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毛澤東建國方略的歷史流變(二)

[複製鏈接]

17

主題

18

帖子

9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灰太浪 發表於 2013-12-24 2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對待與西方交往政策:從「限制」到「學習」再到「拒斥」
  社會主義國家該不該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交往?在今天看來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在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本身就包含著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與存在「和平演變」危險的二重張力。
  在建國之前,毛澤東從中國落後的基本國情出發,主張同西方國家不僅可以引進和利用外資,還允許外國人來中國經商開礦及建立工廠,或與中國人合資合作經營工礦。但建國后,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採取了經濟封鎖和政治敵視政策,難以實現在完全平等基礎上與西方交往,無法釋懷西方給中國近代帶來的百年恥辱,毛澤東從維護民族尊嚴出發,決定採取有限度的經濟往來,以滿足中國急需的成套設備和先進技術,來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在探索適合中國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要長期「向外國學習」的口號。學習的範圍不僅包括社會主義國家也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深度,不僅有藝術、技術也有西方管理制度、政治思想,「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 《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頁。]但隨著反右傾運動的興起,接著又搞起了「大躍進」運動,毛澤東開始熱衷於自力更生、探索群眾性大生產建設模式,「向外國學習的口號」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全面而持續的貫徹,而與西方交往,除了極其有限的經濟領域外,基本上處於「拒斥」狀態。與西方交往政策的反覆性,反映出在毛澤東思想深處,存在藉助西方發展中國經濟與維護國家安全防範資本主義「和平演變」兩個價值取向內在矛盾的衝突性。
  有些人認為毛澤東不如鄧小平高明,鄧小平勇於採取對外開放政策,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能這樣簡單地看問題。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在於抓住了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但毛澤東所處的時代還是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當時搞改革開放是缺乏國際環境的。即使沒有政治安全上的威脅,西方經濟封鎖也使我們實行全面對外開放成為空談。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係,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等。但是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頁。]因此,我們未能打開國門,實現與西方全面的、立體的交往,毛澤東維護國家安全的價值選擇是主觀原因,而西方國家的敵視政策則是客觀原因,這需要全面、具體的分析,就像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不能用改革后的歷史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

   四、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從「社會主義改造」到「大躍進」再到「文化大革命」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搞社會主義建設,既沒有現成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也沒有成熟的歷史經驗可資鏡鑒,出現曲折性、反覆性是難以避免的。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問題上的多次流變,正是他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陷入「加快發展」與「維護安全」兩難價值選擇的寫照。
  社會主義改造是毛澤東的一個傑作,但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由於毛澤東不斷要求加快社會主義改造的時間表,這一傑作最終留下「形式單一、急於求成」的歷史遺憾。這是因為在毛澤東的思維邏輯中,加快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無疑就是引導中國人民走向光明的選擇,自然越快就越主動,避免在國際政治風雲變幻時失去機會,「我們要利用目前國際休戰時間,利用這個國際和平時期,再加上我們的努力,加快我們的發展,提早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和社會主義改造。」[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40頁。]儘管有歷史的遺憾,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礎,其歷史意義是深遠的。
  然而,事物總是以辯證的方式展開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毛澤東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情緒,促使他在黨的八大以後提出了「反反冒進」的主張,「前進不是突然進,而是波浪式地前進。有退有進,但主要還是進。要保護幹部同人民的積極性,不要在他們頭上潑冷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78頁。]這成為「大躍進」運動興起的一個重要認識論根源。
  「大躍進」運動不是毛澤東「包辦」的結果,但無疑毛澤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他的主觀願望來說,搞「大躍進」是為了儘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使國家早日富強起來,再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侮。這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和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以一代偉人的氣魄想通過中國豐富的勞動力優勢儘快實現中國富強,這就是為什麼毛澤東如此熱衷於「大躍進」的火熱與壯觀,甚至對很多方面明顯的荒唐做法也採取寬容放縱的態度。薄一波曾指出:「毛主席歷來珍惜群眾的積極性,反對潑冷水。他認為,要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加速經濟建設,需要群眾的幹勁,『氣可鼓不可泄』。」[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53頁。]由此,毛澤東希望通過一個奇迹,把中國放在一個相對優勢或者說絕對安全的國際態勢上。由此,中國不僅建成了初步的工業化體系,並且成了世界核俱樂部的成員之一。試想如果像西方那樣由富裕農民積聚資金再辦手工作坊再進而辦工廠這樣一條道路,中國在西方的經濟封鎖和武力威脅下能夠生存下去嗎?
  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躍進」帶來的經濟震蕩逐漸平息了。但是好景不長,一場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卻在一夜之間席捲全國大地。發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一直持續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是現代中國最為奇特且最令人費解的歷史事件之一。應該說,毛澤東有意發動這場大運動不可能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但如果探討直接原因背後的原因,造成毛澤東錯誤判斷國內階級形勢的根源,不能不說防止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是主要內因。按照毛澤東的邏輯,蘇聯是在和平的煙幕下蛻變為資本主義的,中國現在正遭受這一威脅,只有通過一場大規模的觸及到心靈深處的「文化大革命」,才能清除黨內「走資派」,同時鍛煉廣大人民群眾,使之在心靈深處徹底根除資本主義意識的萌生和認同,通過大亂來達到大治。由此可見,「文化大革命」是抵制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一次特別嘗試,儘管被歷史證明是一次錯誤的嘗試。
           
