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19時20分,由第154分隊副隊長薩哈托夫率領l2名隊員乘坐嘎斯汽車提前5分鐘出發。當他們經過阿富汗警衛旅第3營駐地時,那裡已拉響警報,所有阿富汗士兵攜帶槍支在營房前集合,營長和其他指揮宮就站在隊伍前面。薩哈托夫當機立斷,命令汽車全速沖向敵人指揮官。眨眼之間,第3營指揮官就被軋在嘎斯車輪下,薩哈托夫和隊員跳下車,佔據有利地形后,開始向阿富汗第3營射擊,失去指揮官的阿富汗士兵變成一堆擁擠的人群,在2挺機槍和8支衝鋒槍的射擊下,200多名士兵頃刻間全被消滅。隨後,薩哈托夫又成功地繳獲了塔什別克官後面的3輛坦克。
(1979 年12月28日凌晨,控制了塔什別克宮的蘇聯獨立第154特種兵分隊。該部隊指揮官科列斯尼克早年一直在蘇聯中亞軍區服役,曾任該軍區第1 5特種兵旅旅長。他奉命挑選第154分隊隊員時才發現,上級只允許入選的幾個民族特種兵都出身於與阿富汗接壤的地區,許多入選的士兵會說阿富汗主體民族普什圖族的語言,這支部隊用來幹什麼也就顯而易見了)
聽到薩哈托夫與敵人交火后,科列斯尼殼立即下達進攻命令。在AGS-17「火焰」3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的打擊下,阿軍第1營的官兵根本沖不出營房。19點30分,第154分隊主攻部隊乘坐BMP-I步兵戰車沖向塔什別克宮,ZSU- 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為進攻部隊提供掩護。進攻部隊每人手裡都有一份戰鬥計劃,上面詳細地標註了塔什別克宮內的各個火力點和崗哨,甚至連門打開的方向都標出來了。
塔什別克宮建在一座小山岡上,比周圍高出60米左右,外面有堅固的圍牆。阿富汗警衛朝進攻的BMP-I步兵戰車猛烈射擊,沖在最前面的一輛被敵人擊中,裡面的士兵跳出來,藉助雲梯開始向山頂攀登。後面的步兵戰車推開前面著火的第一輛戰車,繼續向前攻擊。
進攻開始20分鐘后,9輛戰車開上了塔什別克宮門前的平地上。炸開門后,蘇聯特種兵衝進塔什別克宮,在裡面同阿明的私人警衛連展開激烈槍戰。戰鬥中,蘇聯狙擊手射殺了塔什別宮內大批哨兵和警衛,而特種兵則陣亡S人、重傷23人。戰鬥結束后,第154分隊找到了阿明自句屍體,將其埋葬在一個戰壕里。
就在第154分隊突襲塔什別克宮的時候,來自克格勃的「雷鳴」和「頂點」快反部隊佔領了阿富汗國防部大樓、通信樞紐部、內務部等重要部門,並扣押了阿明的家人和阿富汗政要,整個喀布爾落入蘇軍手中。蘇軍指揮官在廣播電台里宣布,阿富汗已經從阿明的統治下獲得「解放」,同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任命前副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國家總統兼總理,要求蘇聯提供軍事援助。12月28日凌晨,蘇聯第108摩托步兵師到達喀布爾,完成任務的第 154分隊在交接防務后,全體返回蘇聯國內的奇爾奇克基地。事後證明,他們在阿富汗的使命還遠未完成。
可怕的「漩渦」
當格魯烏的特種兵完成摧毀阿富汗「戰爭中樞」的任務后,從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自中亞出發的蘇聯第40集團軍兵分三路,迅速控制阿境內主要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建立起24個大戰區和101個小戰區,蘇軍每個師的防區達20萬平方公里,每個團的防區達7-8萬平方公里。在莫斯科眼裡,阿富汗戰爭應該到此為止,沒想到外國軍隊出現在這個伊斯蘭國家后,反倒激起該國民眾空前的團結和反抗精神,越來越多的「聖戰者」在當地居民幫助下襲擾駐防蘇軍,山地、峽谷、葡萄園都是天然的掩體,當蘇軍機械化部隊步履蹣跚地出現在興都庫什山地和南部荒漠時,他們可以從這些地方發起攻擊,當蘇軍空中力量來襲時,他們又可以鑽入這些地區躲避。
