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們不吃轉基因食品?

[複製鏈接]

14

主題

24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1 發表於 2013-12-15 0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鳳凰財經出品往期回顧2013-11-01 第59期

導讀    有關央視名嘴崔永元的傳聞近日又炒得沸沸揚揚,據說他放下「金話筒」,跑到美國調查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去了。從轉基因技術誕生那一刻起,爭論便從未終止。吃轉基因食品後患無窮?歐美人從來不吃?

要點

Talk 1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我國進口轉基因大豆和癌症高發均是事實,但這兩件事結合到一起毫無根據。
Talk 2然而,真實數據與實際情況卻與這種種說法並不一致。事實上,連數年來號稱對轉基因食品「零容忍」的歐洲國家也在逐步反思對轉基因食品壁壘森嚴的做法。
Talk 3日本也是經常被反轉人士說成是絕對禁止轉基因,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日本地狹人多,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包括轉基因作物在內的大量的糧食作物以滿足國內的需求。
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萊特》那著名的對白「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引起無數迷惘、思考、糾結的問題在今天的中國或許要讓位給橫亘在每位消費者餐桌上的另一個問題「轉基因食品,吃還是不吃?」
在喧囂的爭論聲中,一方面轉基因展現了迅猛的發展勢頭: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轉基因作物種類越來越多、轉基因食品和飼料的消耗也一直處於增長態勢;另一方面,公眾總是會聽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吃轉基因食品三代絕育、轉基因作物污染環境、轉基因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陰謀......轉基因的真相究竟如何?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幾大聳動傳聞
1.餵食轉基因飼料的豬患嚴重胃炎的比例遠高於餵食非轉基因飼料的豬
2013年10月,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黃崑崙教授向外界表示,受農業部委託中國農業大學做轉基因大米的小型豬90天餵養試驗已經完成,結果表明轉Bt基因抗蟲水稻與非轉基因大米對豬具有同樣的營養和安全性。與此同時有媒體翻出當年6月份在澳大利亞某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表明用轉基因飼料餵食豬,結果發現豬患嚴重胃炎的比例遠高於餵食非轉基因飼料的豬。公眾因此對中國農業大學的試驗產生了懷疑。
其實早在當年7月份,澳大利亞負責食品安全的聯邦機構澳新食品標準局在其官網發布了對此項實驗的評估報告。報告認為,這項試驗在設計、實施和總結上均存在嚴重缺陷,這些缺陷使得論文的研究結論不成立,因此不需要再次對之前已經批准過的這幾種轉基因作物做安全性評估。
2.美國科研機構在湖南衡陽利用中國兒童做轉基因大米的人體試驗
2012年8月30日綠色和平組織向媒體表示,近日,美國一科研機構發布了其對24名中國湖南省兒童進行轉基因大米人體試驗的結果。「轉基因」和「人體試驗」兩個詞語迅速點燃了人們的關注點,一時間群情激奮。
經過調查,試驗實施方違反了學術倫理和管理規範:實驗方案沒有及時交由倫理委員會審核,對參與實驗的兒童及其家長沒有做到充分的告知義務。這些不恰當的行為引發了公眾對於轉基因的強烈質疑,但這並不能等於試驗用的轉基因大米不安全。這次試驗所用的轉基因大米是黃金大米,因其外表色澤呈金黃色而得名。黃金大米是國際科學界主導的人道主義產品,主旨是為那些因貧困而無法實現食物多樣性而導致的維生素A缺乏症的人群提供充足的維生素A。黃金大米富含β-胡蘿蔔素,攝入后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 ,發生在衡陽的這次試驗是為了驗證維生素A的轉化效果,其安全性試驗早已在美國完成。
3.山西、吉林等地老鼠變少,母豬流產等種種異常與當地種植轉基因玉米有關
2010年9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發表調查文章稱,山西、吉林等地老鼠變少,母豬流產等種種異常與這些動物吃過的食物——先玉335玉米有關,記者同時調查稱,先玉335與轉基因技術之間有著種種聯繫。
先玉335玉米的品種所有人杜邦公司發表聲明,先玉335是雜交品種而非轉基因品種。在中國,有關轉基因玉米的進口、試驗與銷售是需要經過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專家們的嚴格評審和農業部的審批來進行的,但是農業部並沒有批准過任何一個轉基因玉米品種的種植。山西省、吉林省有關部門對報道中所稱「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的現象進行了核查。據實地考察和農民反映,當地老鼠數量確有減少,這與吉林省榆樹市和山西省晉中市分別連續多年統防統治、劇毒鼠藥禁用使老鼠天敵數量增加、農戶糧倉水泥地增多使老鼠不易打洞等措施直接相關;關於山西省「老鼠變小」問題,據調查該地區常見有體型較大的褐家鼠和體型較小的家鼠,是兩個不同的鼠種。關於「母豬流產」現象,與當地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屬虛假報道。
4.黑龍江大豆協會發布消息認為轉基因大豆油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
2013年6月,黑龍江大豆協會發布報告稱:根據對《2012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分析,轉基因大豆油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此報告被廣泛傳播后,將關於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論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我國進口轉基因大豆和癌症高發均是事實,但這兩件事結合到一起毫無根據。況且轉基因大豆油中並不含轉基因成分,因為基因是蛋白質,蛋白質在油脂精鍊過程中已經被剔除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也表示:癌症的發生是多因素造成的,不可能拿單一的因素去解釋。

