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席之地】 史蒂夫·漢森 《289段鄉音》

[複製鏈接]

164

主題

227

帖子

68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南藝的喵 發表於 2014-1-10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鄉音苑是一個記錄中國種種方言和語言的創新項目。創始人Kellen Parker和Steve Hansen2009年開啟這個檔案開放的、民族志學的項目。他們都擔心中國官方語言——普通話的強勢存在會加速中國方言的消失。
鄉音苑的Hansen先生會許多不同語言,包括漢語、西班牙語、韓國語,他20多歲時候在拉脫維亞教書,學會了拉脫維亞語。他親自進行鄉音苑的部分面試,例如秦女士用北京話描述她70年代在中國農村從醫的經歷。Hansen先生住在北京幾年了,他認為北京人對中國其他方言和語言缺乏認識。「北京人跟紐約人類似」,Hansen開玩笑說,「他們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因此,Hansen認為他們並不熟悉中國其他方言。他記載到:「(北京人)經常把其他地方人帶口音的普通話誤認為不同種類的『方言』。」
鄉音苑每一條目都是從一段長對話中截取的一個故事。這方法使受訪者的演說得以自然展現。鄉音苑既展示錄音,也在互動地圖上標明受訪者的民族信息。想了解一位四川女孩講述她對上海壞印象的故事,你只需要點擊一下滑鼠就可以了。這使得鄉音苑比大多數中國語言學家的學術研究更容易接近。
鄉音苑與社會傳媒也緊密相連。這個項目鼓勵任何人把故事上傳到網站。許多當地誌願者通過社會媒體與鄉音苑取得聯繫,並協助收集、翻譯、編寫字幕。這個團隊通過博客找到志願者和受訪者。最近,團隊正尋找大北京地區(包括河北省部分地區)的受訪者。鄉音苑也通過社會媒介平台Indiegogo進行項目募捐。
Hansen先生設想未來受試者也許會包括從未踏足中國的華僑。地圖說明鄉音苑對漢語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情況感興趣。雖然大多數受訪者來自中國東部地區,但是也有一些台灣人願意加入這個項目。地圖上並沒有清楚描述「中國本部」的界限,這說明終有一天新加坡、蒙古說漢語的人的故事也有可能被記錄和繪製。這一展示質疑了人們通常把「漢語」看作單個國家獨有的語言這一認識。
語言在政治上起著重要的地位。在台灣,確定人們政治地位的最直接的方法是聽他們說話——他們是講普通話還是講台語呢?如果他們說普通話,那麼他們多半屬於國民黨的藍營。如果他們講台語,那麼他們可能是民進黨綠營的支持者。
鄉音苑參與反對語言標準化運動,這既是文化運動又是政治運動。粵語使用者2010年抗議中國電視限制粵語頻道。上海的獨立樂隊頂樓馬戲團和福建海豐的樂隊五條人也自豪地用他們的本地方言唱出他們獨特的經歷。社會媒體已經容許這些樂隊有自己的追求者,允許抗議者的聲音被大眾聽到,而且鄉音苑與各地誌願者和受訪者相聯繫,他們因共同原因聚集——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保存他們的語言遺產。

現在,登錄鄉音苑你就能領略兩個美國人的良苦用心。首頁上寫著一句話:「你我的鄉音故事,描繪漢語方言全景」,下面是一張「方言分布圖」。

  偌大的中國地圖上,標滿了水滴形圖標,五顏六色。綠色代表普通話、橘紅色代表吳語、玫紅色代表贛語、棕紅色代表湘語、紫色代表粵語……記者點擊「預覽」按鈕,會播放朗誦片段,而點擊「項目」按鈕,就能聽到全文。聽不懂?沒關係,底下會及時顯示字幕。

  目前,鄉音苑已收錄約210條音頻,內容均為各地誌願者用方言講述家鄉、家庭的種種,時長5分鐘左右。這就是司圓直和柯禕藍構想的方式:「用地道的方言,說好玩的故事。」

  故事講多了,會不會轉向口述史?據生活周刊記者了解,近些年中國做口述史的群體和機構越來越多。例如,崔永元創建了口述歷史中心,累計已投入2億元人民幣,成果以圖書、紀錄片等形式推出,受到廣泛關注。而就在今年7月底,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成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由著名學者熊月之領銜,致力於搶救和挖掘瀕臨失傳的歷史記憶。

  「我們也有意嘗試著做口述歷史。」司圓直認為,用方言講述個人故事音頻已充分體現了鄉音苑的特性:語言學與口述史相結合。鄉音苑還要求講述者記錄下姓名、年齡、籍貫等信息,這也和口述史的基本要求吻合。

  問題出在精力和經費上。司圓直主要負責聯絡志願者,展開合作——這使他不得不放棄「宅生活」。柯禕藍負責程序設計,「網站代碼全是我寫的。」他每周有四五十個小時花在鄉音苑的項目上,還要讀研究生課程、兼職平面設計。至於開銷,從維持網站、寬頻年費到聘中文翻譯等最初都由兩人掏腰包,網站上線后籌了點款,更換了「老掉牙的設備」。但情形仍不太樂觀。柯禕藍坦言:「鄉音苑的工作足夠你全職投入,不過,支付薪水還不太現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8 2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