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是如此。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那些口口聲聲要弘揚中國文化的人,那些不停的鼓吹「中國模式」的人,在我看來多屬於「固態氣質」中自以為聰明的那類。而面對外來的好東西動輒以「國情」為由來拒絕的,則多屬於那種認定自己什麼也學不會的缺乏自信類。我對年輕後輩經常建議說:「別動不動對自己下結論,不要輕易把自己歸結為某種類型的人。也許你不是。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我對中國人的勸告也是同樣:「別動不動我們中國人應該怎樣,或者中國文化如何,中國模式如何。要消解中國認同,給中國一個機會!」
試想,一個人如果從小就認定「數學不適合我,我是搞藝術的材料」,那麼他就永遠成不了數學家,甚至也很難在科學、經濟等任何與數學有關的領域成功。如果一個民族認定自己特殊的文化遺產塑造了特殊的國民性,總覺得這個東西是外來的,不適合自己,那個東西移植過來也肯定水土不服,那麼這個民族就染上了「固態氣質」,最終因思想封閉而失敗。如果你認為中國的文化淵源一定要追溯到周公、孔子,而不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話,那麼你就陷入了這種「固態氣質」。如果大多數中國人都是這種氣質,中國文化就變成了「固態氣質」的文化,很難再有什麼前途。所以,我一直主張把世界文化遺產當成中國的遺產,把中國文化遺產當成世界的遺產。別忙著給孔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發護照。他們同樣都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的精力,應該集中在哪位思想家給了我們更多的教益上,而不是先入為主地把哪位歸於我們的文化、哪位歸於外來文化。不久前和美國銀行的前總裁Rosenberg夫婦吃飯(因他們給我們學校的東亞研究捐了款),Rosenberg夫人對我提起,在他們現在居住的舊金山,一大時髦是猶太佛教,也就是許多猶太人開始進行佛家的修鍊。要知道,猶太人大概是世界上最珍視自己傳統的民族,乃至經受了兩千多年的流離失所和迫害后仍然香火旺盛。但是,人家對佛教則來者不拒,傾心學習。這讓我想起愛默生的一句話:「所有國家的歷史都是我的歷史」。有這種心態的民族,才能有出息。
以上大致是我為什麼停止批判美國、而向中國正面地介紹美國的理由。現在我準備反戈一擊,重新開始批判美國。這才是本書的主題。讀者們將看到,一個正面介紹美國的人,對美國的批判將是多麼激烈。為此,我必須向讀者交代一下自己的理由。
最表層的理由,是我在美國生活了十六年,對這個社會的毛病有一定的認識。但這無法構成真正的理由。真要對美國有那麼大的批評、並通過批判尋求改進,那就應該到美國的媒體上去說。和中國讀者講美國的問題,難道不是找錯了對象嗎?我過去幾年堅持正面地介紹美國,其實就是出於這種考慮。但是,最近世界有了許多變化。中美接觸日多,甚至以研究金融史和帝國史而大紅大紫的弗格森(Nail Ferguson)還發明了個新名詞,叫「中美利堅」(Chimerica),把中美兩國看成一個主宰世界的合成大國。他的理由是,美國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了最關鍵的市場,中國則購買了大量美國的國債,以維持美國的經濟運行和對中國產品的購買力。兩國經濟水乳交融,誰也離不開誰,進而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形成一個一太平洋為內湖的帝國聯盟。他最近又改口,說這個「中美利堅」已經不符合美國利益、應該解體云云,我們權當后話來討論。在我看來,這一「中美利堅」的概念雖然在中國還不流行,但其觀念實質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意識結構中。我們不能不承認,美國在近年來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最大參照系。乃至象房價、拆遷、教育、最低工資等等內政問題,大家一定要看美國是如何作的,然後才彷彿找到了個評理的標準。比如,我曾寫過一篇《貧富不混居的中國病》,說一些發達國家實行貧富混居,效果很好,值得中國學習等等。為此,我還特別舉出了荷蘭的例子。文章在博客中貼出后,馬上引來一些網友的激烈反擊,其中一位的言論非常有代表性:
「簡直在胡說八道! 美國是最典型的『人以類居』, 美國的體制是州管縣, 縣管市, 同一個縣下面,每個市的居民人均年收入是不同的, 已經非常成熟了, 所以, 你年薪3萬的絕不可能住到年薪9萬的市裡去, 其房價,租金, 消費等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美國人人都開車, 在富市打工的晚上都開車回到自己那個收入水平的地方去. 當然, 住家的housekeeper可以在主人家過夜. 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 如果說買房有三個要素, 則這三個要素都是: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地點, 地點,地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