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實了知身心真相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07: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5 07:53 編輯

如實了知身心真相

禪修即是認識身與心,認識它們是無常變化的一種自然現象,終歸於苦,而且不屬於你或我;若能對身心的真相了知到這種程度,禪修者就不會去追逐它們。身心實相使心開始放棄執著,沒有執著就沒有痛苦。
禪修者一旦了知到身心只是一種不斷生起消失的變化現象,那麼,任何人也不會再去執著身心以及由此相關的一切事物。這種不執著身心世界的心理現象被通俗地稱為放下,這是以真正的了知身心實相為基礎的不執著,這種了知被稱為真正的智慧。修行者一旦獲得了這種智慧,他的執著程度開始消退,與生俱來的痛苦也會由此而逐漸減少直到完全消失。
佛法禪修的目的在於如實了知身心實相,並由此建立智慧。如果在有我的錯誤基礎上,任何的努力都不會使修行者真正放下身心,沒有放下,痛苦就無法消除。人們要不斷地行動,以求取足夠的成績,用來滿足自我。所以,完全徹底地不再執著,要以認知身心的本質為前提。
心知道身體在衰老並趨向不歸,而那個身體就是我自己,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你如何能保持完全的平靜呢?!錯誤的人我理念使人們成為身心的奴隸,由此而產生無量的痛苦。但身心終究是無我的,物質色身的衰老過程是無法停止的,透徹地了知這一點,就可以止息痛苦。
如果禪修者通過觀察,了知到身體只是色法(物質),衰老是一個必然的自然過程,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中,任誰也無法阻止——無人能阻止自然規律——這是真正的無我,由此可以了解到身體的本來面目。如果能這樣認知身心,修行就是正確的,在這種如實之智的認知下,痛苦就無法生起。
相反,如果把身體看成是自己的,是我的,那麼,身體的每一個變化都會帶來煩惱痛苦。它在老化,它在走向某個方向。在身體是自我的層面上,人類永遠都是被動的,你可以改變它的一時狀態,但改變不了它的本質——無常逼迫下的老化與痛苦......
在生命的進程中,如果我們錯把身心認為是我,那麼,痛苦與煩惱將永遠伴隨著我們。慾望使我們無法接受身體的事實,但現實中又無法改變身體的任何本質形式——它無法被改變,生老病死不能被改變,這是人類一切行動的最大局限。生命像河水一樣流動,誰也不能讓它停止下來。
佛陀教導我們禪修,以發現身心的無常為目的。身心不是我,也不屬於我的,它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在這一點上,禪修者找到了平靜,心被轉化了,於是痛苦也被轉化了。禪修者若能於此獲得透徹的智能,生命的過程就成了一種坦然的流程。當心不再執著身體為我時,慾望帶來的一切痛苦都將消失殆盡。
在有我的錯誤基礎上,沒有人能真正放下什麼。身體是我的,是血肉之軀,容易受到傷害,在這個脆弱的基礎上,從根本上來講,人們的擔憂與恐懼是無法根除的——無人能在這樣的基礎上獲得永恆的安寧與自在。佛陀發現,一個人若想放下並獲得自在,他需要認識身體與心理的本質。若能透徹地了知身心的本質,心則不放自放。
佛陀教導的修習方法,從不無端地教人放棄一切事物,他教導「如實認知」身心的本質,這是止息痛苦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我們從佛陀的經典中看到,佛法的修行就是從終極真理上認識身心,而不是嘗試著先去放下。
人們在身心之中已經沉浸太久,在其中追逐、索取並因此而痛苦,習慣已經養成,所以人們在修行之初很難去做純粹的身心認知,因此,禪修是需要再學習的。純然地認知身心不太容易,所以我們需要佛陀的教導,我們依著他的教導來學習純粹地認知身心。
身心是人類執著的中心點,身心也是人類產生痛苦的中心,如果體會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佛陀所教導的觀察身心本質的偉大意義。在執著的地方觀察,就抓住了重點;如果認識到身心的本質只是無常,於是執著就會在瞬間消失。心是非常聰明的,它不會執著一個完全沒有意義的事物。一旦它認識到身心的本質,它即刻會放下——心不可能在無我的地方發生執著。
執著只有在「有我」的地方才能發生,在「無我」的境地下,執著沒有生存的空間。佛陀發現的身心本質是無我,於是在那裡,執著停止,痛苦也隨之完全根除。我們真切地看到,在無我的地方才有痛苦的止息,這讓人們振奮不已,也給了人類以希望。無我的真理讓心理寧靜下來,在這種寧靜之中,五蘊身心依然存在,那個被稱為生命的身與心依然在發生著無常的變遷,但痛苦卻停止了——這就是解脫的含義。

