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1月7日稱,俄科考船救援一事顯示出,現在前往南極的船隻除搭載科考人員外,還搭載了大量觀光者。這幾年,除了南極之外,北冰洋海冰融化使得那裡的海洋觀光科考活動頻率增加,但因此也增加了事故甚至海難幾率。
一些人呼籲說,極地的海洋不是能夠隨意進出的遊樂場,所謂的「紀念遠征」和獵奇性質的觀光最好少組織,在極地海洋行駛的船舶應當得到更好的管理。
「中國『雪龍』號實施的救援近日佔據各大媒體的頭條,各國媒體對中國在南極活動的報道相較幾個月前更中立了。」美國媒體稱,當「雪龍」號去年11月開啟科考之旅時,英國媒體的標題為「中國盯上南極資源」,並稱專家對中國在資源豐富南極大陸的野心表示關注。
但中國展開救援的事實表明,亞洲國家對極地地區活動的參與可以有利於該地區的所有參與者。隨著更多破冰船和乘務人員參與研究和搜救的訓練,至少兩極地區對所有參與者而言將更安全。
資料圖: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與科考隊員
資料圖:中國南極科考隊員在進行野外作業
德國媒體稱,與航天項目一樣,世界經濟大國中國為南極科考每年也耗資數千萬歐元。僅在2013年,中國為南極科考投入4200萬歐元。「雪龍」號在南極的行動,證明中國已經加入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等南極科考大國的行列。未來,依靠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在南極和北極的活動會更加頻繁。
中國雪龍號救俄船受阻引發質疑 看專家咋說
因天氣原因,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原計劃2014年1月1日利用直升機救援俄羅斯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人員的計劃受阻。法國、中國、澳大利亞三國破冰船接連救援失敗,不少網友也開始質疑起破冰船的能力。其實這種說法是一種誤解,破冰船並非所向披靡的「破障船」,實際破冰能力受到諸多條件限制。
和人們通常的想象不同,破冰船實際上主要依靠重力破冰。在連續作業模式下,破冰船船首在強大的動力驅動下駛上冰面,藉助船體的重量將冰壓碎。
傳統破冰船船頭呈勺形,就是為了有助於實現這一動作。因此,破冰船的能力取決於船隻的重量和將船推上冰面的推進力。現代破冰船噸位通常在萬噸左右,也是出於壓碎冰面的這一目的。
一般而言,專業破冰船要達到至少三個條件:能夠在南極或北極的重海冰區域航行;抗冰性足以承受陸緣冰,裝機功率至少達到1萬馬力。此外,破冰船的長寬比例同一般海船大不一樣,縱向短,橫向寬,這樣可以辟開較寬的航道。破冰船船頭外殼用高強度的厚鋼板製成,內部由密集的型鋼構件支撐,船身吃水線部位用抗撞擊的合金鋼加固。
雪龍號受困
被浮冰困住的俄羅斯南極考察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
破冰船通常根據破冰能力的強弱分級,不過不同船級社的分級標準不同。在破冰船的設計建造方面,俄羅斯擁有悠久的歷史和雄厚的技術。俄羅斯船舶登記局按照破冰能力由高到低,將破冰船分為LL1、LL2、LL3、LL4、ULA、UL、L1、L2、L3共9個級別。中國「雪龍」號也是在一艘蘇聯破冰船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破冰能力並不出眾,根據設計,該船能以1.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雪)。
除破冰船自身性能外,在極地海域航行,對操作要求也非常高,這時候,就需要採用各種特殊的破冰方法,例如旋迴破冰法、徒步破冰法等。徒步破冰法也就是利用船體運動能量破冰前進,破冰船通過衝撞、倒車再衝撞的步驟緩慢前進。此次「雪龍」號遭遇的情況已經接近最複雜的局面了。
通常而言,海冰密集度越大,破冰就越難。如密集度只有五六成,冰層厚度略微超過破冰船設計破冰能力也沒太大關係,破冰船可通過撞擊等方式(也就是徒步法)破冰。一旦冰密集度很大,「雪龍」號這樣的破冰船就只能擊破1.2米厚的冰。
