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52) 儒教在社會改革中起負作用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2-16 09: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452): 儒教在當代社會改革中能起到什麼作用?只能是負作用

由春秋時期的孔丘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只經歷了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和短命的秦王朝,在漢初即被「獨尊」,而其它百家學派則遭到「罷黜」。
此後直至清王朝滅亡、帝制被推翻,儒家以絕對的優勢統治了中國思想界、中國人的思想長達2000餘年。儒家不只是在思想方面長期佔有絕對統治地位,而且由此更對政治、教育等各個方面具有了控制力量。這個儒家綜合體系因此自稱並被稱為「儒教」。

就是這樣一種極端保守的思想體系,在當前的變革呼聲中又活躍起來,宣稱能夠與時俱進,能夠積極地推動社會改革。從而要求給予它高度的重視、積極的評價。

那麼,做此鼓吹的人所提出的理由是什麼?儒教在當代社會改革中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有些鼓吹者宣稱儒教是傾向民主的。——無論他們認為中國的帝制是民主的,還是認為儒教並不是支持帝制的思想體系,無論他們是真地無知還是故意歪曲,這種以否認基本事實的方式來做辯護的做法,都不存在與其辯論的基礎。

大多數鼓吹者則主要強調儒教的道德價值。強調道德,確實是儒教的基本立場、中心觀點之一。孔丘就認為「道德禮義比任何政治制度更為重要」。這個可以展開討論。

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是怎樣的? 儒教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第1個問題: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是怎樣的?

以《君王論》一書聞名的義大利政治思想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公元1469-1527),將「政治」劃歸「公共領域」,將「道德」劃歸「私人領域」。並且提出「政治無道德」的著名觀點。

而儒教的觀點與此恰相對立。儒教不但認為政治有道德,而且認為道德正是政治的根本。

下面是當代儒教鼓吹者樂意引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節話: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顯而易見,這是把「政治」理解為「統治」,是站在專制統治者的立場上看問題。

而西方民主思想家看待這個問題的立場則截然不同。
例如著有《論國家的作用》一書的德國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認為,人愈是自由,他本身就愈是獨立自主,愈是會善意對待他人。國家本身不是目的,國家的基本任務是保障人的自由。國家不能通過法律來促成公民積極的行為(這裡可以延伸為高尚道德);相反,只有在沒有這類法律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公民的積極行為。

再如捷克作家、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後來當選捷克共和國總統的瓦茨拉夫•哈維爾在寫給當時的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胡薩克的公開信中尖銳地指出:
如果只看日常生活的表面,只從統計數字和官方報告來衡量,國家成功地獲得了安定,但如果從社會的道德與精神復興,人性和自由的擴展,人的尊嚴的提高這種角度看,社會並不是安定的,而是處於空前的危機之中。因為人民對政府的服從,社會表面的團結,根源只是人們的恐懼。與恐懼相聯繫的是善惡觀的淪喪和言不由衷。秩序建立了,但代價是精神的麻木,心靈的寂滅,表面的安定取得了,但代價是社會的精神和道德危機。

兩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儒教對政治與道德之關係的判斷,正是本末倒置。

我在網文中多次闡述了這個觀點:
專制社會無道德。統治者無須說了;奴才、奴隸也沒有道德,只有一種被奴役的精神狀態。

不是高尚道德產生出合理社會,而是合理的社會才能夠形成普遍的高尚道德。而政治癒是專制,就愈是不厭其煩地、帶有某種強迫性地向民眾灌輸高尚道德。

第2個問題:儒教道德的本質是什麼?

儒教的道德體系是由其思想體系直接衍生出來的,而且在其思想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統治者以極權的皇權強力推行這種道德體系的核心部分之一,強調等級制度的「禮」,致使其具有了法律的效力,成為了所謂「禮法」、「禮教」。而這種「禮法」、「禮教」又是用來直接維護皇權統治的。從而與儒教的另一個核心道德概念,「忠」,相輔相成。

除了忠與禮這兩個核心概念之外,「孝」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核心概念。這個概念將孝敬父母這種自然情感提升為道德,並且將它歪曲為「順從」,從而改造為忠與禮的輔助概念。
《論語•學而》中的一段話直言不諱地揭示了這個奧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此外,還有「仁」、「義」、「廉」、「恥」等這樣一些重要概念。其中仁與義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可以說是不明確的。
較為普遍的解釋,是把它們作為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方面的道德概念。如同廉、恥、信...

這種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方面的道德概念,如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
「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黑格爾只是對一個個儒教道德概念做了總體的評價,而如果把這些道德概念作為一個道德體系來看,就不難看出,它們都只是一些保守性的道德概念。只是對每個人以至民眾整體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約束,而沒有對「個人意志」、「自由權利」的肯定。這些道德的所謂「高尚」,其實只不過是犧牲個人、成全社會而已。它們已經超出了「常識道德」的範疇,而成為「政治道德」,——專制政治道德。
不言而喻,這種道德體系是直接為專制統治服務的。因此,對於生活在專制社會中的奴隸來說,這不僅不是高尚,反而正是卑下,正是墮落。

順便說一下,說到「高尚」,還有比這樣一些道德更「高尚」的嗎:「狠批私字一閃念」,「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作螺絲釘」......

最簡單地說,儒教道德體系是「子民」道德體系,是同「公民」道德體系對立的。

猶如把帝制時代的社會黑暗、敗壞、混亂歸咎於民眾道德的低下是荒唐的一樣,把當代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歸咎於民眾道德的低下更是荒唐的。

鼓吹用一種奴性思想體系來反對專制,改良社會,不只是極其荒唐的,更是極其虛偽的。事實上,鼓吹者的所謂「反專制」,除了小三撒嬌式的抱怨官人沒給自己過多的重視之外,還做了什麼?還能做什麼?

現在答案已經明確了:
作為在帝制時代以絕對優勢統治了中國思想界、中國人的思想長達2000餘年的專制思想體系,作為直接或間接地為專制統治服務的奴性道德體系,儒教在當代社會改革中不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它只能被用來抵制普世的、民主的思想,只能支持「不要西式民主、要中式民主」的謬論,只能起到消極的、反動的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2: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