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98)中華典籍的苦難歷程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4-1-28 1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98): 中華典籍的苦難歷程

一、 黃帝統一文字,致使鬼夜哭,天降粟.顓頊絕天地通,使其他非王族文化遭到棄毀.

我國上古帝王遺書有《三墳》(記述三皇事迹,「墳」可能指泥版圖書)、《五典》(記述五帝事迹,「典」為木簡或竹簡圖書)、《八索》(即易經八卦的原版, 「索」為結繩紀事符號體系)和《九丘》。《尚書序》解釋《九丘》為:「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顯然,《九丘》一書正是國土資源白皮書。隨著文字的使用,記錄有文字信息以及符號、圖畫的載體(亦即圖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們被集中收藏起來,以供人們查閱和長期保存,於是便出現了圖書館。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長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繼位問題上發生內亂,嫡次子王子丐被立為周敬王,庶長子王子朝將王子丐驅逐出王城(今日洛陽)並自立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際,晉國出兵支持周敬王複位,王子朝見大勢已去遂攜帶周室典籍投奔楚國。此事件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從此,這批無價之寶的圖書文獻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事實上,除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之外,我們沒有見到任何春秋戰國以前的圖書檔案文獻資料的實物。
中國的圖書檔案文獻館,至少在夏代就已經出現了。《呂氏春秋•先識》記有:「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這表明我國在夏代已有圖書典籍,商代當然也有典籍圖書,而且這些圖書最終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圖書檔案館里。我國在夏代已有圖書典籍,商代當然也有典籍圖書,而且這些圖書最終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圖書檔案館里。令人遺憾的是,周朝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圖書、檔案、文獻典籍在2500 年前神秘地失蹤了。它們記載的中國古代歷史文明與文化信息也隨之而去。孔子收詩三千篇僅錄入<詩經>300篇,其餘皆毀之,收上古,先秦及三古文章三千餘篇,錄入<尚書>300多篇,傳至今只剩二十六篇造成的損失。

司馬遷編<史記>把所有他認為不可信或散亂無章,如司馬遷曾說:自黃帝以來玉碟皆有其年數.但由於司馬遷認為不可信即所謂予不敢言,結果不但未收入<史記>而且全被棄毀.文字難讀的先秦史料全部拋棄造成了圖書損失。

二、隋朝牛弘的「四厄」說和明朝胡應麟的「十厄」說。

牛弘的「四厄」說與隋以前文獻的散亡。牛弘,隋人。史稱其「篤好墳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采百王之損益,成一代之典章」。官至散騎常侍秘書監。《隋書》卷四十九「牛弘傳」謂:牛弘「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其上表之中曆數中國典籍文獻的幾次大的劫難。

1、秦始皇焚書
這次「焚書坑儒」,其根本宗旨,是李斯所說的「別黑白而定一尊」,在李斯,是欲圖確立法家的正統地位,在秦始皇則是其王朝思想的體現。他們的宗旨是:凡是對秦王朝以及對其所奉行的正統思想不利的書籍統統在禁毀之列。這種禁書宗旨,對後世影響極大,成為中國禁書史的一大主潮。秦之焚書坑儒,開了中國古代禁書的惡劣先例,並且也結束了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中國帝王專制文化的一個最典型的例證。
秦之焚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禁書運動,其對文獻的破壞,自不待言了。因此,牛弘將秦朝焚書列為書籍文獻的「五厄」之首。歷史學家范文瀾說:「這個焚書坑儒的野蠻行為,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極端尖銳。……但是,焚書坑儒,絲毫也不能消滅學派上的分歧,而且還促成了秦朝的滅亡。」這個教訓,對於帝王統治階級而言,也是十分深刻的。終至元明,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王社會裡,再也沒有發生過可與秦始皇相比的大規模禁書。

2、漢興之聚書與王莽之亂
秦始皇焚書之後,迄漢之興,又漸致力於收羅遺書,其最著者,是漢武帝。班固曰:「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之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憫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術數,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漢書藝文志序》)當時聚書之多,據劉歆《七略》所說:「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有太史博士之藏,內則延閣廣內秘室之府。」這是當時中央聚集整理文獻的大概情況。除中央以外,各地對文獻典籍的收集,也是相當可觀的。據《漢書》記載:「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秦舊書,多奉以進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辨;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從這些藩王對書籍的聚集,亦可見當時求書聚書風氣之盛。這二百餘年對書籍的收集整理,至西漢末年,經王莽之亂和赤眉起義之後,又告散亡。
《漢書.王莽傳》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兵敗而死,討伐王莽的軍隊進入長安,僅僅「未央宮被焚而已,其餘宮館,一無所損。」更始二年,劉玄入長安。次年夏,赤眉軍入關,更始投降,「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裡,害更始;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行人,宗廟園陵,皆發掘」。(《漢書.劉玄傳》)經過這一場動亂的浩劫,漢室所藏的文獻典籍,蕩然無存。故范曄《後漢書》中謂:「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馬端臨《經籍考》也說:「王莽之亂,焚燒無遺。」都說明西漢末年的動亂,實是中國文獻的一次大劫難。