(蘇聯第40集團軍坦克隆隆開進阿寓汗。)
(對蘇軍來說非常重要的薩朗隧道經常遭到「聖戰者」的襲擊)
蘇軍遭受的首次重創是在1980年初春的薩朗隧道,那次戰鬥充分暴露蘇聯正規軍面對非傳統作戰的不足。當時一支得到坦克加強的蘇軍補給車隊剛好從烏茲別克開來,開出隧道口時突遭伏擊,化作小股的「聖戰者」埋伏在隘口和大路兩旁,人數眾多的蘇軍縱隊無論如何反擊,對方都能從容不迫地調整火力位置,始終控制制高點,然後輕鬆逃走。
此刻, 「儘快發現敵人」成為第40集團軍的首要任務,調整原有編製和作戰方式成為當務之急。1980年7月,第40集團軍從阿富汗撤走一批多餘的部隊,其中包括 1個T-62坦克團、3個蛙一7戰術火箭營、3個反坦克炮營、1個高射炮兵旅和1個防空導彈旅,留在戰區的第40集團軍部隊也進行大規模編製和戰術調整,將結構臃腫的機械化步兵師改編為旅,下謾靈活機動並能獨立作戰的營或戰鬥群,並以營確定為基本戰鬥單位,後來的實踐證明一個營基本能完成戰場上大部分任務。按照具體情況,一些步兵連或空降兵排也可確定為基本作戰單位。為應對突發事件,蘇軍還將一些加強營改造為作戰值班分隊,它們裝備較多的裝甲車輛,以保證人員和武器輸送,人員編製也可隨時增加。
不過,上述措施帶有濃重的「急就章」色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聖戰者」們還是一如既往地躲過蘇軍掃蕩。1980年lO月l0日,土耳其斯坦軍區司令員在寫給國防部長迪米特里·烏斯季諾夫元帥的報告中說:「(阿富汗)爆發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可能性正在降低,我認為我軍下一步行動應當做出調整,側重於號召當地人發起打倒『反革命武裝』的群眾性運動……」然而, 「軍人就應當打仗」和「漢賊不兩立」的思想仍在莫斯科佔據上風,他們要求蘇軍繼續用簡單粗暴的武力清剿行動解決敵人,這種「最下攻城」的策略無異於抱薪救火,只能使阿富汗抵抗運動越戰越強。蘇軍駐阿戰役集群司令員S-L.索科洛夫大將曾向莫斯科下過保證,要在1981年11月7日(蘇聯革命節)前結束對阿富汗「反革命武裝」的清剿工作無異於天方夜譚,因為蘇聯第40集團軍無論在組織結構還是人員裝備上都沒作好準備。
以命相賭
1980 年3月以後,阿富汗戰爭進入一個新的格局:蘇聯佔領主要城市和通信系統,而「聖戰者」發動的游擊戰爭幾乎控制了80%的國土。由於敵人善於打游擊戰,使得戰鬥具有突發性強、突然性強和跨躍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蘇軍必須具備極強的快速反應能力,他們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極強的堅韌性和忍耐性。經過軍事專家和基層指揮員的反覆論證,為提高快反能力,第40集團軍決定成立專門的偵察兵部隊,主動尋找並摧毀隱蔽在暗處的敵人。
1980 軍夏,第40集團軍第108摩步師(最初駐在喀布爾,1980年夏師部遷至巴格拉姆)、駐阿富汗北部的第201摩步師、西部的第S摩步師、駐巴格拉姆的獨立第 781導彈旅、駐昆都士的獨立第783導彈旅、駐信丹德的近衛獨立第650導彈旅都組建了偵察營,而隸屬於第108摩步師的第181、180、177、 682摩步團和隸屬於第S蘼步師的第122、149、395、101、371、373摩步團也都成立偵察連,直接隸屬於第40集團軍司令部的第186、 l9l和獨立第860摩步團則配屬規模更大的偵察營。他們來自陸軍、空降兵以及總參情報總局(格魯烏)的直屬特種部隊等,任務就是搜集一切可搜集的情報,包括人員數量、武器裝備、布置地區和作戰習慣等。
