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訪台灣:當大陸紅三代面對「沉默的國軍」(組圖)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陰陽師丶花 發表於 2013-12-17 0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看見台灣》是今年台灣金馬獎紀錄片,在台灣很火,這是一部全航拍的片子,我們到台灣第四天,在一個叫嘉義的小城,看了這個片子。

  《看見台灣》的旁白非常感人,配音是吳念真,台灣非常有名的編劇,作家,導演,他前幾年寫過一部在大陸很有名的書,叫《那些人,那些事》。吳念真用緩慢滄桑平和悟道的台南普通話慢慢講著。

  吳念真說:讓我們一起看見台灣,看見它的美麗與哀愁。

  觀片感受頗為複雜。

  影片開頭部分航拍了台灣美麗風光,吳念真旁白給人印象深刻: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們的家,如果你覺得陌生,那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後半部就有些令人坐立不安,看見台灣實際上是一部環保片,講到工業化對台灣環境的破壞,其中重要一條便是旅遊對地質的破壞,比如說,為了旅遊,山上開了很多盤山道,而這些道破壞了山的自然走向,於是泥石流之類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發生。

  想到我們也將去片中的重災區阿里山,忽然間有了沉重的罪惡感。

  看這部片子是我們離開台北,剛開始環島游,接下來的時間,都有一種複雜情緒伴隨其間,旅遊是人生一大樂事,也是當地政府經濟一大收入,可旅遊伴隨的是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正如文明帶給人類的是正反兩面。

  看一張台灣報紙,說台灣空氣質量其實相當差,世界排名在後幾名。

  台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如今,經濟停滯不前已經二十年。

  也許,這二十年,正是台灣人為之前付出代價的時間。

  這部片子在台灣上下引起重視,政府要員都去看,都紛紛表態支持環保。

  其實我們一路上也看到台灣政府對環保的重視,據說一些超級豪華大飯店,因為環保人士反對,不能投入營業,損失慘重。

  話說回來,一路上我們這些從帝都陰霾中逃脫出來的大陸人,經常感嘆,台灣已經不錯啦,就這樣還怨聲載道,若在大陸,該如何是好呢?

  說說這次去台灣的具體感受吧:

  是第二次去台灣,去年六月初,只在台北呆了四天。這次去是環島游,十天。

  這次因為有接待方,時間長,對台灣感受更深一些。

  總的說來,台灣人從經濟角度非常歡迎大陸觀光客,據說某地因得罪大陸旅遊局官員,當地政府首長不得不隆重道歉,生怕大陸旅遊局取消大陸旅遊團的當地觀光項目。

  上了年紀的導遊指著高雄市一些大旅店說,這裡很多年沒有營業了,自從大陸觀光團來了后,才重新恢復。

  話語中透著對大陸觀光客的一種熱切期待。

  雖然,台灣大陸人沒有香港那麼多,但每到一處,必見操著各種口音的同胞,同胞們正在為台灣經濟復甦做著貢獻。

  總的來說,到台灣旅遊沒有那種出境感,雖然到台灣旅遊的手續非常麻煩。

  台灣人說國語,台灣人不關心政治,特別是民進黨統治的台南,對大陸人非常友好,但不要跟他們談政治,不要談藍,綠。

  看過國內一些作家,學者筆下的台灣,如韓寒,陳丹青,極盡讚美之詞,說中華民族所有美德都保留在台灣。

  至少這兩次去台灣,覺得韓陳說得有些過了。

  台灣還是中國,中國人的毛病,台灣人一個也不少,雖然,他們更有禮貌,顯得素質更高一些。

  說實話,此次台灣行確實有很多收穫,對台灣了解加深許多,但就拍片而言,幾近完敗。

  主要是過於倉促。

  如前文所述,因為某些原因,居然比一般旅遊團還要倉促。

  比如我期待的鄧麗君墓,居然只停留了兩三分鐘。

  傳說中的日月潭,因為陰天大霧,連潭啥樣也沒見著。

  這樣的倉促,拍片技術是絕對無法考究了。

  很多地方因為倉促,只好自動檔。

  只能從紀錄角度,留下一些光影紀念。

  如果說,看見台灣影片中的台灣的美麗與哀愁,指的是環保,是台灣自然風光的日漸黯淡,而對我們這些大陸人來說,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也許有著別樣情愫。

  我們的導遊是個外省人,和所有台灣男人一樣,他服過兵役,他第一句說,我是國軍,咱們這個團有沒有共軍?

