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市場到哪裡投胎》反省中國的美國崇拜

[複製鏈接]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3-12-10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薛涌

2010年夏,「中國模式」的環球討論正熱火朝天。你看看國內的媒體,新加坡的《聯合早報》、英國的《經濟學人》、美國的《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等,這個題目幾乎人人必談。我在波士頓以西50公裡外與世無爭的鄉間享受著最後一個月的暑假。從亞馬遜訂的美國著名勞工律師Thomas Geoghegan新書《你是否出生在一個錯誤的大陸》剛剛到達。在美國,Thomas Geoghegan屬於左派中的左派,去年還參加過伊利諾斯第五選區眾議員的競選。原來在任的眾議員是大名鼎鼎的Rahm Emanuel,民主黨的靈魂人物。後來Rahm Emanuel當上奧巴馬的首席閣僚,使這一議席空出。但是,即使在這一民主黨的領地,Thomas Geoghegan也在預選時就被擊敗。大概對民主黨來說他也太左了吧。我對左派素無信任,對美國的工會更無好感。按說,這位工會的代言人寫的書本不該吸引我的眼球。不過,我一直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忠實讀者。該報素以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為理想,算是歐洲的右派了。美國的右派,自布希以來,越來越以南部的大老粗為社會基礎,和我這個有保守主義傾向的人的味道不投。《金融時報》《經濟學人》這類英式保守主義(有人說是蘇格蘭保守主義),反而讓我感到親切了。最近,《金融時報》上面有篇文章批評美國,講得頭頭是道,通篇引用的就是Thomas Geoghegan的新書,讓我眼睛一亮,於是在第一時間買了本左派的書。


我生性就喜歡批評自己所生活的社會。二十年前老父曾教訓說:「你這種脾氣,實在不宜生活在中國。早晚要栽大跟頭的!」後來我果然捲鋪蓋走人,在美國一住就是十六年。如果從三歲懂事算起,十六年也足夠讓你長到上大學的年紀。我在美國重新經歷的「社會化」的過程。這十六年間,足以讓我對這個社會自然充滿了意見、充滿了批判。


不過,十六年比不讓三十三年。那是我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雖然在我離開期間中國已經天翻地覆,但中國更是我所生活的社會。托全球化之福,我在中國的媒體上也「馳騁」了數年,總是對照中美來批評中國。乃至有些愛國主義者憤怒地攻擊我一味美化美國,貶低自己的祖國,甚至稱我是「美國人」等等。其實,大多數中國讀者有所不知,我在911后曾經狠狠地批判了美國一通,特別針對的是其對言論自由的侵害、以及在海外隨意用兵的傾向。文章發表在海外媒體上,曾引起許多人的震怒。其中方舟子的「新語絲」網站,還有專門攻擊我的欄目,稱我是躲在紐黑文吃裡扒外的叛徒。後來看見國內的反美新左,即所謂「中國不高興」的人士,引用我的「反美言論」而大加激賞,一時鬧得我哭笑不得。當時的世界只有一種邏輯。毛主席早就教導我們說:「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布希總統在國會的反恐宣言中也正告世界:「你們不是站在我們這一頭,就是站在他們一頭!」天呀!照著這一邏輯,我如果不是「一夜美國人」的話,那一定就是恐怖分子了。


後來我的文字傾向馬上改變,越來越多地說美國的好話。這並不是被布希給嚇壞了、生怕被關進關塔納基地的監獄、或被遣返,也不是為了讓老父老母放心。順便說一句,老母看到我寫的批評美國的文章后實在嚇壞了,每次打電話都千叮嚀萬囑咐:「你在人家那裡過,說話可小心些呀。怎麼連人家的總統也罵呢?」我心裡直笑:她老人家大概怕我在美國挨批鬥吧。