在行動時,每名蘇聯偵察兵除了攜帶武器彈藥外,還要攜帶厚呢短大衣、睡袋、至少保障三天的口糧。口糧包括壓縮餅乾、濃縮粥、醬和維生素片等,同時還必須帶上兩個裝滿飲用水的軍用水壺和一個泉牌過濾器,以便對當地水進行消毒和過濾。他們一般用空降兵的RD-54式背囊,然後再拿上幾個口袋,以便帶更多的東西,例如地雷、補充口糧等。除了個人物品外,每人還要分擔作戰單位里的重武器和彈藥。在小規模突襲行動中,偵察排是蘇軍最常出動的單位,一個排通常要攜帶1-2挺LPO-25「黃蜂」式火焰噴射器和2-3挺AGS-17自動榴彈發射器,這些重武器可以拆卻下來,將零部件分裝到幾個人的口袋裡,使用時可迅速組裝
根據作戰經驗,蘇軍摩步團一般都派出30 - 40人的偵察分隊,除單兵武器外,還裝備兩輛BMP-2步兵戰車、一挺AGS-17自動榴彈發射器和一門「瓦西里克」82毫米高速追擊炮。1984年1月 20日至21日,第149摩步團包圍了昆都士省的一個「叛亂分子」基地,這裡共有1200 - 13002「聖戰者」。戰鬥中,該團的獨立第783偵察營和一個加強追擊炮排也前來增援,他們乘坐直升機降落在敵人背後的山口處,切斷其退路。戰鬥結束后,蘇軍共斃17iso名「聖戰者」,其餘的則扔下武器逃到附近罕無人至的雪山上。
由於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又熟悉作戰環境,偵察兵們逐漸開始適應自己的工作,不論是團隊行動,還是單獨行動,他們表現得越來越好。1980年S月,為保證鐵爾梅茲一喀布爾公路的安全,第177摩步團的偵察分隊開始對戈爾班德山口附近的村莊進行巡視。在經過戈爾班德和巴米曼交界時,偵察分隊成功殲滅一批試圖破壞公路的「聖戰者」。戰鬥結束后,親身參加戰鬥的偵察排長在寫總結報告時指出:「要想消滅敵人就首先要找到敵人,而怎麼找到敵人,這就是偵察兵的任務。
許多時候,為了獲取更真實的情報,蘇軍偵察兵們經帚耍活動在兩軍作戰的交界線上,甚至還要滲透到敵人控制區肉,結果經常遭受敵人襲擊。1980年夏,第 18l摩步團一個偵察連幾乎全軍覆滅,他們在法伊扎巴德附近走鍇路,當行進至一條飛檐狀地帶時,被對面山坡上的敵人發現,他們完全暴露在敵人火力下,由於無處藏身,最終只有一名戰士和一名准尉掩護受傷的團偵察主任逃離死亡之谷。後來,這樣的事情也偶有發生,遠離大部隊,且敵眾我寡,所以陷入包圍圈內的偵察兵們很難逃脫,再加上戰鬥持續時間太短,蘇軍增援部隊(哪怕是航空兵)也來不及營救。
必須學會的兩句話
為了更好地運用偵察部隊,第40集團軍在每個師、旅、團指揮部里都設立偵察處,另有兩個直屬的偵察指揮所和第797偵察中心。偵察兵除了直接參加作戰,更重要的任務是進行戰場偵察,從大量航拍圖片和衛星圖片中整理出有價值的情報,同時還負責諜報偵察。1980年底,蘇共中央和國防部允許蘇軍在阿富汗組建無線電通信偵察系統( COMINT),通過捕捉「聖戰者」的無線電信號,探測出他們的方位和行動路線。後來,第40集團軍獨立偵察營又裝備可移動式「撞錘」無線電監聽系統,可安裝在MTLB-U裝甲車上。1984年,該營擴編成獨立第264無線電偵察團,下轄的3個連分別部署在喀布爾、坎大哈和信丹德,並換裝更現代化的「撞錘 -U」監聽系統,它可以捕捉UKV頻段的無線電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