此文來自於: 如是博客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5 10:27 | 只看該作者
所有痛苦只有一個源頭​,那就是對身心現象的​錯誤認知

一位異國的朋友發來E-mail,大意是自己很痛苦,精神疲憊,煩惱不斷,身體也非常地不好。他坦言,當他靜下來的時候,能看見自我意識很強烈,慾望膨脹,他對人對社會的敵視情緒很強烈。於是他反醒道:人的痛苦好象是與生俱來的,再大的物質財富,再好的富裕生活,並不能減弱痛苦。這些痛苦日日纏繞著他,使他在掙扎中做人,他感覺人生就是受苦。
這位朋友生活於物質非常富裕的國度,但物質卻解決不了他的內在痛苦,這讓我想起了現在我們國內的絕大多數人,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思想壓力、精神痛苦卻並沒有隨之減少。來自工作的,來自社會的,來自家庭內部的,來自人際關係方面的,這些總括起來,基本根源都是來自生、老、病、死方面——當然這很不容易被人認識到。當人們面對這些壓力,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痛苦就產生了。一般而言,人們對待壓力往往使用同一個方法,那就是埋怨環境,責怪對方,是社會不好,是他人不對。他會錯誤地認為,如果沒有這些不順心的人與事,他就不會有煩惱。基於這種不當的認識,於是他就希望通過改變環境,改變社會,改變他人來舒緩自己的壓力。人們可能以為,只要自己的願望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痛苦就可以減少或止息。於是,在工作中,人們希望環境能有所改變;在家庭,希望財務狀況能有所改觀;對社會對政府,人們總是不滿,希望社會能夠如願地改變,政策能稍稍向我們這個群體傾斜…… 人們以為,只要如此這般,內在的痛苦就會得到止息或減少。
以佛法看來,這些都是對某種慾望的滿足,這種慾望的滿足不能從根本上止息痛苦。佛法止息內心痛苦的方法有其獨到之處,它不需要改變外界,不需要改變他人,只要向自己的身心觀察就可以了。這是佛法與其他一般理論知識的不同之處,只要向自己的內心觀察,當真正了知到身心的真相以後,內在的痛苦就完全停止了。這時,不論你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遇到多麼棘手的事情,遇上多麼難以打交道的人,你的內心終不會生起煩惱。這是佛法止息苦的正道:向內觀察,了知自己身心的真相。佛陀教導的四念住方法只涉及自己的身心,這是很智慧很簡便的方法。如果要社會或他人做出改變才能止息我們自己的痛苦,這並非正道,現實中也難以達到。你想要他人改變一下,做出讓步,同樣的,對方也會希望你能做出讓步,改變一下,這樣的討價還價確實困難重重而沒有前途。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在社會上要影響或改變他人,可能是最困難的事情,有時只是轉變對方一個小小的觀念,都非常地難以達成,要影響或改變社會思潮更是談何容易。往往是,在沒有真正轉變自己的觀念之前而去改變他人,不但自己要吃更多的苦頭,與人與事都沒有好處。況且,在這個向外追尋的過程中,煩惱不是得到了止息,而是大幅增加。
泰國禪修大師阿姜放曾說:「如果你試著要去整頓這世界而不先真正地整頓好你自己,你內在的良善終將崩潰瓦解,而後,你將怎麼辦呢?對你自己或其他任何人,都將全然無益。」 按照佛陀的教導,所有眾生內心的一切痛苦煩惱,都出於一個源頭,那就是對身心現象的錯誤認知。這種錯誤認知導致執著,執著導致痛苦。人們對身心的錯誤認知早已潛藏在意識深處,想要根除這種錯誤認知,需要修習四念住——以佛法的正見來觀察自己的身心。只有正確地修習四念住,長期觀察身心,當能真正認識到身心的實相,內心深處的錯誤認知就會在身心實相(無常、苦、無我)的衝擊下逐漸得到糾正。當人們對身心的認識正確的時候,就不會有執著,沒有執著,就不再有痛苦。佛法止息痛苦的這些理論、方法、途徑與效果,只有通過四念住的實踐才能最終真正明白。僅僅閱讀佛教書籍,並不足以了解真正的佛教,因為沒有親身體驗這部分。如果一個人信仰佛教而沒有親身體驗佛陀的念住法門,那麼,他內心的錯誤認知不會因信仰而消除,那些錯誤觀念依然會指導他的一切思想、行為。唯有透過親身體驗,人的內在認知才能產生深刻的變化,這樣,修行者才能知道佛教的真正義理,也才能確實得到佛教的利益——從根本上斷除煩惱。

以上文章來自如是博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4-7 21: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4-7 21:09 編輯

苦與苦的止息——佛教的核心(節選)