14

主題

24

帖子

2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0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1 發表於 2013-12-15 03:44 | 只看該作者
轉基因究竟是什麼?
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將人們期望的基因經人工分離和遺傳修飾,重新導入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首例轉基因作物誕生於1983年,大規模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始於1996年。
轉基因技術從本質上說是一項育種技術。所有的作物改良,都是建立在基因改變的基礎上。雜交育種,它是將整組的基因,在父本和母本之間大規模轉移,這是基因轉移最多的一種;轉基因育種,則是有目的地把我們所需要的那個基因,轉移到被改造的作物上。兩種育種技術都是在基因層面改變作物的性狀,並無本質區別。差別在於,轉基因技術是的基因轉移是「描點打靶」,具有非常的精確性,效率顯著高於雜交技術,並且對作物基因的改變更少。另外雜交技術只能在物種內之間進行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能夠實現跨物種之間的特定基因轉移,可以引入其它物種的優良基因。
作為一項新生事物,轉基因作物及食品在進入市場前是進行過嚴格的安全評價的,比以往任何一種作物和食品的安全評價都要全面和嚴格,這其中包括環境安全評價、毒性安全評價、致敏性安全評價等。以中國為例,轉基因作物通過實驗研究培育出來之後,要依次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等三個階段的監測、評估。每個階段都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由專門人員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監測、評估的內容包括作物本身的性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這三個階段完成之後,還要把結果送交農業部審批,由農業部組織各方專家進行綜合評估,取得商業化許可證后,方可進行大面積推廣。
他們不吃轉基因食品?
除去上述傳聞,關於歐美國家如何對轉基因食品嚴防死守的種種消息傳聞也助長了轉基因食品「有毒」的各色論調。然而,真實數據與實際情況卻與這種種說法並不一致。事實上,連數年來號稱對轉基因食品「零容忍」的歐洲國家也在逐步反思對轉基因食品壁壘森嚴的做法。
有些人說美國雖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很廣,但是這些作物都是出口給其它國家或者只能作為飼料用,人是不吃這些轉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食品的。實際上,在美國的市場上轉基因食品也很常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2009年的食物平衡表數據顯示,當年美國大豆產量為9142萬噸,其中44%用於出口;玉米產量為3.32億噸,其中只有14.5%用於出口。在美國大豆主要是作為榨油用的原料。玉米的用途就更廣泛了,除了可以用作主食,玉米還可以成為很多加工食品的原材料,此外玉米還可以製成果糖漿,它可是生產可樂的原料。
歐盟總體對轉基因的態度較為保守,但也不是有些反轉人士所聲稱的嚴禁轉基因。早在1998年,歐盟就批准了孟山都公司的一種轉基因玉米可以在歐洲種植和上市,該品種後來在歐洲廣泛種植。歐盟目前轉基因作物種植最多的國家是西班牙,2009年西班牙種植了7.6萬公頃的轉基因玉米,佔了本國玉米種植面積的20%。歐盟目前已授權批准的轉基因生物有:棉花、玉米、菜籽、馬鈴薯、大豆、甜菜,使用範圍基本包括了食品和飼料
事實上,歐盟有些國家對於轉基因的保守態度是基於貿易壁壘考慮而非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在轉基因作物全球化種植越來越廣的今天,有些人士也在反思這種政策。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大臣歐文•帕特森於2013年6月20日在洛桑研究所發表演講,反思并力挺轉基因技術:「歐盟的做法使得歐洲正處於被高科技資本逐漸拋棄的危險中。這將掣肘歐洲在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鍵性部署,削弱我們的應對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
日本也是經常被反轉人士說成是絕對禁止轉基因,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日本地狹人多,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包括轉基因作物在內的大量的糧食作物以滿足國內的需求。據《朝日新聞》曾推測,日本每年進口的約3000萬噸穀物中,約有1700萬噸來自轉基因作物。日本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為部分強制標識。如果食品中轉基因成分含量不到全部原材料的5%,或構成比例在原材料第三位以下,就可以不標識。另外食品中如果原料是轉基因但是成品中已經不含轉基因成分的,也不需要標識。

結語
高新科技所涉所及的領域往往信馬由韁,廣闊無垠。相應的,由於認知所限,科技廣泛推廣所涉及的環境、倫理等種種風險總有尚未預知之處。然而,出於對未知恐懼的以訛傳訛以致妖魔化新技術與新產品難免因噎廢食。
此文由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糧油行業從業人士qiuwenjie主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1: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