我轉變的真正原因,是文章發表的地方變了。批評美國的文章,最初都發表在新加坡、香港地區的所謂「自由媒體」中。這些地方實際上是在美國媒體的「文化霸權」的覆蓋之下,資訊基本上是自由的,為美國說話的很多。其社會結構,政治經濟制度,雖然有強大的英國殖民地的遺產,但近幾十年來也越來越多地向美國學習。新加坡還有美軍基地呢。在那裡發表點「反美言論」,自然有刺激思想競爭之功效。中國則大為不同。資訊流動不象人家那麼暢通,再加上民族主義情緒,如「中國不高興」等等,批判美國成了主流。而對美國的許多可借鑒之處,則多有忽略。或者想借鑒的人也一知半解。我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美國生活這麼長的時間,享受著民主和市場經濟的果實。每看到人家有什麼好的東西時,本能的反應就是「中國為什麼不能有?」於是馬上要寫文章介紹過來。


讓我哭笑不得的是,雖然大部分國內讀者對我的文字很歡迎,但總會有人跳出來說:「你在美國住的時間太長了!」「這不符合中國國情!」結果,我在美國生活十六年的經歷,又成了一大罪狀。我不懂中國國情?我在中國三十三年的生活「都不算數」?老母電話里不停的教訓:「現在北京已經變得你不認得了,你現在回來連家門也找不到。」這我當然相信。但這不說明我不懂中國國情。而是我很懂中國國情。十六年不回來就認不得家,在美國的哪個城市會這樣?國情不同嘛。人家沒有咱們這麼多拆遷。咱們的國情是,你一年不在,家就可能被拆得認不得了。最近一位美國教授在《波士頓環球報》上發表一篇文章,說一位中國朋友開玩笑地告訴他:「在上海的寫字樓里廢寢忘食地連續工作幾天,再一出門,發現哪裡都不認識了。」這位教授坦言,他從上海回來,才體會到自己是多麼珍愛波士頓:在這裡,你居然能呼吸新鮮空氣,帶孩子在綠蔭叢中的遊樂場玩耍….. 這一切似乎都是永恆的,至少絕不是說變就變。


這麼多年,我所挑戰的就是「中國國情論」。也許這確實是因為我在美國住了太久的原因吧。比如看人家競選,一旦提起別的國家有什麼好東西美國沒有,政治家馬上就跳出來說:「既然人家有了,我們就一定也能有。因為我們是美國人!」這種政治家的愛國主義大話,我經常是一聽就笑:天下的便宜怎麼都該你揀走呢?但是回頭一想:為了撈選票的政治家爭先恐後地這麼講,多少反應了人家的公共意識和社會心理:我們是個開放的社會,是有吸收能力的社會,沒有我們拿不來的東西。在中國,滲透到社會每一個細胞的心理積澱則是:人家的東西固然好,但和我們無關,因為我們有「中國國情」!



這讓我想起了研究「成功心理學」的斯坦福大學教授Carol S. Dweck的洞見:人的成功,最大的一個因素要取決於「精神狀態」。她把人的精神狀態分為「固態氣質」和「進取氣質」兩大類。「固態氣質」的人總對自己有某種固定的看法,如我是足球天才,我數學不行,等等。但是,不管你自以為是天才還是笨蛋,這種固定的自我評價都影響你的發展。自認為是笨蛋的人因為缺乏信心無法成功,這早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人們所容易忽略的是,即使是那些很有信心、自以為聰明的人,也經常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們覺得先天的才能就可以保證自己的成功,不必尋求自我突破,結果一生默默無聞。英超官員曾為此跑來向Carol S. Dweck 教授諮詢,因為他們在漫長的教練生涯看得太多了:英格蘭是足球的沃土,有的是具有世界一流球星潛力的苗子。但是,大多數苗子最後成了平平之輩。為什麼這麼多天才種子的潛力沒有開發出來?Carol S. Dweck 發現,這和英格蘭的足球文化有關。在足球圈子裡,人們普遍信奉的是「球星是天生的」。這是典型的「固態氣質」。年輕隊員完全沒有意識到,要成為馬拉多納,必須進行長期不懈的苦練、不斷尋求自我超越。同樣一個馬拉多納,如果不認真訓練,在二十幾歲時也可以形成我們在南非世界盃中看到的那個體型,在球場上如同廢物。「進取氣質」的人則總認為自己是可以改變的,進而會不斷嘗試自我突破。而成功往往都是自我突破的結果。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沙發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3-12-10 05:53 | 只看該作者
個人是如此。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那些口口聲聲要弘揚中國文化的人,那些不停的鼓吹「中國模式」的人,在我看來多屬於「固態氣質」中自以為聰明的那類。而面對外來的好東西動輒以「國情」為由來拒絕的,則多屬於那種認定自己什麼也學不會的缺乏自信類。我對年輕後輩經常建議說:「別動不動對自己下結論,不要輕易把自己歸結為某種類型的人。也許你不是。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我對中國人的勸告也是同樣:「別動不動我們中國人應該怎樣,或者中國文化如何,中國模式如何。要消解中國認同,給中國一個機會!」



