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心理學家將素質定義為「個體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腦和神經系統的結構」,上述語錄幾乎是在為這定義論證。袁貴仁抓住恩格斯話語中的「素質」一詞,便說心理屬於素質的範疇,力求撇清恩格斯文中那些特徵與生理、身體的關係,卻無法證明它們是非先天的。果斷、優柔、智力高下、活動性和惰性、沉靜和激動,這些品性的先天性都高於後天性。更重要的是,恩格斯並沒有說那些差異是心理特徵。筆者不懂德文。先找到了《反杜林論》的英文版。恩格斯「但是在素質上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一語的英譯是But from a material standpoint there is great inequality。精通德文的朋友幫我找到德文版的原話:Aber materiell besteht eine große Ungleichheit,並告訴我,德語materiell和英文material意思基本相同,應該譯作「身體上」,而非「素質上」。即恩格斯將果斷或優柔、伶俐或愚蠢視為身體的、生理的差異。
馬克思的語錄「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因為它在生產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馬恩選集》第二卷,95頁)是袁貴仁論證素質的後天性的最有力的根據。但這句話在英譯本上是Consumption likewise produces the producer』s inclination by beckoning to him as an aim-determining need。Inclination的意思是「傾向」,沒有譯作「素質」的道理。德文版這段文字是Ebenso produziert die Konsumtion die Anlage des Produzenten, indem sie ihn als zweckbestimmendes Bedürfnis sollizitiert。德文的這個辭彙是Anlage。德漢詞典上這個辭彙的詞義排序是:修建,公園,設計,規劃,素質,體質,投資。懂德語的朋友告訴筆者,該詞雖有「素質」的意思,但在這裡不能翻譯成素質,翻譯成規劃、設計(傾向)為宜。是不是這個道理,讀者可以判斷。
恩格斯所說的「身體差異」被譯作「素質差異」,進而被袁貴仁解釋為「心理差異」。這是兩級錯誤,袁貴仁的錯誤大於前者。馬克思所說的「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設計傾向」被譯作「消費生產出生產者的素質」,成為袁貴仁「素質主要是後天獲得」的最大根據,顯然中譯者誤導的作用更大,袁貴仁的責任在於只盯著符合他意願的關鍵詞,忽視語境,不可能發現和抑制一種誤譯。經典著作被誤譯,不可能不影響很多人。於是構成了「素質」一詞偏離其原初語義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