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扶老人」者自殺:困境與絕境只有一線之隔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何龍
  據南方電視台報道,幾天前,廣東河源的一位中年男子自殺。自殺的原因懷疑是他把摔倒的老人扶送到醫院救治,但老人卻說就是他開摩托車撞傷自己。男子的妻子稱,老人的家屬向他們索取幾十萬的賠償,他老公就以自殺來自證清白。
  老人摔倒究竟與摩托車有無關係?記者採訪了交警和目擊者。交警說通過技術鑒定確認,摩托車沒有發生碰撞的痕迹,但不能確定老人是不是被摩托車帶倒。一位目擊者稱,是他扶不動老人,才叫在附近的騎摩托車男子幫忙把老人扶送醫院的。而老人的家屬則否認索要「天價賠償」。
  與所有類似事件一樣,我們無法確證老人是自己摔倒還是被摩托車帶倒的。比過往事件更糟的是,這事發生在農村,那裡沒有錄相可供取證,當事人又自殺了,使事件陷於「死無對證」的境地。
  我們對某事做道德判斷之前,首先要做事實判斷。而在人們的誠信度普遍低下的今天,做事實判斷要比道德判斷更為困難。如果事實判斷有誤,那麼道德判斷就失去了根基;錯誤的道德判斷同樣可以置人於死地。
  老人倒地,可能是自己摔倒,可能是被嚇倒和帶倒;倒地者可能撒謊,開車者同樣有可能撒謊;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老人意識不清做出了誤判。因此我們在做事實判斷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在描述事件過程時,不能輕率使用確定性詞語。
  但不管是非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哪怕是撞了人,如果沒有逃逸,而是把人扶送到醫院治療,那麼這樣的人至少是負責任的人。對這種人,被撞者應該肯定其扶救行為,在索賠醫療費時也應適可而止,否則只會把肇事者逼向逃逸。
  而這樣的理性分析和判斷需要道德環境與誠信環境的支撐。不幸的是,我們目前的道德與誠信環境還相當惡劣:逃逸者也許平安無事,扶救者卻深陷麻煩。更為惡劣的是,一些老人自己摔倒了,卻把扶救他們的人當作醫療的經濟來源,甚至連扶助他們的小孩都不放過。
  在正常情況下,經過時間磨練的老人本來應該更加明理懂事,有更多的道德意識和誠實品質。但現在的老人成長於價值混亂的「革命」年代,原本就缺乏良好的環境滋養和道德教養。在「革命」轉向經濟之後,以鬥爭為主導的舊價值觀尚未得到修復,以金錢為主導的新價值觀又如潮湧來,在猝不及防間把他們從虛飾的「大公」推向徹底的「大私」。他們來不及補充文明的養分,道德「防火牆」本已脆弱,面對新的社會病毒就更無防禦之力了。
  經濟大潮來臨時,老人已錯過「弄潮」的黃金年齡,而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又不能給他們提供有力的保護,這決定了他們成為經濟博弈和日常生活的弱勢群體,更容易接受社會不良示範的影響。在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以抵禦偶然災禍時,一些老人就試圖抓住任何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從更弱的人那裡得到補償。
  扶救倒地老人不斷被恩將仇報,使扶與不扶成為人們的道德困境——不扶將受到良心的譴責,扶又面臨可能的訛詐。面對這種困境,深圳出台「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要求發生爭議時,應由被救助人負責舉證;對訛詐者,輕則要承擔由此發生的合理費用,重則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這不失為解決困境的積極辦法。但河源男子在陷於困境時,卻沒有得到相關方面的幫助,使他最終走向絕路。
  在道德環境還一時難有大的改善時,技術層面的修殘補漏就不失為權宜之計。如果社會管理者連修補工作不去做,那麼從道德困境到道德絕境,可能只有一線之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