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電影2013:我的十個選擇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九隻蒼蠅撞牆

年度回顧。還是按照往年慣例按心儀順序一一列出。都是2012年底到2013年底上映的新片。除了一部皆為大銀幕所看。


1. 《利維坦》(Leviathan)
導演:Lucien Castaing-Taylor / Verena Paravel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1500300/
去年的蒙村兒的國際紀錄片電影節(RIDM)錯過此片,今年RIDM做為回顧展片目之一大銀幕再放,補上。
也許是專註看電影的年頭太多了,我的縱向觀感是時至今日,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突飛猛進,電影的整體藝術質量卻在飛速下滑。我們每年在各大電影節上看到的為專業人士吹捧叫好認作頂尖的片子,它們的水平和五六十年代湧現出的大量革新性在情感上細膩又宏大豐富的電影已經完全無法同日而語,水平是天地之別。也正是如此,我每年尋找好電影的標準逐漸變成了它是否能突破現有電影工業的僵化認知和評判體系(既有創作整體構思上的也有工業製作流程上的),為電影的創作和製作方式注入全新的血液,帶來前所未有的審視角度。儘管世界電影工業每年製作的新影片基數大的驚人,但這樣的作品卻如大海撈針一樣,能看到一兩部已然不錯了。
《利維坦》就是這些流淌著新鮮血液的作品之一。
當代電影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危機在我看來是對敘事體系加電影技術的悖論性雙重毒癮式依賴。在愈加嚴格的商業工業體系嚴格控制下,縱向立體情緒情境化的電影表現性因素在電影中一再被膚淺卻又技術層面複雜的元素所替代,配之以不斷庸俗cliché化和結構符號化敘事手段,以及做為潛在主導的各式各樣嘩眾取寵充滿不可告人功利目的的偽文化批評意識,構築了一堆堆看似「深刻」又花哨實則全是廢話的視覺敘事垃圾。大部分電影導演所懼怕的皆是拋開了技術+庸俗化符號化敘事的組合套路,電影還會剩下什麼呢?在銀幕已經完全不可能再擁有如Hamphrey Bogart,Jean Gabin,Marlene Dieterich,Lauren Bacall,Fred Astaire和阮玲玉這樣具有無可替代純人本化表現影響力形象的年代,《利維坦》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在觀看《利維坦》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先前從未看到過一部影片它以這樣的方式將我在87分鐘里緊緊壓在座位上,自始至終令我的感官血脈噴張。它不但將所有可能的組合畫面的敘事傾向都盡數排除在外(這是大多數觀眾所不能適應的),更將現場拍攝可利用的技術變化手段降到了最低。當我反覆思考這些雄美粗礪的畫面所帶來衝擊力的源頭時,我發現它來自於導演本人所持的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呈現事物的方式。在這樣的思維中,一個電影人養成時期所必經的那些階段,符號學,敘事學,技術意識,方法論,政治和文化意識形態準則都成為了創作壁壘而被輕鬆越過,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天賦形成的飛鳥俯瞰大地般的視角和雄厚積累的視覺養成意識。有了這兩點,他可以輕鬆地將手掌大小的12台GoPro攝像機捆綁在一艘海上漁船各種匪夷所思的位置而以具象視角的積累疊加構成一部影片。這些不同而又嶄新的物理視角構成了宏大而直覺化的抽象視角代入觀眾的頭腦,我們由此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觀察世界的渠道,以這個渠道深入一個個具體的對象——漁船、漁民、大海、天空、海鷗,這些客觀世界的物體因為觀察渠道的再更新而獲得了嶄新的美學和精神意義,它們擺脫了被很多哲學家社會學家所預言定義的超驗存在的敘事-符號-意識形態體系的萬能闡釋系統,而被還原為人類視覺上的直觀印象。這部影片將我們的意識從人工塑造的頭腦翻譯系統中帶出,超越理性屏障,而將它推到客觀事物面前,復原了感知和客觀事物之間的直接聯繫。這樣的聯繫,它本存在於人類頭腦與客觀世界的最初接觸,卻因為各種意識形態和人類社會的理性需要而被遮掩切斷。從這個角度說,《利維坦》不但是一次對自以為掌握解釋世界權力的精英知識階層的反擊,也是一次對悄然而粗暴壟斷人類所有視角的現代社會整體制度的挑戰。
放映后的導演問答證實了我看片時候的直覺。一,導演本身是人類學出身,曾經是哈佛大學的老師。而並不是來自商業電影或者獨立藝術電影工業體系內部,因此基本跳脫於電影工業對於創作者所施加的技術層面上的負面影響之外。這部片子的拍攝本身也帶著Research/Creation的雙重目的。二,導演對技術環節解釋的很詳細,但拒絕回答任何關於社會學、人類學或者文化批評方向的提問,一概謙遜地回答說沒有這些方面的考量,或者不知其意義所在。這也印證了我的觀感,這不是一部帶有文化或者社會學意義的電影,它的入手角度和起點遠遠高於此,與這些方面完全沒有任何交集,這是一部意在擊碎理性壁壘,排除涵義,建立感官與客觀物體聯繫的直覺化電影嘗試。
似乎無法為這樣一部影片定義類型,它可能具有一些紀錄片的形式但是遠超出紀錄片所能傳達的感官力量,某種程度上更靠近實驗電影的創作方式但又全然拒絕實驗電影的技術-符號化詮釋體系。無論如何,這是今年大銀幕給我的最強震撼,從中我看到了電影的全新未來和它獨自從直覺角度挑戰理性世界的能力,而這其實本來就是電影的價值所在和存在意義。
(這片已經有下載版本,但即使是1080p的畫質在電腦上看畫面也遠遜於大銀幕上特殊色彩質感和層次呈現,而本片因為拒絕敘事體系所以畫面是進入導演設置視角的最重要途徑。DVD和藍光目前已出,有條件的話希望還是從最好的版本觀看)