試想,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認定「數學不適合我,我是搞藝術的材料」,那麼他就永遠成不了數學家,甚至也很難在科學、經濟等任何與數學有關的領域成功。如果一個民族認定自己特殊的文化遺產塑造了特殊的國民性,總覺得這個東西是外來的,不適合自己,那個東西移植過來也肯定水土不服,那麼這個民族就染上了「固態氣質」,最終因思想封閉而失敗。如果你認為中國的文化淵源一定要追溯到周公、孔子,而不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話,那麼你就陷入了這種「固態氣質」。如果大多數中國人都是這種氣質,中國文化就變成了「固態氣質」的文化,很難再有什麼前途。所以,我一直主張把世界文化遺產當成中國的遺產,把中國文化遺產當成世界的遺產。別忙著給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發護照。他們同樣都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的精力,應該集中在哪位思想家給了我們更多的教益上,而不是先入為主地把哪位歸於我們的文化、哪位歸於外來文化。不久前和美國銀行的前總裁Rosenberg夫婦吃飯(因他們給我們學校的東亞研究捐了款),Rosenberg夫人對我提起,在他們現在居住的舊金山,一大時髦是猶太佛教,也就是許多猶太人開始進行佛家的修鍊。要知道,猶太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珍視自己傳統的民族,乃至經受了兩千多年的流離失所和迫害后仍然香火旺盛。但是,人家對佛教則來者不拒,傾心學習。這讓我想起愛默生的一句話:「所有國家的歷史都是我的歷史」。有這種心態的民族,才能有出息。



以上大致是我為什麼停止批判美國、而向中國正面地介紹美國的理由。現在我準備反戈一擊,重新開始批判美國。這才是本書的主題。讀者們將看到,一個正面介紹美國的人,對美國的批判將是多麼激烈。為此,我必須向讀者交代一下自己的理由。



最表層的理由,是我在美國生活了十六年,對這個社會的毛病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無法構成真正的理由。真要對美國有那麼大的批評、並通過批判尋求改進,那就應該到美國的媒體上去說。和中國讀者講美國的問題,難道不是找錯了對象嗎?我過去幾年堅持正面地介紹美國,其實就是出於這種考慮。但是,最近世界有了許多變化。中美接觸日多,甚至以研究金融史和帝國史而大紅大紫的弗格森(Nail Ferguson)還發明了個新名詞,叫「中美利堅」(Chimerica),把中美兩國看成一個主宰世界的合成大國。他的理由是,美國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了最關鍵的市場,中國則購買了大量美國的國債,以維持美國的經濟運行和對中國產品的購買力。兩國經濟水乳交融,誰也離不開誰,進而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形成一個一太平洋為內湖的帝國聯盟。他最近又改口,說這個「中美利堅」已經不符合美國利益、應該解體云云,我們權當后話來討論。在我看來,這一「中美利堅」的概念雖然在中國還不流行,但其觀念實質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意識結構中。我們不能不承認,美國在近年來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最大參照系。乃至象房價、拆遷、教育、最低工資等等內政問題,大家一定要看美國是如何作的,然後才彷彿找到了個評理的標準。比如,我曾寫過一篇《貧富不混居的中國病》,說一些發達國家實行貧富混居,效果很好,值得中國學習等等。為此,我還特別舉出了荷蘭的例子。文章在博客中貼出后,馬上引來一些網友的激烈反擊,其中一位的言論非常有代表性:



