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拿100年前的德國與中國比靠譜嗎?(轉)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4-1-24 15: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 邱 林

  2014年伊始,一些媒體將「1914年的德國PK2014年的中國」作為話題進行討論,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國、日本和美國之間的矛盾必然會走嚮導致世界毀滅的衝突,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德國、奧匈帝國那樣嗎?在設問者看來,或許在當今世界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問題了。

  1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發表題為《深刻反思一戰教訓》的文章。他指出,今天的東亞和一戰前的歐洲很像,今天的中國與當時崛起中的德國很像。如今的中國,作為美國主要的貿易夥伴,又扮演了當時德國的角色:同為新興經濟力量,同樣充斥著憤懣的民族主義者,同樣在迅速地構建軍事力量。現代日本誠如法國,既是式微霸權國家的盟友,本身作為地區性力量在不斷衰敗。

  其實,以拉赫曼為代表的西方人士有一種奇怪的邏輯,他們認為「如同1914年前不斷崛起的德國與周邊鄰國發生對抗一樣,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國也與多個鄰國——特別是日本——發生了爭端」。按照這個邏輯,中國成了挑事兒的一方,而日本則成了委屈的一方。這種「對號入座」的比較顯然是對「中國威脅論」的具體反映。

  不過,香港《南華早報》1月21日發表《不要將中國比作1914年的德國》、《在中國的崛起中聽不到1914年的迴響》的兩篇文章指出,堅持錯誤的歷史教訓,必將犯更嚴重的錯誤。在中國,沒有人真的認為,與美國或日本這樣的大國發生武裝衝突會對中國人產生除毀滅性影響外的其他影響。

  該報援引《中國抉擇》一書作者、澳大利亞前防務官員休·懷特的觀點認為,中國並不尋求國際主導地位,也沒有能力在這一地區實現這一追求。但它想要獲得、並且應該被賦予「與美國平等的對亞洲領導權」。這遠沒有威廉二世或希特勒時期的德國那麼野心勃勃。中國人意識到,他們的海軍艦艇儘管已經現代化,但仍是極易被美國人擊中的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如果部分專家對當前戰略形勢的錯誤理解,就會導致錯誤觀點的產生。有的專家的結論是通過一個值得懷疑的歷史類比得出的,將中國的崛起與一個世紀前的德意志帝國相比較。實際上,那時的德國比現在的中國威脅性大多了。中國對美國構成的威脅離100年前德國對英國的威脅差遠了。

  雖然中國國土面積龐大,人口世界第一,但軍事勢力遠遜色於當時的德國。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最大多數的都是海外殖民地,本身的情況跟德國差不多。但美國又非英國能比,體量龐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科技發達,軍事實力更為強大,總體上持世界牛耳,這個強大遠比昔日的英國堪比。

  相比1914年的德國,中國是一個更理智的競爭對手。一個明顯的例證是,中國並沒有花太多的資源購置船艦和武器來將勢力擴展出近海範圍。而與德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中國沒有浪費更多的資源,用於掠奪他國領土的冒險。比起善變的威廉二世,中國領導人更注重韜光養晦,把主要精力用在搞好國內的經濟建設上面。

  當然,硬拿1914年的德國往今天的中國身上套,並不難發現頗多相似處。今天中國和當年的德國也都是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但這100年來早已滄海桑田,這100年人類歷史的跨越式發展超過之前的5000年。脫離時代大背景的比較一定是扭曲的,歷史經驗主義曾多次把我們帶入歧途。

  如果非要類比,今天安倍領導下的日本和二戰前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卻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對戰後(註:德國為一戰後、日本為二戰後)體制限制不滿,急於打破這種限制成為「正常國家」;都在國內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以維持內閣的支持率;都有強大的工業科技基礎等。因此,美國等西方國家應把對中國的戒心中分出一大部分投到日本身上。

  有人總拿100年前的德國與中國比,意在將中國比作當年的德國,這顯然是不靠譜的。需要指出的是,「1914年的德國PK2014的中國」更像是一種學術觀點,其真正廣泛傳播的領域是輿論場。援引它的專家也都不是就歷史說歷史,而是借古說今,要論證一個價值傾向和意識形態傾向非常明顯的觀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