2. 《Bad Film》
導演:園子溫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902735/
十年來我看過的最瘋狂的電影。影片本身是1995年用High 8磁帶小攝像機拍的,但直到去年才最後剪輯完成。那時還在混詩人圈的園子溫組織了詩人團體運動Tokyo Gagaga幾次上街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前衛詩歌遊行,現在在Youtube上還能看到他們大隊人馬手持話筒高舉旗幟沿東京街頭呼嘯而過高喊Tokyo Gagaga的視頻。而這部劇情片中出現了大量Tokyo Gagaga成員,很多實景拍攝也和Tokyo Gagaga的詩歌遊行混在一起,算是當年那一波詩人運動的衍生作品。
影片剛開始的半個小時,極其低劣的黑白錄像帶畫質配上片子里人物南腔北調不著四六口音的中國話讓我非常的不適應。但從幾場極具想象力的布景設計(最震撼的是中國麵攤周圍飄滿燈籠和碎紙符咒的午夜配上戴大頭娃娃面具的老闆)看出那個年代園子溫涌動爆發的創造活力。不過影片單是精神錯亂的劇情設置已經足以讓人崩潰:極右翼日本黑社會與中國移民黑幫之間愛恨糾纏的互虐——雙方不但互罵互砍,甚至發展出畸形基情互戀,最後同性愛使雙方的黑幫組織散夥成員重新組合,以情敵和性愛取向衝突為分界限互相屠戮殆盡。由大恨到大愛再到大毀滅,一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電影直接跨越了人類所有情感範疇,園子溫簡直是野心爆棚。
讓我欽佩的是,在簡陋的拍攝條件和隨手塗鴉式的拍攝方法後面,園子溫強大的自信心和難以抑制的激情支撐起了整個影片的美學構架。看到中段已經明顯能感到他在影片內部構築了自成一派的trash films美學系統。影片表面混亂骯髒交織雜陳著小清新情懷和血腥四濺暴力的不連貫片段,但內在卻完整地形成了一個和諧而極具衝擊力的核心形式。無論它的外在散發著怎樣看似矛盾或者互不關聯的碎片情緒信息,它們都成為這個極高密度的詩意內核的折射。
另一個讓我特別好奇的是本片與《燕尾蝶》之間的關係。兩個片子背景設置、情節走向、人物關係和整體表達思路都十分相似,而且甚至《燕尾蝶》還和《Bad Film》共用了三四名中國裔演員。當年《燕尾蝶》橫空出世讓那個年代的影迷都驚為天人了一下,我至今還記得自己97年在上海一朋友樓梯間家裡看完了VCD,愣神兒好幾天的樣子。但現在看來95年更早的《Bad Film》幾乎就是原始狀態更粗糙躁動顛覆版的《燕尾蝶》。實在好奇岩井大神是怎麼看這片的。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沙發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1-1 03:21 | 只看該作者
3. 《絕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
導演: 保羅·索倫蒂諾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760030/
《絕美之城》並不完全完美(對斯坦尼康的過度使用顯然是一個不小的細節上的敗筆),但它依然是今年看得最讓我情緒激蕩的電影。那個我們都曾經在四、五、六十年代的曾經熟悉的獨屬於義大利電影的情懷,那個激情宏大又溫柔,前衛糅合著傳統,細膩感傷中閃爍著自嘲,世俗享樂卻又流淌著貴族血脈,沉重負載著千年歷史卻又行雲流水般輕盈暢快的銀幕感性感受已經消失不見很多年了,而在《絕美之城》里,它又被當做最珍惜的瑰寶被導演重新發現而深情捧出。看過《絕美之城》才能意識到一個拍電影的人他的視角和思維高度完全決定了他所要敘述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而只有去過義大利之後,才能理解為什麼只有出生成長在這個國家的人才能擁有這樣的視角和高度。在藝術創作的範疇里,確實是血統決定了作品的取向。而另外的血統不要說創作這樣的作品,甚至理解和感受它們都可能非常困難。
這片里脫衣舞女的死去一場簡直是我看過的最佳銀幕死亡。