但根據公開報道,困住俄羅斯科考船「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的浮冰至少有三四米厚,「雪龍」號周圍海冰密集度接近十成,最厚處達三四米,並且形成冰脊,冰情已遠超「雪龍」號破冰能力範圍。在這種情況下,「雪龍」號不僅無法繼續施救,還有可能被困,必須擴展作業面,確保自身可以機動調頭。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破冰船或許能夠克服這些情況,俄羅斯也擁有先進的破冰船,但是這種破冰船主要部署在北極,遠水解不了近渴。
中國雪龍號南極科考船
俄被困南極科考船
蘇聯時期建造的「北極」級破冰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動力破冰船,第一艘於1975年投入使用。「北極」級破冰船一共有5艘。其中「50周年紀念日」號核動力破冰船於1993年開始建造,2007年正式交付使用,船長159米,寬30米,有船員138名,滿載排水量2.5萬噸,最大航速21節,總功率為 7.5萬馬力,船上擁有兩座核反應堆,裝有最新的衛星導航和數字式自動操控系統。
中國破冰船將再添猛將 破冰能力超「雪龍號」
據中國媒體1月5日報道,專家指出,機動性和破冰能力不足,是雪龍船此次受困的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一艘在南極破冰能力強大的科考船。
目前,我國僅有雪龍船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因同時兼顧南、北極多項考察任務,無法開展大規模極地環境調查工作,多年來已超負荷運行,經歷幾次大修。雪龍船破冰能力約為1米,沒有專門破冰設備,僅靠自身重量碾碎冰塊再行前進。
「如果新的破冰船建成,將具備雙向破冰能力,脫離類似於這次雪龍船受困冰區將不是難事。」有極地專家介紹說。
2011年,新建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獲批,由國內外聯合設計、國內製造,建成后將是我國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極地破冰船。據悉,目前聯合設計已經開展,前不久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評審。
據記者了解,新建極地科考破冰船要比雪龍船小,機動性更強。破冰能力則提高到可破2米厚冰雪,是滿足無限航區與南北兩極海域航行和科學調查作業要求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資料圖:中國雪龍號破冰船
資料圖:中國南極科考站中山站
此次科考將建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泰山站,將來還要建第五個科考站,極地科考保障能力亟待提升。新的破冰船建成后,並非要替代雪龍船,而是一起形成優勢互補、定位明確的極地科學考察姐妹船,將會極大地提升我國極地考察能力。
專家建議,在針對南極科考保障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的建設上,應加快推進新的破冰船的建造工作,儘早交付使用,提升我國極地科考水平。
厚度2.8米。因此「北極」級核動力破冰船是俄羅斯眾多破冰船里當之無愧的巨無霸。遺憾的是,目前該破冰船在北極區域航行,對於救援地球另外一頭的「紹卡利斯基院士」號顯得鞭長莫及。
難度遠遠大於普通水域。破冰船在南北極航行時通常包括開闊水域的航行、浮冰區航行和陸緣冰區航行,其中最為複雜的是陸緣冰區的航行。所謂陸緣冰區,就是靠近沿岸連成一片沒有水域的海冰區。
南極遇險證明中國進步 硬實力撐起雪龍號行動
南極地區近日的連環受困和救援逐漸發展成全球輿論大事,北京時間1月5日,美國宣布將派出重型破冰船前往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和中國「雪龍」號受困的海域,而「雪龍」號也在嘗試新的突圍行動。
在這一連串牽動人心的遇險和救援行動中,中國「雪龍」號扮演了迄今當之無愧的主角。這是一艘中國科考船,肩負著前往建立中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的任務,但收到 「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的受困求救信號后,「雪龍」號義無反顧前往出事海域,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對已被俄船驗證的破冰難度和各種風險。
