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已經過去30餘年,雖然對越自衛反擊戰證明了中國軍人的鐵血氣概,但不可否認,在對越作戰初期,中國軍人著實吃了輕武器的虧。
我們來看看中越雙方部隊的單兵武器對比。步兵班裝備——解放軍1個班:56式衝鋒槍3支、56式半自動步槍4支、56式班用輕機槍1挺越軍1個班:自動步槍或衝鋒槍6支、班用輕機槍1挺、美式M79型40榴彈發射器1具、B40/B41火箭筒1具,如果不滿員,減少衝鋒槍。
步兵連裝備——解放軍1個連:衝鋒槍約30-33支、半自動步槍約37-40支、輕機槍9挺、40火箭筒6具越軍1個連:自動步槍64支、輕機槍9挺、重機槍2挺、美式M79型40榴彈發射器9具、B40/B41火箭筒9具
步兵營裝備——解放軍1個營:衝鋒槍約90-100支、半自動步槍約110-130支、輕機槍27挺、重機槍9挺、40火箭筒18具越軍1個營:自動步槍 235支、輕機槍27挺、重機槍6挺、12.7毫米高射機槍2挺、美式M79型40榴彈發射器27具、B40/B41火箭筒27具
可以看出,在班、連、營的火力構成上,越軍全面強於解放軍。
解放軍的班用武器基本上為56式槍族體系。56式槍族是以AK47自動步槍、SKS45半自動步槍和蘇式RPD輕機槍為代表的蘇式步兵武器的「中國製造」,是解放軍第一代國產步兵輕武器裝備體系。在1960年代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56式槍族發揮了很大的威力。
其中56式半自動步槍仿製於蘇式SKS45半自動步槍,彈倉供彈10發,戰鬥射速35-40發/分,可以在400米內精準射擊,集中火力800米內仍有殺傷力。而且槍體較長,裝備1把犀利的三棱刺刀,適於近戰肉搏。
56式衝鋒槍仿製於蘇式AK47自動步槍,能耐風沙霜雪,可靠性好,火力兇猛,突擊力強,適於200米內的近戰和遭遇戰,能進行400米內有效火力殺傷。高原上後勤運輸和單兵攜行困難,因56式槍族使用尺寸較輕的中間彈,解放軍單兵所攜帶彈藥比使用全尺寸步槍彈的印軍多不少
56式班用輕機槍仿製於蘇式RPD輕機槍,由100發彈鏈供彈,500米內對單個目標射擊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殺傷500-800米內集團目標,彈頭飛行到1500米仍有殺傷力。56式班用輕機槍射程遠,火力持續性好,對於封鎖敵地堡槍眼並殺傷遠距離運動之敵極為有效。
56式班用武器射距優良,簡單實用,易於維護保養,子彈配系通用性好,重量輕而攜帶方便,適於後勤保障,大大提高了解放軍戰鬥力。
反觀印軍,槍械繁雜,還是二戰時的老產品,步槍是英式恩菲爾德,衝鋒槍是英式司登,輕機槍是加拿大布倫式,重機槍是英式維克斯、美式勃郎寧。
高原作戰中,恩菲爾德步槍射速太低,壓制不住56式半自動步槍;斯登衝鋒槍射距較近,又因植被稀少而難以突近射擊;布倫式輕機槍攜彈量遠遜於56式輕機槍,對射中往往先耗盡了子彈,只好落荒而逃;維克斯、勃郎寧重機槍則常常未及展開,前方的一線陣地已被擊潰
高原作戰中,恩菲爾德步槍射速太低,壓制不住56式半自動步槍;斯登衝鋒槍射距較近,又因植被稀少而難以突近射擊;布倫式輕機槍攜彈量遠遜於56式輕機槍,對射中往往先耗盡了子彈,只好落荒而逃;維克斯、勃郎寧重機槍則常常未及展開,前方的一線陣地已被擊潰
1979之戰則截然不同。以班組為單位的單兵自動武器上,越軍要多於解放軍。而且越軍的自動武器是蘇式、中式、美式、東歐式混雜,有蘇制AK47/AKM 自動步槍、中國產56式衝鋒槍、美製M16A1突擊步槍、法制MAT49衝鋒槍、波蘭WZ63衝鋒槍和捷克VZ58衝鋒槍等,質量比解放軍的好
在越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帶,多近戰、夜戰、遭遇戰,一般發生在50米距離內,解放軍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不能完全發揮其精準的射擊優勢,反而因射速較低而被越軍廣泛使用的自動火力壓制,造成戰鬥中的被動。
這張對越自衛反擊戰老照片中同時出現了63式和81式自動步槍
在衝鋒槍的實用性上,解放軍的56沖和越軍的AK47雖同出一脈,但蘇制AK47槍用鋼材精良,大量使用合金材料,槍體輕,連續射擊槍管不易發紅,且不易生鏽。同時製造工藝優良,公差小,故障率低,可靠性很好;56沖則以國產槍用鋼材製造,合金質量較AK47為差,抗鏽蝕性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