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反華「長城」?談談腳盆雞和印度阿三的軍事聯盟!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14 13: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於一個十三億人的巨型工業體,全世界先發工業國普遍的態度都可以用兩個字來描述:「恐懼」,在這種大背景下,反華成為流行現象,實際並不難理解。

  對這樣一條消息,筆者很不厚道的笑了。對於印度和日本各自而言,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之下,達成什麼「軍事聯盟」,與其說是結成聯盟,倒不如說是互相挖坑,各取所需,名為對華,實際上哪裡有什麼國際問題,只有兩家的國內問題而已!

  日本人的算盤

  對於日本人而言,2014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搶救其岌岌可危的經濟大廈,進入新千年以來,先是金融危機,美國的例行提款把日本的經濟運行上層建築搞得問題百出,然後又是福島地震與海嘯,一口氣摧毀了日本煉油能力的近四成,這兩者疊加在一起,幾乎是直接打斷了日本經濟的脊樑,至2012年安倍上台前,日本的經濟負債率已經高達239%,危如累卵。

  

  日本的債務問題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

  對於已經病到這種程度的日本經濟,安倍晉三這位新醫生並沒有按照一般的規律,先將養恢復再徐徐下藥,而是直接下猛葯:超發貨幣!

  2013 年1月11日,安倍晉三政府通過了1170億美元(總數2267.6億美元)的政府投資。同時逼迫日本央行超量發鈔,大幅降低基準利率(其實際利率截止 2013年8月已經基本上是負數),大力刺激經濟流通性。在這種強烈刺激之下,日本雖然短期內取得了經濟增長超過預期(實際上只持續到2013年中,同時由於日元本幣貶值,2013年底日本GDP約為4.7萬億美元,只有中國的一半,而中國GDP超過日本才不到5年)的成績,但是債務卻也跟著暴漲,截止到 2013年底,日本負債已經超過千萬億日元,逼近GDP的260%!

  高負債和低匯率帶來的結果就是日本國內通脹,這種人為的通脹在搜刮民間存款為經濟打雞血的同時也帶來了行業結構成本上升,進一步削弱日本製造業在海外的競爭力。適逢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進入攻略中端市場的全新階段,遭遇多重打擊的日本製造在2013年全面敗退。總逆差數千億日元,並且沒有看到改善的跡象。

  

  對於日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從2011年福島危機帶來的經濟全面低谷中走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一方面試圖通過將自己捆綁上美國的戰車以換取軍備出口鬆綁以外(關於這部分筆者之前專門寫過文章論述,具體請戳這裡),還試圖不遺餘力的對外拓展出口市場,其中重點就是印度這樣缺乏工業體系的國家。

  印度人的野望

  對於印度人而言,實際上反華並不是其最優選項,相反,能夠與擁有世界上70%工業製造源,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產業服務的中國進行雙邊合作反倒對印度人有利—— 別的國家要麼提供不了這麼完善的製造源服務和產業扶持,要麼能夠提供卻相當昂貴,中國擁有的一切對於亟待工業化的印度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這樣的合作前景也是有成功例子在前面可以借鑒的——伊朗即是如此。

  

  伊朗靠著與中國的充分合作已經邁入邁入了工業國的門檻,連火車機車這種工業品也已經有能力製造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印度放棄這明明有利的選項,反而與中國走向全面對抗呢?

  歸根到底一言以蔽之,印度是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封建國家」!

  印度擁有極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比中國多一倍,多達十幾億畝的優良耕地,但這十幾億畝耕地既不屬於印度政府,也不屬於農民,而是屬於總數大概十萬左右的包稅人,這些人將手中的土地再層層轉包,最後由佃農來耕種,而印度的佃農比我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更加窮困——他們不是交出地租后靠剩餘產品過活,而是將全部產出交給地主,再由地主發給口糧來過活。這樣的格局,只要學過政治經濟學社會結構分期的人都會脫口而出一個辭彙:封建經濟!

