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機槍陣地
一般人會認為土工作業其實就是「挖個散兵坑」或是「掘一條戰壕」。其實不然,土工作業是軍事科學中一個系統性很強的科目。它包括陣地的設置、掩體的修築、火力點的布置、坑道的聯通甚至前沿陣地鐵絲網的拉設等等。這些分散但系統性很強的操作,需要較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
那麼,在實戰中,土工作業究竟有怎樣的作用呢?可以看下圖:
老版《亮劍》中李家坡之戰,李雲龍的部隊在土工作業
這種方式可以將部隊一直送到鬼子眼皮底下,卻還可以很好滴保護自己
鬼子慌了...
看了上面的圖,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土工作業對於進攻一方來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前出到攻擊位置的整個過程中,還能有效保護自己。衝鋒的環節用的時間大大壓縮,那麼敵人射擊的機會也就少了。對於攻方來說,部隊前出到攻擊位置並且集結部隊,還有彈藥的準備,在土工作業的協助下,將會變得更加容易。
那麼對於守方來說,土工作業作用大嗎?答案是肯定的。抗戰時,八路軍圍攻日軍岡崎大隊的關家堖戰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場戰鬥中,八路軍調集了3個旅2個團2萬部隊,圍攻日軍500人。苦戰兩晝夜,仍然沒能殲滅這500鬼子,最後傷亡太大,只好撤退。
戰鬥失敗的原因,除了鬼子裝備好、戰術素養高等因素外,鬼子通過高效率的土工作業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也是一個因素。
據時任新10旅28團團長的王耀南回憶說:「岡崎察覺我軍的動向後,迅速在關家堖高地上構築了環形工事,山坡下圍繞高地挖了300多個散兵坑。散兵坑內日軍依託高地火力掩護,形成第一道防線。……日軍利用關家堖中心的窯洞作指揮部,改造靠近斷崖的窯洞作暗堡;在通往山下的唯一坡路兩側,各有四個窯洞被日軍改造成火力極強的暗堡,形成極強的交叉火力。日軍是按1:3構築工事的,也就是每一門炮,每一挺機槍,至少有兩個或二個以上的備用工事。」在戰鬥打響前,日軍已經根據地形構築出了堅實的防禦陣地。
戰後,關於此戰中日軍的土工作業,王耀南回憶道:
彭總、左參謀長、劉師長等首長們仔細地觀看了日軍的工事。很顯然,日軍趁天黑摸上關家堖之後,能夠不顧疲勞搶修工事,連續作戰,以一個大隊的兵力對抗我四個旅的衝擊,證明日軍士兵訓練是有素的,土工工作業是熟練的。
由此看出,在那個年代,土工作業對攻守雙方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的土工作業,已至臻化境。
當時各部隊普遍加強土工作業,作到所有參戰人員均有一個單人掩體,而後組成散兵壕,隱蔽部,編成以火力陣地為骨幹與散兵坑,交通壕相連接縱橫貫通的野戰攻擊陣地。實行以地堡對地堡(要隱蔽低下),以交通壕對交通壕的辦法來接近敵人完成分割包圍,編成火力陣地再遂行攻擊。
我軍從掩體中躍出準備衝鋒
土工作業前一定要有充分的作業組織準備工作,充分的準備作業器材,加強部隊的思想動員。作業時應採取多線的作業,求得逐漸對敵形成分割包圍之環形陣地。對作業地區應首先詳細地看好地形,定好方向,劃分地區、地段,具體區分各部隊任務。應採取前後同時作業的原則,火力陣地的構築應與交通溝同時進行(火力應於兩側構成有縱深的陣地)。
近迫作業應多挖平行壕及支壕逼近敵軍,減少敵火力下的衝擊距離。適當修築警戒地堡及防坦克設施,並指定部隊擔任作業警戒,以防小股敵人襲擾。
國民黨空軍對我軍土工作業威脅很大,團以上部隊均應組織對空射擊部隊,攻擊第二梯隊也應組織積極對空射擊。即使不能擊落敵機,至少也可迫使敵機不敢放肆低空轟炸掃射,減少我軍傷亡。
建國后,解放軍有了一個更加穩定的環境,對於軍隊建設的正規化,是很有利的。這一時期,部隊還配發了制式工兵鍬,土工作業也成了單兵和基層連隊的重點科目。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繳獲的美軍M1910工兵鍬
建國初期我軍使用的仿蘇式鍬。該鍬鍬柄及接套均直接仿自蘇式鍬,但鍬體則是參考了日、美式鍬
當時軍隊的教材中也對這一科目有詳盡講解
那個年代,解放軍單兵工兵鍬的攜帶方式
時至今日,這門看家本領,解放軍依然沒扔下。對於一個解放軍陸軍戰士來說,不掌握土工作業的本領,就不算個合格的軍人。
現在的解放軍依然會訓練土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