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歲月的沉思 [列印本頁]

作者: 彩貝一一    時間: 2013-12-26 12:01
標題: 歲月的沉思
1、被激情推向別處,或被傷痛困在原地;逃離庸常想象別處,或眷戀溫暖滯留原地;作為解決方案的別處,或作為解決方案的原地。一個人在哪裡,去哪裡,不去哪裡,都有他/她充足的個人理由。

2、如果你也知道涉水而行的緩慢,感受過踏在大地上而不是飄浮在空中的舉步維艱,那麼就尊重一個人所在的位置,所走的道路,所行的速度。

3、急於發表意見,或發表意見太多,都會讓我感到羞愧。滔滔不絕地訴說真理的人我總想躲他/她十丈遠。話語的尺寸要符合你的真相的尺寸,否則就像衣服不合身一樣令人難堪。

4、每讀到一本好書,我就會無比地感謝我所從事的這個行業。它讓我切慕的書寫者自身變幻成為千個萬個,縱然我離他/她一千年一萬里,有一個必會攜帶著其精神世界的濃烈的熱度完完整整地來到我面前,熨燙我絕望般荒蕪冰凍的內心。出版這個行業是在建設橋樑,而且是世界上最短最堅固的橋樑。

5、超過三個人在場,就容易遊離。三人組或多人組裡的人是容易卸掉責任的,而這裡面的交談就像往空地上扔磚頭,七嘴八舌扔了很多塊,卻還是一堆磚頭。而如果只有我與你,世界上只有我和你,沒有他者,我們的肩頭都背著同樣的重量,同樣的壓力讓我們之間迅速構建起形狀,甚至蓋起高樓。

6、我在建構我的同時,必須建構我和你。

7、我見過的最讓我動容的哭泣是電影《霧中風景》中,小男孩在風雪中面對一匹正在死去的馬的哭泣。將死的馬,小男孩。在空曠的大地上,生命對生命最平等和純潔無暇的心疼。那是人對萬物情感不帶雜質的初心模式。我邊看這個長鏡頭,邊掉眼淚。我渴望鑽進小男孩的身體,或者那匹馬的身體,沉沒在生命雪白的悲傷里。

8、總有一個「到此為止」的問題。離開聚會,關掉電視,繫上盛瓜子的口袋。或者辭掉工作,結束婚姻,遠離熟悉的地方。那是隻身朝向未知的隱喻,起身對抗的是時間之船順著庸常之水漂流而走的慣性。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轉身的動作,是人類最美的瞬間之一。

9、工作帶給我的最大的影響是:持續的勞作,在一百件事情里找出秩序,建立相互的關係,讓它們發生化學作用,進而幫助生產出一個這個世界上從未存在過的東西,帶著理性的骨架和想象力的血肉。為了保護這個轉化的過程,大多數時候,你只能容許它們在你體內發生。這是一個耗電的過程,讓我再沒有一點多餘的力氣去使用形容詞、感嘆語、演講體、客氣話。需節約體力,節約外面的世界。在工作中我只能做個少言寡語的人。

10、伍爾芙說,「在我眼裡非常明亮的東西有很多在你們眼裡似乎是非常朦朧的,因為你們還不到歲數。」那些明亮的東西,同樣也是形狀清晰的東西。我眼裡也有明亮的東西,更多的是朦朧的東西,色彩和形狀都模糊的一團氣體。我有時候不願過多討論仍是一團氣體的東西。言說是風。有些探討能讓氣體凝固和結晶,有些會把氣體吹散。

11、你所真真熱愛之物最好的存放處是你的內心。那個地方可以容下一千度的高溫。只有那裡的氣候最適宜,不會被那熱愛灼傷,也不會把那熱愛澆滅。
而最壞的存放處是嘴邊。
當然,如果你並不真正熱愛,你盡可以肆無忌憚地去談論。

12、今年離自己很近的兩個同齡人先後的逝去再次把我帶到了那個鋒利的邊緣。一男一女,都是三十歲。如果說在此之前我都是站在陽光下,死亡作為一個否定語和反義詞,是一片在相對遙遠的地方綿延不絕的徹底黑暗,那麼從今以後,光明和黑暗不再絕對對立,我走進了光影的中間地帶。