  

  高度封建人身依附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畸形,圖為印度領主控制下淪為妓女的佃農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作為靠著包稅人上繳的稅收來維持運轉的最高存在,對於一級包稅人以下的各個階層,既無必要也無動力去關心——不但無益於增加收入,反而會觸動一級包稅人的利益而使得原本運轉良好的社會結構出現裂痕。也正因為如此,印度政府的實際職能,對內就只剩下了幫助包稅人鎮壓農民反抗,對外則幫助控制印度為數不多的現代經濟的外國資本,運用印度的國力去達成外國資本所需要的目的,這其實並不難理解,拿誰的錢給誰辦事,全世界都是這樣的。

  

  印度的基本社會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印度人實際上只能算是生物意義上的人而不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口

  所以我們常說印度是一個「虛幻的大國」,可悲的是其政府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為西方資本打工打來的與西方世界的良好關係使得他們一直以舉足輕重的大國自居,接受西方世界的指令去做相應的外交動作來策應是其外交舉措的常態,但是這種虛幻的大國心態最終卻被中國所打破。

  1962年,印度對中國發起冒險性的軍事進攻,結果近一個軍的印度軍隊被中國軍隊以幾百人死傷的代價擊敗,四千餘人被中國軍隊擊斃,另有四千餘人被俘(其中兩名印軍准將一個被擊斃一個被俘,總指揮官因直升機搭救即時倉皇跑路),不但人員損失遠多於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印軍的對手中國凈賺(繳獲減去消耗)炮彈56744發,手榴彈9841枚,槍彈3419249發,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數百輛.......封建軍隊面對現代軍隊的軟弱無力在這場戰爭中顯露無疑。

  

  對印自衛反擊戰結束后,印軍堆積如山的被繳獲武器和物資

  但是,印度政府沒有(或者說看到了也無能為力,靠妥協建國的印度政府惹不起國內的利益集團)認識到戰敗的根源在於自身的極度落後,卻一直對一戰打破了印度「大國光環」的中國耿耿於懷,直接導致印度自60年代至今在外交領域一直堅持不懈的採取反華立場,直到今天。

  一拍即合的聯盟

  行文至此,整個脈絡已經明朗了,日本與印度這兩個國家,日本需要印度的市場(潛在的軍備市場和已經存在的民用市場),而印度則需要日本幫助其繼續其反華大業並為其虛幻的「大國夢」打雞血。利益上的深厚基礎使得這兩個國家最終在反華上一拍即合,於是就有了本文一開頭所述的「共建反華長城」的那一幕鬧劇。

  

  日本和印度這種聯盟,實際上與互相打雞血無異

  然而,這樣的聯盟能夠對中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么?

  日本最大的問題在於經濟。但是印度的市場早已被中國所佔領,日本既無望直接和中國產品對抗,又無法寄希望於印度政府的扶持——中國企業在印度各地早就已經和各地的土豪達成了合作,印度政府得罪他們無益於自殺——最終這一塊的市場無益於一塊看得見吃不著的畫餅。這個聯盟最終能夠帶給日本人的福利是獲得了一個反華的夥伴,問題是,這個夥伴靠譜么?

  印度最大的問題在於社會結構,這需要對印度整個國家做一番徹底的手術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只不過這手術的烈度么,我們可以比照法國大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如果社會結構解決不了,印度的「反華」,只不過是一個笑柄。不但自己反不了,虛弱而內耗不斷的國內格局反而會使得其成為反華陣營中最為虛弱的一環而被中國突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豬隊友」。

  未來的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現階段正處於全面工業化的快車道上,隨著工業化不斷深入內部市場的大幅開拓,中國的前進是任何外部勢力都阻止不了的,無論是單個還是聯盟。

  打鐵還需自身硬,對於日印聯盟這樣的事情,我們並不需要太過理會,只要低下頭踏踏實實做我們自己的事情即可,未來,註定是我們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