3、東漢之聚書與東漢末年典籍的散亡
東漢開國之時,即忙於徵書。《後漢書.儒林列傳敘》稱:「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又謂:「光武遷洛陽,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輛。」其後諸帝,無不以右文為點綴,因而對典籍的徵集頗為重視。自此,中秘所藏之書,又趨於盛。然至東漢末年,兵燹四起,厄及典籍。《後漢書.儒林列傳敘》還說,自從光武聚書以後,及漢之盛,書增三倍。按這一說法推算,當為六千輛。然「及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竟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製為布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餘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后長安之亂,一時焚盪,莫不泯盡焉。」董卓移都,是東漢末年典籍的第一次大散亡。其後,興平二年(公元 195年)又經李淮.郭汜大交兵,不但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即使「符策典籍,略無所遺」。至此,東漢諸帝百餘年之所收藏,班固等之所校定,多達六千餘輛的典籍秘藏,又復歸於蕩然。這就是牛弘所謂「五厄」之第三厄。

4、西晉秘書閣藏書與「八王之亂」
牛弘所謂書之四厄,即在所謂「五胡亂華」時期到西晉淪亡這一階段。
以上所述,即是隋以前中國文獻聚散的大概狀況。

就醫藥書籍而言,秦始皇焚書時,明令醫書在保護之列。但在兵燹戰亂中,對醫書的破壞,也在所難免。《漢書.藝文志》的「方技略」中,載有「醫經」七家 216卷,「經方」11家274卷,說明在戰國時代已有相當多的醫書,但到了兩漢時期,這些書大多也已經無存。東漢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講到其撰述《傷寒雜病論》的經過時說:「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不要說這些當時的參考書後世不能得見,即使《傷寒論》本身,在東漢末年成書之後,不久也幾近散亡。賴東晉王叔和整理編次,才得以保存下來。金人代醫家成無己說:「仲景《傷寒論》得顯用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明.王安道也說:「叔和搜集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
再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醫藥方書非常盛行,《隋書.經籍志》記載有《李當之藥方》、陳延之《小品方》、《范汪方》、《阮河南方》、《秦承祖方》、《僧深藥方》、《徐王(之才)方》、褚澄《雜藥方》及徐叔向《療腳弱方》、謝南郡《療消渴眾方》等專病方;另有宋武帝《雜戎狄方》、《摩訶出胡國方》、《龍樹菩薩藥方》等外來藥方。但這些醫書現在均已失傳,只能從一些文獻中探得一鱗半爪而已。

胡應麟的「十厄」說與明以前典籍的聚散,論及古代圖書的興廢,明代學者胡應麟有「十盛十厄」說。他概括明以前圖書的十大厄運是:
秦始皇「焚書坑儒」,此其一;
王莽改制焚燒書典無數,此其二;
東漢末董卓部將屠長安書被毀盡,此其三;
晉「八王之亂」使政府藏書「糜有孑遺」,此其四;
梁元帝城破前焚書14萬卷,此其五;
隋末宇文化及兵變火燒宮中藏書37萬卷,此其六;(隋朝藏書盛於開皇,不久毀於楊廣之手。)
唐代「安史之亂」使舊籍「亡散殆盡」,此其七;(唐朝藏書盛於開元,不久毀於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755年)。)
唐末黃巢起義「內庫燒為錦繡灰」,此其八;(唐代後期之聚書與唐末戰亂)
北宋末年金陷汴京,「秘閣圖書,狼籍泥中」,此其九;(宋朝圖書,一盛於慶曆(1041-1045年),再盛於宣和(1119-1125年),而遭女真「靖康之災」(1126年)。)
南宋末年元兵侵入杭州,圖書盡皆遺散,此其十。(南宋圖書,一盛於淳熙(1174-1189年),再盛於嘉定(1208-1224年),而遭蒙古騎兵「紹定之禍」(1228年)。 )

三、明代文獻之聚散
1、滿清入侵中原甲申之亂造成內府和私人藏書的散亡

四、清代文獻之聚散
1、清初的文字獄對文獻的破壞
文字獄,即因為己著的文字或者因為保留了他人的文字,因文而觸禍,因文而罹罪,本人並沒有相應的可以治罪的行為。清朝文字獄之酷烈,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
2、乾隆「寓禁於徵」,撰修《四庫全書》時對圖書文獻的禁毀,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圖書的一大厄運。滿清修《四庫全書》共錄入4萬多冊,而被各種原因遭焚毀者多大75萬冊之多,實令人痛心不已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