13、最近看的動畫電影《烏鴉之日》里對死亡有一次詩意的描述。死去的人們來到森林,他們變成一種動物和人的結合體,身姿輕盈,不說話,但個個溫柔優雅。

14、培育和生長這兩個詞遠遠好過推動、促進、改革,或者說後者只是描述了工具,而前者是種子,陽光,水分和土壤,也是驗證工具好壞的準繩。壞的作品之所以壞,就是沒有生長性。如果我此生能做一個培育者,那真是莫大的成就。

15、微博140字的破碎感讓人抓狂,它們像紙片飛來飛去,而只有五千字,一萬字,十萬字,才能建成完整而有精微結構的花籃,船,房子,讓人在想象中住進去,即使過一陣子搬出來后,也會不斷地想起。

16、抑鬱的人都應該到廣場和操場上去。那裡有自由的美感,生命的生機,獨立又融合的溫暖。

17、拒絕過一種表層的生活。情感,它成為了更深沉的氣息,瀰漫在胸腔和心臟,卻不再需要被看見。也不一定需要回應和即刻表達。

18、恐懼是一個類似一團氣體的東西,在想象的熱氣里會瞬間膨脹。吹散霧氣,看到它,它往往就會像小時候看《西遊記》裡面的妖怪顯形,烏煙瘴氣散盡后,地上伏著一隻兔子。

19、我愛的東西有很多:純真的一切,哭泣過的眼睛,痛苦過的心靈。我討厭的只有一個:平庸。

20、一個大半生靠一團朦朧的慾望活著的人,沉睡的人,迷路的人,被魔鬼偷去了靈魂的人。他撒謊成性,毫無進退感和分寸感,輕飄飄地活在世界上,腳底無根,眾叛親離……他有可
能醒來嗎?被天使親吻之後,重新回到家裡。

21、美是在凝神靜氣的一剎那。

22、就要沉落到深淵裡了,能用一雙溫柔的手把我們輕輕托起的,是那些充滿了想象力的好東西。所以尼采才說:我們擁有藝術,所以不會被真相擊垮。王爾德也說:有了書、自由、鮮花和月亮,誰還能不快樂呢?

23、 基本上,我們是在一個人承受逼仄或空曠。但會相會,和一再相會。這是我對人最大的熱望。

24、柔軟和天真如果沒有跟自我的成熟綁在一起,沒有後者的支撐和保護,則會容易被污染。

25、偏見比無知距離真相更遠。

26、有的人是建構者,有些人是摧毀者。而歌德無疑是前者。他身上的秩序感讓人感到踏實,讀他的談話錄只會讓人不住地點頭。

27、當我與生活保持了幾公分的距離時再看生活,總會產生一種悲的情懷,很悲,看到包含自己在內的芸芸眾生,快要落下淚來。

28、不能再急趕著奔跑了,我們頭腦中的生活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心裡的生活。退回來,退回自身。問最基本最古老的問題,不問華麗又時髦的問題。重讀那些重要的書。

29、從河蚌孕育珍珠的意義上,我們需要痛苦(但痛苦絕不是裝飾品),卻寧願下一輩免於承受沉重,因為一個不幸的藝術家的不幸依然是不幸。

一個不被痛苦包圍的人會理解痛苦嗎?除了切身之痛的管道,人們還有其他管道通向了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來,更多的痛苦是隱性的,它幾乎與生命朝夕相伴,甚至是與生俱來的,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境遇本色。當然,對痛苦的感知和辨認往往跟天性的敏感有關。二來,人們有同理心和想象力。人們詢問痛苦,文學和藝術發源於痛苦,通過對其的辨認,理解,拷問,抒發,和超越,走向幸福。這是藝術的路徑。藝術創作是上天送給那些不湊巧非常痛苦而又湊巧有接納和超越天賦的人的禮物。而親近藝術,是每個敏感的人送給自己的禮物。那麼,我要刻意追求痛苦嗎?不要。這樣是不真誠的,而藝術來不得虛假。所以,那些假模假樣的藝術家,思考假問題的學者,應該都跟這種不真誠有關。

我承擔自己身上的痛苦,並願意盡全力保護孩子柔弱的世界。

30、對於太美的東西,我總有些避閃;對於讓我吃驚的東西,我總是裝作若無其事。(轉自豆瓣)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