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游標的老家原來這個樣兒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4-1-20 09: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朱軍攝






  陳游標說,通過「變形金剛」的分類篩選,建築垃圾實現了100%再利用。 都市女報記者朱軍 攝
讓陳游標賺到「第一桶金」的治療儀
□本報記者 陳彤彤濟南日報記者 范俐鑫發自南京
  幾天前有關收購《紐約時報》的消息,再次把陳游標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回顧陳幾年來的「高調行善」:砸賓士、買「報紙」、東奔西跑赴災區救援、每年以億為單位捐款捐物……公眾不禁疑惑:陳游標的錢到底從哪兒來?
  1月16日、17日,陳游標在南京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首次披露他創辦的企業———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經營內幕,並對自己的「人生多桶金」作全面解密。
  「以後幾乎不會再接受媒體採訪了。」在近兩天的採訪中,46歲的「標哥」一改之前的「高調」,坦言「從今年開始,要把更多時間放到企業經營上,拿出更多的時間陪家人」。
把建築垃圾「變廢為寶」:
「我做企業,也是給地球環保做慈善」
  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的黃埔公司辦公樓,遠離南京市區,6層高,裡面工作、吃飯、住宿各種配套一應俱全。乘電梯直達6樓,左拐第二間就是陳游標的辦公室。
  推門而入,首先是一間40多平方米的小型會議室,桌上整齊擺放著各種報紙。每份報紙上都貼有工作人員整理好的要聞便簽。往裡走是辦公室,辦公桌后的書櫥上掛有一幅毛澤東像,書櫥里是各種有關哲學、歷史、經營以及慈善方面的書。
  16日17:10,剛從北京飛回南京的陳游標趕回公司。眼前的他很普通,濃眉、微胖、中等個子,說起話來溫和平靜,言語中帶有明顯的疲憊。「輿論關注更多的是我的慈善,很少提及我的企業,這也是讓我很納悶甚至是很苦惱的事情。」陳游標說,公司經營合法、光明正大,他希望媒體多報道自己的公司,也想有機會向公眾解答「錢從哪兒來」的問題。
  「我做企業,也是給地球環保做慈善。」他介紹,黃埔公司致力於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對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再利用,簡單來說,就是把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目前,公司擁有各類專業技術和施工人員4000多人,擁有包括德國進口設備「變形金剛」在內的600多台(套)大型機械設備。
  他帶記者來到位於南京市區的一處鋼鐵廠拆除項目現場,並介紹,這裡所有建築垃圾將100%被分解處理再利用,「連幾厘米長的鋼筋也不放過」。「我們突破了傳統拆遷公司將鋼筋剝離后把建築廢渣外運到郊區填埋、大量佔用土地、嚴重污染環境等弊端,在全國建築拆除行業中率先對建築垃圾進行環保再生處理,實現環保化、無污染、零排放。」拆除這個鋼鐵廠時,有3個廢舊火車頭讓他不舍,擔心被低價處理成廢鐵。他起初開價300萬元,「其中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見證了南京大屠殺時日本人的暴行,拆了太可惜,如果有人收藏我願意再便宜些賣給他。」
  在相隔不遠的另一處理場,記者見到了「變形金剛」。「一套設備平均每天能產出再生料三四百噸。」公司項目經理蔣勇介紹,公司有變形金剛機械約230台,分佈在全國10多個省、市的施工工地。
「多桶金」得益於改革開放:
「我很聰明,32歲就成了億萬富翁」
  幾天來,在由一篇媒體報道而引發的關於陳游標「第一桶金」的討論中,公眾對於「標哥」的發家史也空前關注。
  對於有些質疑,他感到不解:高調慈善有何不對?自己的少年致富路咋成了「地雷」?1月14日21:50,陳游標在新浪發表了一篇名為《暗箭傷人意欲何為》的長微博:「這次收購《紐約時報》雖然遇阻,但我仍然不會放棄,我會再繼續為此而努力」,「我要鄭重地告訴大家:陳游標發家致富靠的是自己誠實勞動,合理合法」……「這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和正義的時代,我堅信清者自清。」陳游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不是我自誇,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小時候的確很聰明,而我的情商比智商還要高。」
  陳游標說,1993年,依靠自己學中醫針灸與推拿的底子,他從一台耳穴測病儀器中找到商機,經專家改進后,申請到實用新型國家專利,推出了「游標牌CT型耳穴測病治療儀」。這樣一台成本價不足千元的儀器當年的批發價格約5000元、零售價格6800元,至2000年他就賺到幾千萬元。這算是他的「第一桶金」。「市場交易雙方自願,我並沒有違法。」陳游標說。他說,從2000年開始他把投資目標放在「靈芝膠囊」上,賺到「第二桶金」。