4. 《瘋愛》
導演:王兵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875621/
看完本片需要強大的神經支撐。但這仍然是當代紀錄片的標版之一。王兵用最簡單的手段和方式來拍攝他所選取的內容,拍攝者在現場幾乎全部隱去而把觀眾直接推到被拍攝者的面前成為了見證者。他做了一切努力將主動性處理——包括畫面、主觀運動和剪輯——降到了最低,而呈現整體環境中複雜情境關係的全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片子能強烈地衝擊觀眾的神經。而拍攝者的意圖並沒有消失,內容取捨和直覺在畫面後面構成了整體而強大的價值觀支撐,清晰但又不可言說,紛繁卻又簡練,封閉而又極大的豐富細緻。
我覺得相比起另外廣受讚譽的號稱「反映」了中國現實的影片來說,《瘋愛》的啟示是現實是不能詮釋的,被詮釋了的肯定就不是現實。用影像捕捉現實就像捧著一滿碗水前進,端碗的人的動作越少越沉靜,水灑出去的就越少,在終點等待喝水的人就喝到的越多。相反,走路的姿勢越花哨大大小小的炫耀動作越多,水反而會不斷四處流失飛濺,他能帶到終點的實質水分就越少。

5. 《湖畔的陌生人》 (L'Inconnu du lac)
導演:Alain Guiraudie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39377/
《湖畔的陌生人》的精彩在於它通篇所洋溢的那種濃郁純正的男同電影范兒。這個純粹的氛圍不僅僅來自於三分之二時間裡裸露著生殖器官的眾男演員們,更來自於導演通過簡潔而有效的手段所設置刻畫的氛圍——那種特殊的gay片曖昧藏在了直觀暴露的性愛之後,是影片那個不可言說卻又無處不在的基調。由此其實可以對比今年被無數人追捧的《阿黛爾的生活》,初看之後被激烈的情感衝突和爆裂的性愛場面所震驚,但看過後它的味道卻好像一瓶可樂消退的比時間還快,究其本因其實就是它的氛圍感極其薄弱,講述的是女同主題,卻是一部在深層感官方面完全不具備女同特徵的電影,看完后迅速溶解在其他幾百個也都算還不錯的電影愛情故事裡。《湖畔的陌生人》在這一點上脫穎而出甩開了《阿黛爾的生活》幾個檔次不止,它不但有強烈矛盾的道德思辨心理衝突,更有醇厚縈繞不散的獨特氛圍,通過電影化手段而展現的感性特徵讓人過目難忘。感覺這一切和Alain Guiraudie本人的同性取向分不開,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有什麼樣的內心體驗,否則就會像《阿黛爾的生活》,連基準的女同性愛場面都會拍走了樣的像娛樂男性的A片。

