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穿轉基因五大流言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12-30 1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12月24日20:52    來源:北京晚報   

  「轉基因」,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大眾對它的「恐慌」也一直未平息,轉基因大豆致癌、轉基因作物導致人不育、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不少關於轉基因作物的說法在坊間風傳,讓公眾難以辨別。

  其實,消費者真正現在能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轉基因大豆做的調和油,其他諸如土豆、大米、玉米、西紅柿,都不是轉基因,消費者在市場上也買不到。本報記者今天了解到,由果殼網聯合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打造的科學報道工作坊,邀請食品科學專家、生態學者共同揭穿轉基因五大流言,為公眾解開轉基因謎團。

  流言1

  轉基因大豆致癌


  黑龍江大豆協會發表文章《轉基因大豆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文章中一位負責人引用了由中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稱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與一些省份的癌症發生具有關係。

  真相:分析該年報數據顯示,同一省內不同登記點的數據差異巨大。廣東省內的兩個腫瘤登記點廣州市和中山市,前者惡性腫瘤總發病率高達每10萬人332.73人,而後者則僅為199.88人。而作為「因為轉基因豆油消費量少而發病率低」的遼寧,大連市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則達到363.26人。因此轉基因豆油消費量的多少並不能證明癌症是否高發。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被學術界認可的攝入轉基因作物導致人類腫瘤的報道。

  流言2

  轉基因飼料影響豬健康


  一項由澳大利亞和美國合作進行的新研究發現,由轉基因飼料餵養的豬胃炎發病率遠高於傳統飼料餵養的豬。二者患上嚴重胃炎的幾率為32%比12%。

  真相:從論文描述來看,轉基因飼料中含有黃麴黴素,非轉基因飼料中沒有,另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飼料根本不是同一個品種的大豆和玉米。而在胃炎這個問題上,實驗結果確實顯示飼餵轉基因飼料的豬患嚴重胃炎的比例大幅上升;但是飼餵轉基因飼料的豬不患胃炎的比例也上升了。作者卻只選擇性地在結果分析中提出了前者。另外實驗數據還顯示,飼餵非轉基因飼料的豬的心臟異常的比例要高於飼餵轉基因飼料的豬,不過這一點作者卻完全不提。

  針對這個研究,澳新食品標準局早在7月份就發表公告否認了這項研究,稱論文總結的因食用轉基因飼料所引起的不良後果的數據是沒有說服力的。

  流言3

  轉基因作物導致人不育


  轉基因作物不能留種,會導致人不育。

  真相:作物能不能留種是由其本身特性決定的。轉基因作物能不能留種同樣是這種轉基因作物決定的,目前並沒有生物學上無法留種的轉基因作物上市,所謂的不留種只是公司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簽的法律協議約束。而且這些協議只在部分國家生效。

  流言4

  抗蟲轉基因作物對人有害


  抗蟲轉基因作物,蟲子吃了死,那人吃了也會死。

  真相:人和昆蟲從結構、生理活動到生態、習性,有很大不同。轉基因抗蟲作物,轉的是Bt蛋白。Bt蛋白在昆蟲消化道的鹼性條件下被轉化成毒素,因此只對螟蟲等鱗翅目昆蟲有專一的毒殺作用。哺乳動物的胃液為強酸性,Bt蛋白進入哺乳動物胃腸后,會同其他蛋白質一樣,在胃液的作用下快速降解為氨基酸,變成可以被哺乳動物利用的營養成分。

  多年的研究已反覆證實,Bt殺蟲蛋白對哺乳動物、鳥、魚以及非目標昆蟲無害,也不會像化學農藥那樣殘留在環境中,因此不會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不良影響。Bt蛋白使用歷史已有百年,是有機食品中使用量最大的生物抗蟲劑。

  流言5

  轉基因違背自然規律


  轉基因違背自然規律,一定不好。

  真相:轉基因並非「違背自然」,轉基因的意思是把外源基因轉入已有生物,確實是一種人為的生物學操作技術。但是人類改變生物遺傳背景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傳統方法是雜交和對後代人工選擇,這些育種方法造就了幾乎所有農作物和家養動物品種。

  基因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基因的改變也是自然界演化的基礎,並非「違背自然」;另外轉基因作物在栽培過程中,往往少用農藥或化肥,從這個角度考慮,反而更「有機」、更安全。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沙發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3-12-30 12:07 | 只看該作者
  延伸

  憑外形辨轉基因

  「純屬忽悠」

  轉基因大豆不發芽、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甜度很高的甜玉米值得警惕……近日,不少關於如何通過外形辨別轉基因作物的文章在網上風傳。僅僅看外觀形狀,真的就能識別轉基因嗎?多位專家表示,憑藉外形辨別轉基因的方法,缺乏科學依據,並不靠譜。

  「這類辨別方法純粹是忽悠」,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對媒體明確表示,消費者真正現在能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轉基因大豆做的調和油,其他諸如土豆、大米、玉米、西紅柿,都不是轉基因,消費者在市場上也是買不到的。我國雖然批准了進口轉基因玉米品種,但這些只是用來作為飼料,並不是直接吃的轉基因食品,所以無論玉米甜不甜,與轉基因沒關係。黃大昉強調,凡是經過嚴格科學評價、依法審批的轉基因植物作物和食品,和非轉基因產品是一樣安全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也稱,大豆發不發芽,跟轉基因沒有關係,而是跟大豆的儲存條件、成活狀態等有關係,轉基因大豆也是可以發芽的。另外,我國現在並沒有給任何轉基因土豆頒發安全許可,也沒有批准進口轉基因土豆用作加工原料,因此「市面上根本就看不到、也買不到所謂轉基因土豆」。

  據了解,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規定,我國已有5類17種在售轉基因生物被列入轉基因標識目錄並在市場上銷售,這些都需要在外包裝上標識出來。消費者在購買時查詢標籤上的文字,即可辨別。

  提醒

  木瓜多為轉基因

  據了解,木瓜是目前消費者真正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之一,市面上的木瓜絕大多數是轉基因品種。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專家稱,環斑病毒對於木瓜是毀滅性的災害,幾乎都要用到轉基因技術來抗擊這個病毒,讓木瓜產生抗性。所以木瓜如果不是轉基因,就基本沒有收成。由於轉基因木瓜全世界範圍內普遍種植,因此標不標識都不影響。

  專家建議,應通過修訂《食品安全法》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加以規定。可考慮利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機制,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風險評估。一旦得出某些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結論的,應立即採取相應措施,確保該轉基因食品停止生產經營,並告知消費者停止食用。

  建議

  構築科技與大眾的互動平台

  科學認知認為,經過風險評估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跟相應的非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一樣高;而公眾期望認為,只有經過長期的、幾代人以上人體實驗的才可能保證安全。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秀麗認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和環境安全危機加深了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恐慌,轉基因技術及其衍生品不僅有單純的科學問題,還涉及生物倫理、社會文化、消費心理、利益博弈等社會問題。

  在轉基因議題傳播中,存在著轉基因被污名化、媒體與公眾的關注錯位、科學家缺位、公眾對科技信息的接受存在知識壁壘等困境。王秀麗建議,應構建轉基因報道的有效框架,要有權威聲音、持續報道,提高科學家的傳播力,增強傳媒界與科學界的互動,構築科技界與大眾的互動平台。

  本報記者 孫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8: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