  到2001年,他靠賣耳穴測病治療儀和靈芝膠囊凈賺1.2億元,「我32歲就通過白手創業成為億萬富翁,可以算是年輕人創業的榜樣了」。此後兩年中,他又在公益廣告牌上做起生意,從中賺取了1000多萬元的「廣告費」,撈到「第三桶金」。2003年,他創辦黃埔公司,開始轉行進入建築垃圾拆除領域,「目前我的資產達到60多億元,這得益於改革開放。」
  陳游標說,自2008年「高調慈善」后,他的生意越來越難做。「有些人甚至政府部門對我存有誤解,有意『避而遠之』。」他說,現在企業承接的項目多是二手、三手項目,一手項目很難拿到,企業利潤率大幅降低。「我還在全國各地註冊成立了十幾家環保公司,同樣是做拆遷業務。」陳游標說,僅僅這一項,利潤加起來穩定在每年2億元左右。另外,這兩年,他還嘗試過其他業務,如賣「好人」涼茶、投資光伏產業等。
  陳游標說:「我沒有必要將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細節都向社會公開,無論是從維護股東利益的角度,還是從保護商業秘密的角度來看,都很正常。」
喜歡山東人性格,願來濟發展:
「把項目給 我 ,50%凈利潤捐當地慈善」
  與此前的「高調」不同,今年46歲的陳游標似乎想「低調」了。他毫不避諱地說,自己喜歡榮譽,如同小時候喜歡「小紅花」一樣,這是他堅持慈善、堅持環保的動力。而自己也正如有媒體評價的那樣:「一直在用自己實實在在的行動,為助推社會的文明進步傳遞著不容小覷的『正能量』」、「無論如何,每一次的『鬧騰』,都沒有脫離愛民、利民、為民的初衷」。
  但「自己歲數大了,人生已過半,精力和體力不比從前,不能一直火下去,一年一兩次上頭條就夠了」,陳游標幽默地說,他一直都想要給自己重新規劃:「從今年起扎紮實實把企業做好,把時間和精力的90%用在企業上,5%用在家人身上,5%繼續慈善事業。」此番話讓陳游標的兒子陳環境感到高興,他告訴記者,因為父親經常出差,忙於做慈善,平時在一起的時間很少,以後能夠多相處當然是件好事。不過,目前研修「環境與環保」專業的他,仍然會支持父親的慈善環保行動,「為自己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
  陳游標說,回國3天來,已經接到媒體記者預約採訪的電話、簡訊有七八十條,他都拒絕了。預約的不僅有國內知名媒體,還有國外媒體。「對質疑我毫無畏懼,因為我坦坦蕩蕩,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陳游標說,有些媒體沒有當面採訪,甚至連電話採訪也沒有就發表文章,一些所謂質疑的稿件「很不客觀真實」,甚至是「別有用心的污衊」。他過去都曾認真回應澄清過,現在很多時候也懶得去理會。但如果再有質疑聲,他還會在不忙的時候,一一回應,用事實來說話。「我今後95%的時間和精力還是用在環保、慈善方面。」陳游標說,從全國來看,建築垃圾拆除領域中大部分垃圾是以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的,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應當引起警戒重視並大力推廣建築垃圾等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我喜歡山東人的性格。」陳游標說,目前,他在山東部分城市有項目,但在濟南還沒有項目,他希望能夠來濟南發展,同時堅守之前的承諾,「把50%的企業凈利潤捐給當地的慈善、環保機構,助推當地的慈善、生態環保事業。」
為解決佔道經營問題,陳游標出資在家鄉建農貿市場。 都市女報記者朱軍 攝
陳游標當年居住的茅草房 都市女報記者 朱軍攝□本報記者 陳彤彤濟南日報記者 范俐鑫發自南京
  在網上,有關陳游標在老家的情況,被不止一次提及:建農貿市場,被千人寫聯名信反對;佔用土地,建設私家宅院……面對這些質疑聲,陳游標並未迴避。他說,這些傳聞早在2011年就曾出現,他雖然通過媒體多次闢謠,但只要他「高調慈善」,這些舊聞就總會捲土重來。
  17日上午,他邀請本報記者跟隨他返鄉採訪。陳游標說,這是他頭一回帶著媒體回老家,「我對山東特別有好感,山東人直爽、忠厚。帶記者去,就是想讓你們親耳聽聽家鄉人怎麼看我!」
回到老家,村民直接喊他「標哥」
  沿南京三橋高速一路向北,經過兩個小時車程,就到了陳游標的老家———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正值臘月十七,人來人往的王集農貿市場上,有村民已開始置辦年貨。偌大的市場,就位於陳游標捐建的陽光路上,中午時分仍人聲鼎沸。
  陳游標的出現,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走進市場,陳游標邊給記者介紹市場的由來,邊跟周圍的鄉親們打招呼。與他相熟的男女老少都點頭回應,有的還笑著說,「標哥來了!」幾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則一個勁兒圍著攝像機、照相機玩耍,絲毫沒有怯意。
  在農貿市場賣豬肉的王乃衛,遠遠看到陳游標,向記者笑道:名氣大了,肯定有人說好,有人說差。當記者向周圍多位村民詢問網上所說的千人反對建該市場時,不少人都搖頭。陳游標的弟弟陳景標,向記者出示了一份「接收證明」,上面寫著,由陳游標2006年無償捐資修建的泗洪縣天崗湖鄉農貿市場,自2008年12月1日起,由泗洪縣天崗湖鄉人民政府負責經營管理,上面還有鄉政府的落款。