6. 《大家,再見》
導演:中村義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540077/
這是今年看到的最佳銀幕電影寓言。它提出了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假設: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主動停下來不再前進了,會發生什麼?影片的作者給了主角渡會悟一個心裡障礙的機緣讓他呆在原地不動,觀察身邊的事物和人物出現而又消逝,流轉不停,以自己為坐標衡量變化給世界給自己所帶來的影響。一個充滿情感又聰明絕頂的設置。這個假設最後化為一個動情地對寬容和理解的銀幕詮釋。渡會悟以自己恆定不變的情感給身邊所有人的感染,最後迎來的是母親對他的寬容理解,這就是那個讓人淚崩的情感力量所在。巴西踢球女孩的設置簡直是年度電影片段情節里的點睛之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3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1-1 03:22 | 只看該作者
7.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
導演:宮崎吾朗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262338/
這片我和一個加拿大人一個法國人在影院看的。他們倆人完全無感我差點看哭。這大概就是那種所謂的文化隔閡和價值觀衝突所決定的對電影的判斷天差地別。這個片子直白近似於無甚至有點敗筆(結尾的兄妹相認)的故事沒什麼可多說的,打動我的是它的核心意圖:它似乎專註於刻畫現實中的細膩情感,而隨手畫出的確是對理想的夢幻般勾勒:開場看似普通的人物——少女海,隨著氛圍和情感的展開成為了理想的最佳載體。她是一個懷揣執著願望的人物,更是一個不能磨滅的理想主義情緒的寄託。這種將某個抽象情感和情緒擬人化而賦予其生命的意圖和手法,只有在日本動畫片里才能找到。海和風間俊二人騎著自行車順著山坡風一般滑下的段落真的把我看飄了。

8. 《毒戰》
導演:杜琪峰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344754/
杜琪峰講了一個緊湊精彩激烈衝突血腥打鬥但沒有人物的故事,然後把它指向了一個和影片主題本身幾乎沒有關係的縱深地緣政治隱喻。這就是我理解的《毒戰》的意圖。充滿了心機和港人的微小智慧,但又不忘娛樂大眾給每個人的感官爽一把的機會。配上它導演的深厚功夫和劇作設置的弦外之音,這可能是本時代對香港電影傳統最好的一次繼承了。

9. 《污泥》(Mud)
導演:Jeff Nichols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800483/
本片看的看點之一是那個地道的對美國南方氛圍的刻畫。進入節奏的緩慢讓人幾乎覺得它不是當代的美國電影,但男孩觀察成人世界的視角和對情感與欺騙的體察、判斷與激烈反應又是美國獨立電影的標準主題。那個童稚純真的對情感的樸素期待是影片的核心,也是我認為的持嚴肅態度的北美電影不可為其他國家電影所複製的精髓之一。(更能體現這個核心的其實是我今年看的另兩部大銀幕魁北克大銀幕電影《安托萬叔叔》和《Entre la mer et l'eau douce》)

10. 《在伯克利》(At Berkeley)
導演:Frederick Wiseman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875622/
不去縱向比較懷斯曼的其他作品,這片非常精彩地透過對伯克利的記錄解剖了當代美國大學制度體系,它的運作機制和內部矛盾衝突。從未有一部紀錄片如此貼近並深入這個似乎局外人都了解點兒但其實又都一知半解的機構。懷斯曼的紀錄片原則,展現但不做評論,仍然是呈現一個封閉體系空間內的生態環境的最佳辦法。但是從我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大(畢竟他老人家已經八十開外了),懷斯曼在捕捉細節的敏感度在組織素材的立意邏輯上,相比起以前犀利無比的作品,都在悄悄地逐漸鈍化了。這是讓人特別唏噓的一點。


