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周易[/C]

《周易》是我國最早的卜筮專著。它以特殊的體系和表達方式,為我國術數學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易》產生的年代, 過去許多學者一致認為是在商末周初, 由於商末周初時的卦有數字卦和畫卦兩種, 基本上可以確定《周易》誕生的年代, 最早只能在周昭王之後, 或西周中晚期, 而絕不可能是在商末。
《周易》記載的八八六十四卦,是在商周的數字卦及畫卦的基礎上產生的。構成易卦的基本符號有兩個:「―」和「--」,是我國迄今發現的第一部帶有繇辭的卜筮書。
現在通行的周易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稱為易經, 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辭、爻題、及爻辭。第二部分稱為易傳, 包括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個題目十篇文章。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三種, 一是現通行本的順序, 一是京房易傳的八宮順序, 一是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順序。
通行本周易順序, 古人有一歌訣: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 畜 兮 履 泰 否;
同 人 大 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兮 噬 嗑 賁;
剝 復 無 妄 大 畜 頤, 大 過 坎 離 三 十 備。
咸 恆 遁 兮 及 大 壯,晉 與 明 夷 家 人 睽;
蹇 解 損 益 萃,升 困 井 革 鼎 震 繼;
艮 漸 歸 妹 豐 旅 巽,兌 渙 節 兮 中 孚 至;
小 過 既 濟 兼 未 濟,是 為 下 經 三 十 四。
[C]洛書[/C]
據說古時有一個三歲小童喜觀人對奕,
日日不息,有一日看著看著脫口而出
"這不就是河圖洛書嗎?"
奕者邀其共奕,小童答道需三日之後方可。
說完回到家中,
懸掛河圖洛書於壁,閉門靜思。
三日後,與人對奕無往不勝。
洛書古稱龜書,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此圖象,結構是載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見圖)。
前人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四十五數演星斗之象。九宮八風圖配合八風,八卦,中央一宮,即洛書的中宮,乃周圍八宮的核心。古人觀測天象,認為北極星(太乙)之位恆居北方,可以作為中心以定位的標準。九宮是據北鬥鬥柄所指,從天體中找出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誌,便於配合斗柄以辨方定位,發現九星的方位及數目,即洛書的方位和數目。
北極居中何以能下九宮。前人指出,體為北極,用在北斗,以斗為帝車,言北斗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因北斗繞北極而旋轉,就是北極帝星乘車臨御八方之象,若根據斗柄旋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八節的氣象變化,也就是九代表了不同的時序。
洛書九宮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鬥鬥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係。三。闡明了"太一游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C]河圖[/C]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c]奇門遁甲[/c]

經云:窮則變,變則通也。動者,生吉凶也。動何能生吉凶?由時間,空間配合而生之差異,配合之妙,自由吉祥;配合不妙,便有凶事。時間,吉日良晨也。空間,方位也。兩者合之,古人之奇門遁甲者也。
奇門遁甲的產生與軍事切切相關,自古被稱為帝王之學。其用途大致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法術方面,主要是道教中的玄學,如遁法、隱身法、障眼法等,甚至呼風喚雨。其二實擇吉占驗,用來預測在什麼時間,什麼方位幹什麼有利,在什麼時間,什麼方位幹什麼不利。
遁甲之法,以甲乃太乙人君之象,為十干之首,常隱於六儀之下(六儀者,戊己庚辛壬癸也),故謂之遁甲。所畏者,庚金也。金能克甲木,庚為七煞之首也。乙乃甲之妹,甲以妹乙嫁於庚,乙與庚合而能救甲,故乙為一奇。丙為甲之子,丙火能克庚金而救甲,故丙為二奇。丁為甲之女,丁火亦能克庚金而救甲,故丁為三奇。
奇門遁甲的具體應用,是通過排局布盤來進行的。所謂排局布盤就是按照不同的年份、節令、時辰,將八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九星(天蓬、天芮、天沖、天輔、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九神在洛書九宮上布出適當的組合,依此判斷吉凶方位。所謂局,有陽遁九局和陰遁九局共十八局。排遁甲盤分為八個步驟:
1.查排演時辰的干支
2.定陽遁還是陰遁
3.排地盤
4.排天盤
5.排九宮
6.排八門
7.排九星
8.排九神
奇門遁甲之書,成於周朝,后經軍事家、政治家、儒道佛三教中高人不斷進行修補,一直以秘本單傳,文字深奧,難以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