自己的煩惱是痛苦的,如果想不受它的干擾,進而能夠解除它,首先需要的是與它接觸,了解它。人們修行時,一般是心理上一有痛苦,就想避開。所以觀察苦是非常不容易的。見到痛苦就想遠遠地閃開,而去找快樂,這不是禪修的態度。
找快樂的方法可以暫時地止息痛苦,但從長遠來看,會有更多的痛苦生起。這就是世人為什麼一直不能完全斷除痛苦的原因。願意接觸苦,願意認知苦,願意探求苦的成因,才是修行的真正開始。修行的路途上充滿荊棘,但我總結過,為什麼人們的修行常常會失去方向,甚至於很多年乃至一生都在用錯誤的方法修行呢?這其中原因就是沒有圍繞苦,忘記了苦。修行者若失去了苦這個中心點,就會迷失於浩瀚的佛法當中。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佛法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擴充,誤傳,其中的歧路非常多,這都是對苦不了解所產生的結果。
修行的方向就是苦,如果在修行中能抓住苦這個中心,圍繞苦與苦的成因,想解除苦,那麼,修行的大方向就是對的。當越來越多的認知到自己身上的苦之後,這種修行所帶來的利益也是明顯的,修行的動力也就來了。這時的修行就是觀照,不會去做無益的事,不會犯戒。身心如此苦,當務之急是趕快擺脫苦,讓苦止息。在體證苦的基礎上修行,我體會到,這是一條不容易走錯的修行之路。身心俱苦,這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只要是心理細緻之人,都會發現生活中的苦,總統、富豪、明星、農民、乞丐,大家都在心理的苦當中掙扎,遭受苦的煎熬,這是人的根本苦,與有錢無錢無關,與有名無名無關,例如人人都會生氣、發火、憂慮、生病、老死。我在靜坐時常常發現,身心如此苦,要趕快根除,現在修的這個方法是身念住,就能根除苦痛。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當今的社會有千千萬萬的生活方式,我們為何要選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以前,也許有人會說,要往生凈土,要成佛,要證果,要渡眾生,吃齋為了身體健康…… 現在,如果對苦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只有一個回答,為了苦,讓自己的苦得到止息。為了止息苦,我們才寧願捨棄一切。
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苦時,他的修行才算真正開始了,他從體會自己的苦,進而認知到眾生的苦。
我一直認為,苦是修行的航標,也是目的。我們從了解苦開始,到完全止息苦結束。一般的人,生活與工作都以求取快樂為目的,當遇到痛苦時他們往往採取繞開的方法,即使修行人,稍不留意,也會把禪修變成求取心理快樂的方式。如果以求取心理快樂為禪修目標,那樣的修行就偏離了佛法的正道——四聖諦。雖然佛法中講樂、大樂、常樂、涅盤這些詞,雖然佛法的最終目標是至樂,但佛陀所講的「樂」不是世俗的快樂,而是苦的止息。只有從了解苦開始,直到明白苦的成因,才能以佛陀的中道法斷除一切心理痛苦。當所有痛苦被斷除的時候,佛法就稱這種痛苦的止息為樂。涅盤常常被形容為至樂,其實,不應把涅盤之樂理解為五蘊身心中的樂受,涅盤之樂即是貪、嗔、痴的止息,是苦的止息,而非五蘊之中的樂受。世俗的快樂是變化的,是流轉的,是無常不穩定的,也是不純凈的,即使世間的福碌壽喜這些公認的大福報大快樂,在它產生的時候即存在著消失的元素,人只要握持它們,就會時時擔心失掉它們。所以佛陀說,世間之樂是無常的,是不可靠的,不可依賴。佛陀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即禪修的終點、貪嗔痴的止息、苦的止息——涅盤。佛陀稱涅盤為至樂,最上最勝之快樂,涅盤之樂(寂靜)是純凈無染的,它不會變異,也不會消失,它不是無常之物,所以,它屬於永恆。
***
把覺察維持在心理上,你會發現它不是一個實體,也不是一個過程,存在的只是一個剎那一個剎那地短暫發生。心並不是固定的,它隨時變化,在每一個時刻只有一個現象發生。人們用想象把這些隨時間發生的現象假想成一個整體,稱為人或心,或稱為一個過程。其實在當下,只有一個生滅的閃現。

事實上,心理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思緒的快速生滅的序列。當你的覺察能力細緻並強大,你就能看清它們只是一個一個的生滅,而沒有實質的內容。人們之所以認同心念,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看清瞬間的生滅,它們把時間先後發生過的心理現象用想象串連起來,假造成一個人或我,或假造成一個事實,然後認同它們。當你了解到心的這個生滅性質,你不會再把它們串聯起來,它們只是生滅,這是最可靠的事實。

以上段落來自於「如是博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4: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