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日大使現場辯論:嘴炮無敵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圖)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日前,中日駐英大使在英國BBC「新聞之夜」節目中上演了一次針對中日釣魚島及靖國神社參拜問題的「辯論」。本人不才,是個從事過辯論的人,那麼就讓我們以此為例,來分析和研究一下「嘴炮無敵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一、「面目可憎」和「言語無味」的邏輯關係

  所謂「辯論」,說簡單一點,就是持不同觀點的幾方進行言語攻防,也就是說有「正方」,也有「反方」。在這個前提之下,首先我們要明確辯論的目的——絕對不是說服或壓倒對方,而是說服或感動觀眾。既然說服的對象是假定不持立場的觀眾,那就要遵循大眾傳播學的定律,即在特定場合中,感性比理性更重要,形式比內容更重要,外表比論點更重要!而公開辯論,就是這種特定場合之一。

  聽起來很沒有道理對不對?但人性如此,無可奈何。

  看過辯論比賽的話,各位就會發現那些辯手一個比一個「人模狗樣」,這就是在觀眾面前建立良好形象的第一步。以中日駐英大使的BBC辯論來看,兩位大使的外表都乾淨利落,深色西裝,淺色領帶,日本大使林景一的西裝有淺色條紋,而中國大使劉曉明的領帶上也有白色花紋,為的都是調和過於嚴肅的裝扮——標準的職業外交官出席正式場合的典型造型,永遠不會出錯!

  

  注意日本大使林景一的坐姿和BBC給的鏡頭。

  

  在看中國大使劉曉明的坐姿和BBC給的鏡頭。

  不過,這也僅僅是第一步。一個辯論者要吸引聽眾,儀態和舉止比服裝更加重要。有網友指出日本大使林景一的坐姿有問題。在本人看來,問題倒不在日本大使坐在椅子里的前俯後仰,而在於他不動的時候姿勢嚴重不對——面對BBC著名主持人JeremyPaxman,他大部分時間是向後靠在椅背上的,下巴還抬得高高的!

  要知道,這可是一個「領導」的坐姿,居高臨下的氣勢太過明顯,非常容易招來惡感!當然,BBC給林景一的鏡頭也頗有深意,在大部分畫面中,他的身體都是面向屏幕45度角傾斜的……這樣一來,無論他說什麼,一個普通的觀眾都很難體會到誠懇、熱情以及平等。此外,林景一和主持人缺乏互動,除了陳述論點,他們沒有更多個人化的交流,這進一步降低了他在觀眾面前的「可愛度」。

  相對來說,中國大使劉曉明的坐姿既不前、也不后——儘管他也靠著椅背,但他的腰板挺直、下巴從來沒有像林景一那樣高高抬起,視線是略微朝下的平視,雖說是和主持人說話,但觀眾一樣能看到他的眼睛,並且因此產生交流感。而BBC給他的鏡頭大部分是畫面正中!就憑這一點,要說BBC是在偏袒日本……本本真要替BBC喊一聲「我冤啊1

  更重要的是,劉曉明和主持人有交流——他一登場就親切的叫了聲「Jeremy,你好」,一副和主持人老友鬼鬼的樣子,那種氣場是林景一的隔膜冷淡完全無法相比的!

  其中還有一個插曲,那就是劉曉明準備和主持人握手時,主持人當時沒看見。一般來說,這是非常尷尬的時刻,很多人會下意識的立刻把手縮回去——儘管這是維護個人尊嚴的自然反應,但看在外人眼中,卻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即「不相信對方會對自己有熱情的反應,未免受辱而自動撤退」的意思。

  但中國大使沒有這麼做!果然,瞬間反應過來的主持人立刻和劉曉明握手並道歉說「我沒有注意到」;而劉大使本人一句都不提這個茬!這不叫自信大度,什麼叫自信大度?

  看在西方觀眾、特別是重視禮貌(即奧斯丁反覆在小說里提到的那個「manner」)的英國觀眾眼中,這個大使的「可愛度」頓時上升!

  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1在大眾傳播的條件下,要想「嘴炮無敵」,面目首先就不能可憎!至於言語嘛……如何用言語爭取觀眾才是「嘴炮無敵」的精華!我們接下去再說!

  

  主持人和中國大使開始的小插曲。

  

  主持人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對話。

  二、能不能別揭短!

  辯論的目標是爭取第三方觀眾,這個本人在前面說過。而要做到這一點,絕大部分演說者或辯論者會採取同樣一種技巧:套近乎!即用觀眾熟悉的人或事做對照,喚起觀眾對自身論點的「同理心」。

  毫無疑問,在這次BBC的辯論中,中日兩國駐英大使都採取了這種「套近乎」的技巧,而其效果充分說明了什麼叫做「邯鄲學步」。

  日本大使林景一「套近乎」的方法如下——主持人詢問:「釣魚島是無人島嶼,日本為何不能把它交給中國?」

  林景一回答:「這是原則問題,也是主權問題,我們知道英國也(和其他國家之間)存在領土爭議。」就是這一句,本人忍不住替BBC的主體受眾英國人在心中怒吼一聲:「你丫的能不能別揭短1

  為什麼說這是「揭短」呢?

