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晚語言類節目之死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4-1-25 1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韓浩月


春晚語言類節目這次終於成了配角,在近日舉行的春晚帶妝綵排中,僅僅出現了4個語言類節目,數量之少令人有些詫異,相信有不少人對此消息產生的第一聯想會是,「沒了語言類節目春晚看什麼?」,就像曾經的「沒了趙本山小品春晚還有什麼看頭?」
馬年春晚,連趙本山都不再衝鋒陷陣,已經昭示了語言類節目創作疲軟這個鐵一樣的現實。此前馮小剛曾表態,語言類節目寧缺毋濫,現在東砍西砍,倒是兌現了他的承諾。只是,語言類節目缺失留下的春晚期待由什麼內容來填補?觀眾想通過語言類節目抒發一下一年來積攢下來的塊壘的需求怎麼釋放?
語言類節目是春晚的重中之重,這是春晚30年歷史所決定的,在1983年舉辦的首屆春晚上,不但姜昆、馬季是主持人,而且相聲大師侯寶林在非常靠前的時間段發表了致辭,姜昆四度上台表演節目,據不完全統計,這屆春晚語言類節目有十個之多。
此後多年,語言類節目一直在春晚內容上保持著高度佔比率,此間也催生了《宇宙牌香煙》、《超生游擊隊》、《吃麵條》、《如此包裝》等數不勝數的經典作品,由趙本山主導的二人轉小品,通過春晚大面積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春晚語言由此變成生活語言。
語言類節目在春晚上最後一個轟動作品是2009年的《不差錢》,《不差錢》彷彿是語言類節目的一次「迴光返照」,在製造了年度流行語、捧紅小瀋陽之後,語言類節目再無作為,在此後幾年被觀眾嫌棄的程度「罄竹難書」。有了那麼多年的輝煌的藝術形式,現在終於到了被淘汰的時候。
儘管有馮導作保,但馬年春晚的四個語言類節目給人的想象空間不大,有網友表示完全不期待。蔡明小品《擾民》說的是鄰里關係,開心麻花小品《扶不扶》無非是拿是否應該扶倒地老人來進行正確引導,曹雲金和劉雲天的相聲《麻煩不麻煩》估計也是互相調侃耍嘴皮子,馮鞏小品《我就是這麼個人》不用看就知道是啥風格。
春晚語言類節目堪稱已死,毫不放鬆的春晚內容審查是造成其死因的最主要原因。在春晚嚴格的審查面前,影視劇的那點兒審查算是小兒科了,打著營造歡樂氛圍的旗號,這也不能說,那也不能說,最後語言類節目只剩下了說點生硬的網路流行語,拐彎抹角兒童不宜的涉黃段子。
春晚審查阻擋不了演員們想要上春晚的熱情,為了登上這個萬眾矚目的舞台,無論怎樣犧牲節目的犀利性,創作者都還願意不斷作出修改、修改、再修改,改到最後,乾脆在創作創意階段,就放棄了大眾立場,站在了春晚審查者的立場,這樣的創作態度,能寫出來好作品才怪。不要將責任全部推到相聲與小品創作者身上,他們也是被環境壓迫,無法把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觀察轉移到作品上表達給觀眾看。
指望語言類節目撐起春晚半邊天是不可能了,不妨把視線轉向音樂節目,《群發的簡訊我不回》、《時間都去哪兒了》等帶有明確民間感懷的作品,或會在除夕直指觀眾的內心,《想你365天》固然是首老歌,但春晚以流行歌曲打頭陣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值得體會,其它或多或少都帶有特別意味的音樂作品,會讓馬年春晚變成音樂之夜,這倒也符合當下觀眾的需求,衛視的音樂節目一檔做得更比一檔火,看看春晚音樂所製造的轟動效應,能否趕超一下。
至於語言類節目什麼時候能東山再起,我個人的猜測是,十年後咱們再聊這個話題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5: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