  我雖然沒有舉手,但我在想,也許我們在同樣的時代,穿著不同的軍裝,是真正的敵人。

  我當兵是上世紀70年代初,我們的口號是解放台灣,統一中國。而海峽對岸這些國軍士兵的口號也一樣,只是反過來。

  這次環島游大量時間都在車上,經常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這段時間裡我們看完了好幾部長長的紀錄片,其中有鄧麗君生平,有宋美齡傳記,還有老蔣和小蔣的傳記。

  在台灣顛簸的山路上,看著這些影響了中國人幾代人的傳奇人物的故事,回想起來,或許是這次台灣游的一個最深的記憶。

  看見台灣:美麗與哀愁

  永遠的鄧麗君

  在旅遊大巴上完整地看完了鄧麗君傳記,對這位奇女子第一次有了全面了解。

  丁丁感慨,難怪她英年早逝,她短短四十二年間,已經活了大多數人好幾輩子。

  到台灣第一天,台灣八大電視台宴請我們大陸編劇,台灣文化人士中有一位是鄧麗君三哥,晚宴中有一個節目一定要我唱歌,尷尬之餘,只得選一首最簡單的鄧麗君《甜蜜蜜》。

  我對台下的鄧先生說:三哥,我曾寫過一部電視劇叫《甜蜜蜜》,就是以鄧麗君的甜蜜蜜貫穿始終。

  鄧三哥說,哦,是鄧超演的那個,鄧超和孫儷。

  鄧麗君,我們這代人永遠的女神。

  (鄧麗君墓:筠園,位於台灣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寶山墓園,始建於1995年,佔地面積70坪,「筠園」取自鄧麗君原名鄧麗筠。)

  

  

  

  

  

  

  

  

  鄧麗君的三哥,不怎麼像埃

  

  

  (墓地上一直放著鄧麗君歌曲,何日君在來。這位老人據說是從香港過來為鄧麗君守墓的歌迷。他為掃墓的人發香,完全義務的,他見到我們反覆說著:鄧小姐去世時年僅42歲,現在人還跟活著一樣,五十年不會變。顯然,他渴望交談,但我們匆匆來去,只剩下他一個人孤零零守候著他的女神。)

  重回九份:

  去年初夏去台灣,台北之外只去過兩個地方,一個野柳,一個九份,去九份是個陰雨天,還是傍晚,但感覺很好,小小的山城,日式味道很足,當時還沒去過日本,對九份印象頗深,但這次,陽光燦爛,大正午,但去年的感覺完全找不到了,也許,這樣的地方只適合陰天與雨天?

  

  

  九份的街道這麼窄,超出我的記憶。

  

  

  還是這個小東東,只是相機換了。

  

  

  阿妹茶樓因宮奇峻的千與千尋動畫片而聞名。

  

  

  阿妹茶樓的這個角度我去年拍過,換了相機,感覺咋樣?

  

  

  小小的電影院人氣更不旺了,只是乾淨依舊。

  

  

  九份因侯孝賢拍攝悲情城市有名,據說吳念真在其中扮演角色,吳念真就是九份人。

  

  

  (PS:來九份旅遊的主要是日本人,佔八成以上。日本人喜歡九份,一個是這裡日本味道比較濃郁,一個應該就是宮奇峻那部最有名的動畫片千與千尋,是以九份為背景。)

  大江大海1949

  離開台灣那天,我們行程特別忙碌,印象深刻的便是這個名叫朱銘美術館的地方。

  朱銘主要是雕塑家,雕了許多藝術人像,但讓人感覺震撼的是這些以群像出現的國軍士兵。

  導遊也許是感覺尷尬,不知道跑哪裡去了,我們只能自己行走在這到處散落的國軍士兵陣營中。

  說不清是哪個時代的國軍,直觀感覺是1949,也許,這些雕塑受到龍應台那本書啟發也有可能。

  

  

  

  

  王曉丁丁同學在這個名叫王丁的國軍士兵前徘徊許久。

  

  

  

  

  

  

  

  

  

  

  

  

  

  

  

  

  (上圖這位胖胖的小伙姓周,是已故周恩來總理親侄孫,即,他父親是周總理的親侄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4: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