  稍微了解一點歷史和時政的網友都能明白,日本大使在這裡指的是馬島,而英國人為了馬島爭議是和阿根廷動過刀槍、流過血的。日本人的目的很清楚,希望通過英國受眾對馬島的回憶來喚起他們對日本立場的「同理心」。

  日本大使林景一和他的幕僚團隊大概是這麼想的:馬島是英國在殖民時代據有的,釣魚島也是日本在殖民時代據有的,大家都是憑藉力量奪取的這些地盤,自然也都想將其合法化和永久化;阿根廷和中國都曾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英日作為曾經的「老牌帝國主義」自然應該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算盤打得很精,可惜錯了!錯在這個提法將英國和日本放在同一地位上,而不管現在是不是日落西山,大不列顛在心理上都絕不情願和日本相提並論。

  要知道,英國人當年是把日本當做自己在亞洲的「代理人」打造的,日俄戰爭就是經典的代理人戰爭。可是到了二戰,英國人卻眼睜睜看著這個曾被自己呼來喝去的狗腿子狠狠咬了自己一口……現在你來和我說「咱們帝國主義一家親」?開什麼玩笑!

  

  主持人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對話。

  

  主持人和中國大使劉曉明對話。

  說提馬島是拍到馬腿上的「套近乎」,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釣魚島爭議是「進行時」,林景一提出馬島來,隱含的邏輯自然是「馬島也是進行時」——可英國人怎麼會願意聽別人說「馬島依舊存在爭議」呢?你爺我打架(馬島戰爭)也贏了,講理(公投)也贏了,爭議個P!你什麼意思!阿根廷哪邊的?如此一來,這樣的套近乎當然適得其反!

  那麼,中國大使呢?劉曉明提到了丘吉爾以及他的名言——「Thosewhofailedtolearnfromhistoryaredoomedtorepeatit.」

  套近乎,一定要知道說什麼樣的題材才能讓對方感到「親近」——對英國人來說,丘吉爾就是這樣的題材。

  無論英國人對這個叼著雪茄打贏二戰的首相懷有怎樣複雜的感情,他所代表的都是英國人會為之自豪的東西:贏得戰爭、大國縱橫、打造國際新秩序(「冷戰」),當然還有諾貝爾文學獎。

  於是,中國大使引用丘吉爾=認同丘吉爾=認同英國=英國也應該認同中國……英國人由此可能產生的心理連鎖反應,就是這麼簡單!

  喚起第三方的同理心,這一點在辯論當中非常重要。而當中微妙的技巧在於:花花轎子是要「人抬人」的,而不能「人踩人」。

  日本的外交在國際上公認的「自說自話」,一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這或許也是一個小小的例證吧!

  不過,這還不是日本人在這次「嘴炮」過程中、在內容上所犯的唯一錯誤!

  三、事實需要「關鍵詞」

  孟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句話把搞辯論的一腳踏在地上、兩千年都翻不過身.....其實,這句話翻成現代白話文就是「事實勝於雄辯」。

  只不過,時代不同了,方法論就不一樣--當今世界,很多時候,實事需要「雄辯」!那麼,怎樣做到「雄」呢?本人以為,設定出能讓人記住的、關鍵的關鍵詞語就是「雄」!

  信息泛濫,搜索為王,因此這是一個「關鍵詞」的年代!你滔滔不絕的說一萬句話,如果觀眾或聽眾只記得其中一句甚至一個字,那無論如何是「雄」不起來的,必須讓他們記住幾個「關鍵詞」。那麼,即便他們對你所說的內容一時無法理解,只要這幾個關鍵字深入人心,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谷歌或者百度之唄!

  

  中國大使劉曉明在節目現常

  

  日本大使林景一在節目現常

  那麼怎樣選擇「關鍵詞」呢?在此良心建議:不管你想表達什麼觀點,你的關鍵詞應該選擇名詞或者動詞!最好具有獨一無二屬性的特定名詞,專有名詞,或者具有特定含義的動詞。

  以中日大使的BBC辯論為例。

  從日本大使林景—在自己的講話中特彆強調(加重語氣或提出兩遍以上)的詞語來看,名詞有「主權」、「原則」、「現狀」、「國際法」;動詞有「挑戰」、「和平」等等。可惜的是,這些詞語是本人反覆聽了幾遍才總結出來的,一個普通聽眾根本沒有可能在注意力完全不集中的情況下記住任何一個詞。就算他們能夠記住一兩個,比如說那幾個名詞,但這些名詞沒有任何一個具備特定涵義--「主權」是誰的主權?「原則」是哪項原則?「國際法」是哪一部、第幾條、第幾款?