多說兩句這一年我看過的幾部華語電影。
《葉問:終極一戰》是這一年我非常喜歡的香港電影,儘管因為成本的限制,影片在具體的製作上有不少簡陋的地方,挺讓人惋惜。在我看來,《終極一戰》在內核上很輕鬆地就甩了年初墨鏡王笨拙地千斤撥四兩的庸作《一代宗師》幾條街,更不用說其他那幾部販賣廉價愛國賊情緒的葉問電影。《終極一戰》的過人之處在於從立意上抓到了中國武學與傳統中國式人生哲學精確的交匯點。它根本不是《一代宗師》里那些個好勇鬥狠糾纏於個人恩怨沉迷於恩恩愛愛又洋洋自得地喜歡把簡單的大白話翻譯成誰也聽不明白的莎士比亞對聯兒式文言文的黑幫武林人物——墨鏡王努力想把這些人物拔高到一個虛無的境界卻其實把他們都塞進了裝逼的陷阱。充滿神秘色彩又為人所懷念的武林人物是如《終極一戰》里的所刻畫的葉問,身懷絕技卻悄悄地隱入市井,也為七情六慾所困擾,面對生活時而束手無策,但同時又懷著異於常人的超然寬容態度審視一切,沉著多於兇狠,釋然多於刻意,情懷多於情感的人物。《終極一戰》寥寥輕鬆幾筆就刻畫了這樣情懷動人的一位世俗人物,並透過他的視角給觀眾呈現了一幅香港五六十年代市井生活的百態圖,輕鬆而不輕浮,嚴肅但又不沉重,有情緒但又點到即止,是真正的四兩撥千斤之作。這麼一部其實挺不錯的情懷電影被評論和觀眾都忽略了還是挺可惜的。

這一年給我留下印象的中國電影還有兩集《小時代》和年末的賀歲片《私人定製》。這兩個電影有各種各樣可以指摘的毛病,但我覺得它們都是有「誠意」的電影——這裡的「誠意」指的是創作的人怎麼想的他們就怎麼拍了,像陳凱歌很久以前說過的:拍電影的人的底限是他能不能忠實於自己——郭敬明拜金自戀,他毫不掩飾的就在電影中高聲喊出來,而且喊的挺有氣勢;王朔老師對當代在各個領域掌握話語權的有閑階級人物充滿了鄙夷和蔑視,他也像以前一樣無所畏懼地通過電影嘲笑了出來,當然是不是笑到了點兒上另當別論。最起碼他們沒像這一年讓我噁心的兩部中國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和《中國合伙人》一樣摸透了那一大群充滿負罪感的暴發戶階層的暗黑心理,以洗頭妹給嫖客按摩的手法替他們洗白價值觀,以為他們舒緩內心揮之不去的道德罪惡感為目的大賺其錢。看完這樣的電影我只為出現在銀幕上和坐在銀幕前的人建立起了坑瀣一氣蛇鼠一窩的默契而想嘔吐。
《小時代》和《私人定製》這一年裡遭到文化精英劈頭蓋臉地痛罵,其實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里「誠意」的價值已經所剩無幾,人們已經不會為「誠意」所動,更別提為它買賬。這就是我在看《私人定製》時特別感傷的地方,在連篇的荒誕後面我感到王老師在努力想找回他那個時代里和這些荒誕所對立的理想的正麵價值,但無奈時過境遷人們已經完全將其唾棄之不解荒誕其意,並因為或多或少地在銀幕上看到了醜陋的自己而惱羞成怒進而破口大罵。
從這個角度,中國電影其實就是中國現實最好的反光鏡,它不是符號學所揭示的,而是社會學角度所折射的。

2013結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