              五、多一點歷史性評價
  綜上,抓住了「維護安全」與「加快發展」這兩個價值要點,就抓住了毛澤東矛盾性建國指導思想的根源。理解是批判的前提。如果我們不深入分析毛澤東建國方略中的內在價值追求及其矛盾性張力,不能洞悉他所犯錯誤的內在動因,就不能深入理解毛澤東這一歷史偉人,更無法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真諦。
  淺薄的歷史學家往往把中國經濟建設所走的彎路歸咎於毛澤東本人治理國家的錯誤。他們認為,在打天下方面毛澤東無疑是一位無可匹敵的大英雄,但他對經濟建設一竅不通,導致新中國在經濟建設上走了大彎路。不能這樣簡單地看問題。應該說,毛澤東在主觀上確實存在著認識上的失誤,但是,這種錯誤認識是存在動因的——那就是「加快發展」與「維護安全」的雙重價值選擇的悖論。毛澤東的大半生是在極其殘酷的革命戰爭中度過的,指導他取得革命戰爭勝利的列寧的時代觀和戰爭觀,不能不對他的建國方略發生深刻的影響。這使得他在探索經濟建設過程中難免存在階級鬥爭慣常思維,「加快經濟發展」與「維護國家安全」很難統一起來。人們在歷史與現實,偉大與平凡,矛盾與統一中,尋找著毛澤東以及毛澤東思想的真正意蘊。
  其實,任何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時代提供的歷史舞台上施展抱負的。毛澤東一生所努力奮鬥的一切,首先是為了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富強。這一點,無論怎麼評價都不過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自由並無敵人。但是,要自由,就先得有獨立富強。反過來說,先自由本身不一定導致獨立富強,而沒有獨立富強,這個自由是保不住的。此外,毛澤東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鄧小平時代的經濟成就正是在毛澤東時代所留下的經濟遺產的基礎上開始的。很難設想,在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能保證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儘管社會發展不可以用實驗室的手段進行模擬,但這種假設肯定是有道理的。
  那麼,如何評價毛澤東的思想遺產呢?它既是真理,又沒有結束真理;既給人們提出前進的方向,又為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活動空間。美國著名的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斯圖爾特·施拉姆評價說:「雖然毛未能超越他自己的歷史局限性,他對於作為一個20世紀的民族的中國的發展而做出的貢獻仍然是給人深刻印象的。他充滿著不妥協地獻身於中國的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烈的精神,使她從一個衰弱、分裂、任憑外國干涉的國家變成了世界大家庭的強大、受到尊敬的一員。雖然他先與蘇聯結盟反對美國威脅,而後又聯美反蘇,他從始至終都明白地表示,這些政策首先是服務於中國的利益,更廣泛地說,是服務於第三世界的利益。」[ 斯圖爾特·施拉姆:《簡評毛澤東》,載蕭延中主編:《從奠基者到「紅太陽」》,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7頁。
  進而,如何看待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歷史錯誤呢?這是毛澤東晚年的遺憾,也使得毛澤東的傳奇一生多了幾分悲劇色彩。人們原諒了毛澤東,畢竟他是懷著美好的願望犯的錯誤,但歷史不會原諒毛澤東的錯誤,因為它造成的影響是不能「刪掉」重寫的。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歷史是不能假設的,歷史的「無情」也在於不能「假設」。社會歷史發展出現錯誤可以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但是不能假設應該走另一條道路。難道一條道路沒有走好就註定另一條道路會走得暢嗎?歷史發展受到人的能動作用的影響,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都會具有不確定性、可變性,即使在初始點上是完全理性的,也不能保證在演進過程中不會陷入困境。某些歷史事件有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結局,並非說這就是必然的、不可變更的,而恰恰在於我們已不能倒退回去。毛澤東留給後人的,不管是成績還是教訓,不管是輝煌還是傷痕,既已成為歷史,就不該假設重來。關鍵是,我們在這個起點上,把錯誤的糾正過來,把正確的堅持發揚下去,在開闢一個新天地。鄧小平就是這樣開闢中國現代化新境界的。
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理解老一輩革命家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巨性、曲折性,增強我們保衛國家安全統一的憂患意識、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緊迫感以及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感。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核心點是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人們往往會漸漸淡化國家安全意識,認為世界到處都是和平友好的陽光地帶。其實,鄧小平之所以強調要「扭住經濟建設不放開」、「要抓住機會」、「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 除了追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價值目標外,還有一層意蘊就是「被動就會挨打」這一安全意識。在維護國際安全問題上,鄧小平並不比毛澤東鬆懈怠慢,問題在於鄧小平更強調通過迅速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來加強國家安全性。所以,「發展是硬道理」就不僅在於對發展本身的意義,還包含著對國家安全的深遠考慮。可以說,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國際地位獲得大幅度提升,但是民族分裂勢力、國際敵對勢力依然製造事端,一直影響國家安全統一。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了解毛澤東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維護國家民族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極端重要性,自覺投入到反對國際各種敵對勢力的鬥爭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5: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