  現狀又是長短方圓、何種現狀?無法谷歌,不能百度……你讓一個生活在網路時代的P民怎麼了解你說的是什麼?

  反觀中國大使。本人對劉曉明講話中特彆強調的詞語總結如下:名詞有「侵略歷史」、「靖國神社」、「甲級戰犯」、「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爭議」、;動詞有「國有化」、「抗議」、「擱置」、「拒絕對話」;形容詞極少!為什麼形容詞少?

  因為不需要!即便受眾記不住你的觀點,只要他能記住上述就、關鍵詞中的任何一個,谷歌和百度都能幫助他解決接下來的一切問題!

  要知道,「靖國神社」、「甲級戰犯」、「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可統統都是具有獨一無二內在含義的專有名詞!

  谷歌搜索不需要翻到第N百頁,維基百科更沒有相似詞條;別說不存在「孿生兄弟」,就連長個像點、能做模仿秀的都沒有!

  貨比貨得扔,相較之下,那一個夠「雄」呢?不過在進一步看。

  如果說日本人在這次辯論中的「關鍵詞」設定有問題的話,那可能還不如他們整體技巧方面遭遇的問題更嚴重!那是什麼問題呢?

  

  中國大使劉曉明在節目現常

  

  日本大使林景一在節目現常

  四、虎!虎!虎!

  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說的很對!但是,有利也需要有氣勢,尤其是在針鋒相對的公開辯論當中,在一些特定的時刻,氣勢更是秒殺一切論據、論點和論證的大殺器。不過,這種辯論中的氣勢並不體現現在誰說話強硬、誰表情更凶或者更凶或者誰的論據更聳人聽聞;而是體現現在誰更懂把握「進攻」的主動權。

  需要指出的是,中日駐英大使此次並非通常的面對面辯論--為了避免外交紛爭,他們是通過主持人來進行這嘲隔空嘴炮」的;於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之夜的主持人jeremypaxman在對話中分別扮演了中日的角色,由於他是發問者,因此對話開始時,主動權就在他所扮演的角色手中。接下來,我們來逐一分析主持人對兩位大使們回應這些問題方式。

  請注意本人下面括弧里的註解。

  1.林景一部分:

  問:釣魚島無人居住,為何不給中國?

  答:這是主權領土原則問題。我們……和平的……獲得釣魚島……中國上世紀70年代之前都未提出爭議……

  (這是解釋性回答,也是基本立場表達,相當於辯論中的陳述觀點部分)

  問:值得為此威脅整個地區乃世界和平嗎?

  (邏輯上是個是非題,答案應該非「是」即「否」。)

  

  主持人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對話。

  

  主持人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對話。

  答:這個問題應該讓中國來回答。我們是國際法框下對釣魚島進行和平控制的,是中國在挑戰現狀,挑戰國際秩序。

  (日本大使的意思應該是「中國才是地區和平的威脅」,但沒有明說。而在主持人提出的一個「是非題」面前,他更是沒有做直接回答。作為外交官來說,這是本能反應,作為辯論來說,這是迴避問題。至於後面,則是解釋解釋解釋,完全談不到掌握進攻的主動權。)

  問:日本是否正在重新尋求建立軍事存在?

  (邏輯上的是非題,實際內涵上具有攻擊性)

  答:不。不是

  (沒說完就被打斷,但被打斷的原因是說「不」之後的進一步解釋思考時間太長,狡辯大忌!顯得準備不足,沒有底氣)

  問:難道日本不是正打算修改憲法嗎?

  (攻擊實質問題,依舊是邏輯上的是非題)

  答:我們回顧歷史,日本一直強調自己和平的承諾,安倍首相也清楚表明,他無意更改憲法的核心內容,包括放棄交戰權的內容

  (依舊是解釋解釋解釋)

  問:那為何日本還要考慮在憲法中去掉放棄使用武力解決糾紛的內容?

  (反駁上述解釋,繼續攻擊)

  答:我們目前沒有使用任何形式的武力啊,正如我所說的......

  (再次被打斷使得這句話缺乏力量)

  

  主持人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對話。

  

  主持人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對話。

  問:他可是要修改憲法啊!

  (意識到這是對方的軟肋,用「憂慮臉」的表情持續加強進攻)

  答:正如我所說的,日本國內可能是有關於修改憲法的爭論,但首相本人已經說的很清楚,他無意更改憲法的核心內容。在釣魚島的問題上,日本一方面一直保持著最大限度的剋制,而中國卻持續試圖使用武力來改變現狀——對此我們非常關切,因為這是很危險的挑釁行為。就像我前面說的,我認為他們應該遵循國際法,而不是尋求武力改變現狀。

  (仍然是解釋解釋解釋,而且是車軲轆話反覆說,沒有提出任何新鮮內容,或許林景一覺得「重複傳播」也是一種合理的手段,但在辯論中,這等同於「你的道理就這麼一點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