「簡直在胡說八道! 美國是最典型的『人以類居』, 美國的體制是州管縣, 縣管市, 同一個縣下面,每個市的居民人均年收入是不同的, 已經非常成熟了, 所以, 你年薪3萬的絕不可能住到年薪9萬的市裡去, 其房價,租金, 消費等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美國人人都開車, 在富市打工的晚上都開車回到自己那個收入水平的地方去. 當然, 住家的housekeeper可以在主人家過夜. 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 如果說買房有三個要素, 則這三個要素都是: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地點, 地點,地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3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3-12-10 05:54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中國的「美國主義」的經典展現。我講的明明是荷蘭的樣板。我對這個樣板表述得是否準確,這個樣板是否值得學,當然可以討論。怎麼能一看美國沒有,就指責我「胡說八道」呢?這就好像當你勸大家注意飲食和鍛煉、避免肥胖症時,有人義正言辭的反駁:「胡說八道!美國人的肥胖病比例比我們高,我們為什麼要注意?」至於肥胖病是否是健康問題,給人的生活帶來了什麼災難性影響,都可以不論。我們在後面將要討論到,美國許多地區,確實象這位網友講的這樣貧富分居。美國人自己都承認,貧富隔離並不比種族隔離危害小。這是美國深重的社會問題,人家也一直在謀求解決之道。美國的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也都和這種貧富分居緊密相連。我們下面還要討論。相反,在荷蘭等歐洲國家,貧富混居實施得很好,社會非常均富,經濟表現也比美國好。但是,中國人的「美國主義」,使中國人喪失了思辨的能力,覺得只要美國人皮膚上長癩,我們也不妨學著長癩,甚至要比人家長得還多。



當然,這種美國崇拜的最大根源之一,大概還是我開篇討論的所謂「市場經濟」。在中國,只要談起市場經濟的規則,不僅幾乎凡是美國的都是正確的,而且許多經濟學家把美國的標準狹隘地界定為保守主義的標準,如弗里德曼所鼓吹的市場經濟原則。比如最近在富士康事件后,有了所謂企業工資要集體協商之說。其實,這在德國這類歐洲國家,早就是個主流的制度。但以在美國的學術資歷為賣點的張五常趕緊說:對於先進國家的「集體協商」的好處,「我認識的算得上是懂經濟的學者沒有一個知道」。當然,此公幾年前還發明了一個新說法,那就是中國的經濟比美國更自由,制度比美國更先進。理由是現在連美國自己都無法堅持自由放任的「美國原則」,只有中國能夠一直「美國」到底。



在中國基層社會中,美國也早已成了一種信仰。過去是從小準備高考,現在多元化了,從小要準備留美,乃至初中、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去。有錢人自己錯過上學時間,但也紛紛往美國移民,連二奶村也在加州「崛起」。沒有這些條件的,則在國內效仿美國的生活模式。美國人開車,我們也開車;美國人住大房子,我們也住大房子;美國人打高爾夫,我們也要打。想比起來,乒乓球不如這種美國的體育有格調。一句話,不管民族主義的調子唱得多高,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對美國的崇拜早已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



當然,中國還是繼續要向美國學習。特別是在現在的崇美潮中,許多對美國的印象的是似是而非的。我還是要繼續正面地介紹美國,繼續更正中國人對美國的誤解。不過,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國主義」,也同樣值得批判。這種批判,僅僅止於矯正中國人對美國的誤解是遠遠不夠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從批判美國的現實開始。這並不是讓中國的公眾拒絕美國,而是展示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別的模式,別的可能。說到底,這就是要打破中國人被模式化的心靈,尋求一種更開放的文化境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4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3-12-10 05:55 | 只看該作者
加劇霧霾三元兇:房產、汽車與落後產能