  陳游標說,2006年了解到老家因無農貿市場,佔道經營影響交通的情況后,他出資建了新市場,個別原來擺攤的人反對建市場就寫了聯名信。他專門找人調查了此事,「寫信的人沒有一千人,只有個別幾個人」。
「以前的事對不起,現在 感 謝他!」
  農貿市場前頭,還有二三十間門頭房。這些門頭房,在網上給陳游標惹來不少爭議。對此,陳游標解釋,因為農貿市場不用交衛生費、管理費等費用,吸引了大批商販前來,他租地建門頭房就是為維持市場日常運作。現在仍有門頭房在閑置,每年近10萬元的收入根本無法維持市場的運作,還需要貼補費用。
  今年28歲的王苗林,如今租了一間門頭房開飯店。他介紹,飯店剛開張的頭兩年,他的租金都是免交的,這對他的生意挺有幫助,「現在每年賺兩三萬元,一家人糊口沒問題。」「聽說市場興建時,有人聯名反對,你了解情況嗎?」記者在一處門面房前詢問一男子。「寫聯名信的人里,就有我!我還是帶頭的。」男子聽到問題頗感意外,但頓了頓后打開了話匣子,「當年參與寫信簽名的只有兩三個人,都是當時反對拆馬路市場的。」
  男子自稱「王恆德」,今年48歲,是王集村人。他說,當年他在馬路市場上有個攤位,所以一開始對建集貿市場挺抵觸,這才想著寫聯名信反對。當時有三四個人跟他意見一致,因知道部分商販的名字,他就直接把這些名字寫在了信上,大概二三十戶。「以前的事對不起,現在感謝他!」當記者提出讓他與陳游標直接見面時,王恆德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父母仍住老家,母親會去跳廣場舞
  農貿市場的斜對面,是泗洪縣西南崗老年活動中心,活動中心附近的一棟古香古色的建築,是陳游標父母如今的住所。「我父母平時負責老年活動中心的維護,撿個瓶子,打掃個衛生。」陳游標說。
  在泗洪縣國土資源局天崗湖鄉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方中新則向記者證實,活動中心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證明,地類為劃撥型慈善用地,使用權面積為20000平方米,有專門的國有土地使用證。
  西南交通大學大四學生胡溪,自主創業開辦了「銀幸」工作室,專給銀髮老人寫回憶錄。目前,她正在給陳游標的父母寫回憶錄,題目暫定為《且善且行》。她向記者透露,2013年暑假,她有20天時間和兩位老人同吃同住。「倆人捨不得吃、捨不得穿。」胡溪說,一次她看到衣櫥里有件料子好點的衣服,可陳游標的母親高獻霞從來不穿,她硬拽著老人試了試。第二天下地幹活,高獻霞又穿上了舊衣服。胡溪微笑說,平時高獻霞和普通老人一樣,有時也會去跳廣場舞。
保留茅草房,只為不「忘本」
  在老年活動中心,記者遇到了十幾位趁著午休時間前來參觀的教師,他們都是泗洪縣實驗小學的教師,到這裡來給學生監考。吃完午飯,大家就到活動中心的花園裡遊覽休息。
  見到陳游標,不少教師都表示挺驚喜,爭相與陳游標合影留念。「做慈善不容易,我支持他。」在老年活動中心,陳光榮說,他當年是陳游標的語文代課老師,話語不多,但還是對昔日學生說出了鼓勵的話。
  陽光路向鄉村延展,再走5分鐘車程,就到了陳游標曾居住的茅草房。周邊都已是像模像樣的鄉村房屋。記者看到,茅草屋頂、土坯牆面的房子,僅有十平方米左右,已破敗不堪。「沒有大門了,過去羊群總會進去。」陳游標指著茅草房周邊的鐵皮護欄說,14歲前他就住在這裡,如今留著這間老屋,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別「忘本」。在陳游標辦公室內,放著一張他和兩個兒子在這間茅草房前的合影。
  臨行前,陳游標指著路邊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太太說,這就是他的母親高獻霞。聽說有媒體來採訪兒子,高獻霞憨笑著連連擺手:「採訪他做啥嘞?他做得不夠好呢!」
「標哥」愛榮譽———
要把「裸捐」進行到底
  愛唱歌、喜歡榮譽、吃飯「光碟」,這就是「標哥」。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陳游標的手機中存著有關他慈善榮譽的各種視頻、公益廣告,還有他自唱的愛國、慈善歌曲。
  在位於6樓一間約60平方米的會議內以及整層樓的走廊上,懸掛擺放著他的各種榮譽證書、獎盃、錦旗等。據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標哥」有包括「全國道德模範」等在內的4000多本榮譽證書、3000多面錦旗等,他還是30多個市、縣的榮譽市民。陳游標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的財富得益於改革開放,所以他願意通過慈善行動回報社會、回報國家。這在他2010年9月致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信中有明確體現: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裸捐」。
  「錢是身外之物,而榮譽是光耀後代的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堅稱自己說話算話,「一定『裸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8: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