「雪龍」號不是高等級破冰船,但它的作為難能可貴,雖沒能救出俄船,但用「雪鷹」號彌補了澳大利亞「南極光」沒帶直升機的缺憾。「雪龍」號的表現受到全球輿論的敬重,它尤其值得中國人為之驕傲。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輿論對「雪龍」號的支持始終是全心全意的。儘管「雪龍」號的行動要比普通船隻昂貴得多,最終要由中國納稅人支付,但幾乎沒什麼中國人評論它參與這一救援行動「值不值」,我們都覺得這是「雪龍」號不可推卸的責任,它做的就是它應當做的事情。
資料圖:雪龍號科考船被困南極
資料圖: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雪龍」號的表現其實是中國社會對自己盡國際義務所持態度的一個縮影。中國人很願意自己的國家融入國際社會,成為負責任的成員。同時我們也對國際輿論,特別是對西方主流輿論是否認可我們的這一態度其實蠻在意的。
俄船在南極遇險,附近恰好就有一條中國科考船,伸出了關鍵性的援手,這當然不是偶然的。南極即將有4個中國科考站,中國已成極地考察大國,中國的工業能力支撐了「雪龍」號與俄受困船的「偶遇」和不負眾望,中國的國家進步在遙遠的南極冰面上又得到一次意外印證。
然而「雪龍」號並不萬能,我們這個國家尤其談不上完美。「雪龍」號完成對俄船上乘客的救援后,如何走出冰山區尚有很大不確定性。也許它能靠自己的破冰力量走出,也許需要美國重型破冰船的幫助。即使「雪龍」號最後要靠更強大的破冰船「救出」,它的故事依然動人。
南極這場遇險和救援,一開始是純「船與船之間的事」,逐漸輿論從中看到了「國的影子」。但到最後它要以南極冰面上的人道主義事件落幕。「雪龍」號得了人道主義的滿分,在實事求是這一點上,它和背後的中國社會此次也表現出高度的成熟。
南極冰面上人的生命安全最重要,船的安全第二重要,除此之外,「雪龍」號上的科考隊還惦記著把科研時間搶回來,不耽誤實施建站計劃。中國人沒有在這件事中忘記「國家形象」,但它從來就未曾處於支配地位。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安全一直是知道了這件事的中國人最關心的信息。
資料圖: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資料圖: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雪龍」號是好樣的,我們衷心祝它平安走出南極冰區,繼續它早已設計好的使命。我們也很希望這次救援呈現的國際合作精神不僅僅在災難中才能看到,但願它不是政治板塊之間的溫情點綴,它會逐漸變成為徹底改變21世紀國際關係性質的強大增長點。
雪龍號南極營救俄客輪 「雪鷹12」大顯神通
雪鷹12完成極地營救 先後六次往返飛行
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攜帶的「雪鷹12」直升機1月2日經過6個架次的往返飛行,終於完成對被困的俄「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科考船52名乘客的救援工作。南極特殊的自然環境,為這次極地大營救增添了諸多困難。儘管去年12月31日俄方就正式請求直升機救援,但受惡劣氣象條件限制,救援行動多次被迫推遲。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1月2日向記者詳細描述了這次救援的曲折經歷。
北京時間1月2日15時25分,「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上第一批乘客乘坐中國直升機抵達澳大利亞破冰船「南極光」號附近冰面。經過6架次飛行后,所有52名被困乘客及其行李已全部由中國直升機運出,並已轉移到「南極光」號上。這一消息也迅速登上西方媒體的頭條。美國媒體1月2日稱,52名乘客被困在南極厚厚的浮冰中已有一周多時間,其中包括各國科學家、記者和遊客,一名澳大利亞教授激動地說:「我們100%都獲救了,感謝所有人。」
資料圖:雪鷹-12直升機
資料圖: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