這幾天在上海聚會時,聊得最多的是霧霾。以前上海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很少出現這種霧霾天氣,但這次也淪陷了。最近一周以來,一場罕見的大範圍霧霾籠罩著中國,已陸續有2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現霧霾天氣,覆蓋了中國將近一半的國土。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在中國。

朋友們都在感嘆上海空氣質量的下降,魔都變霧都,恐怖的上海霧霾,許多人想逃離,但中國很少有一片凈土。空氣質量已經嚴重困擾人們的正常生活,人們在每天在慢慢吸毒。

霧霾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一般認為,霧霾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導致的:空氣靜止無風,使空氣中的微小顆粒聚集,漂浮在空氣中;空氣濕度低,地面揚塵大;汽車尾氣大量排污;工廠製造出的滾滾濃煙;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據相關監測數據,北京PM 2.5的污染源中,機動車排放污染佔22%,煤炭污染佔16.7%,工業噴塗污染佔16.3%,城市揚塵污染佔16%。

然而,為什麼這兩年突然十分嚴重了呢?原因很多,其中以下三個因素,可能是導致這兩年霧霾天氣出現的核心原因。

第一,大規模的公共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導致大量揚塵現象。這些年來,由於房價的大幅度上揚,圈地、拆遷、建房一再掀起一股股熱浪,幾乎整個中國大地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建築工地的揚塵,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霧霾天氣形成的元兇之一。為應對嚴重空氣污染,杭州市建委緊急下發通知,停工了265個建築工地和11個拆除工地。然而,禁令不起作用,有記者發現不少工地仍然在頂風施工。武漢市啟動了霧霾天氣三級預警,市城管委要求,立即停止建築工地渣土運輸。未經許可違規運輸渣土的運輸企業,一旦被查處,將記入企業考核黑榜一次,超過三次以上將取消企業年度資質許可。對出土工地監管不力的區,不僅將在年度考核中扣分,相關負責人還會被追責。不單單是杭州和武漢開始意識到了建築揚塵的危害,很多地方也都出台了暫時禁令,以應對這場大霧霾。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但是,在建設的時候,也應當採取措施,減少揚塵。

第二,金融危機襲擊后,很多落後產能沉渣泛起,我們成為世界加工廠的代價是,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地方官員為了增加政績,放任高污染的企業運行,反正污染了他們有能力移民。在當下的一些出國移民的理由中,環境污染是很多人的一個重要理由,要想改變當下環境污染的狀況,必須淘汰落後產能,升級中國產業結構,讓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我們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經濟,危害了我們整個國民的健康,這樣的經濟增長有何意義?

第三,危機發生后,汽車產業被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支柱產業。中國汽車年產銷規模已經發展到了1900多萬輛,位居世界第一長達4年,而且中國汽車產銷規模還有望繼續增長。有關機構預測,中國私家車保有規模即將超過一億輛。我們的汽車不僅堵塞道路,而且排除大量的尾氣,污染環境。《2012年中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年報》顯示,機動車污染已成為中國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車排放的NOx和PM超過90%,HC和CO超過70%。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否考慮,汽車能否繼續成為刺激居民消費的增長點呢?對汽車的渴求是正當,也確實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我們確實應當考慮一下我們的環境能夠承載的汽車容量了。

工業化進程下的中國進步固然喜人,其負面效應更值得我們關注,不少人將霧霾歸結為農民燒秸稈,這是有轉移視線的嫌疑。農民燒秸稈是導致大氣污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霧霾一再來襲警示國人,眼裡只有GDP數字增長,為了積累財富就貪婪無限地掠奪大自然、污染環境,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當然,也不能因為環保就不發展經濟了,不建房、不發展工業、不賣汽車了,我們要找到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平衡點。找到了這兩年霧霾突然頻現的原因,行動起來就很關鍵,環境污染治理,貴在行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