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彌勒菩薩的象徵意義

[複製鏈接]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開心樹 發表於 2013-12-8 09: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后,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本文下面就簡要闡釋彌勒菩薩的這些象徵意義。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諸佛菩薩都具有的情懷。慈悲的含義為: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諸佛菩薩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對於慈悲,諸多經典中都有所論述。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
在諸佛菩薩中,彌勒菩薩就是經常以慈悲之心來待人的典範。據彌勒菩薩故事中所載,彌勒轉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經常背一個大布袋到處化緣,不論別人給什麼他都不介意。經常有小孩子見到他背著布袋樂呵呵的樣子,便故意斗他取樂。有的人還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等不符合出家人所應收的東西時,他也絲毫不生氣,還喜笑顏開地將孩子們給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對他戲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悲憫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歡樂。這就是彌勒菩薩慈悲心的顯現。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彌勒菩薩就是為了隨順眾生,令眾生生起歡喜心,他認為能夠令眾生歡喜就是使諸佛菩薩歡喜。彌勒菩薩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對眾生懷有無限的慈悲之心,寧願自己受點嘲諷,也不願讓眾生痛苦。
彌勒菩薩對眾生慈悲的另一體現是,化緣所得的東西,他並不是用來自己享用,相反,他一直心繫那些處於痛苦中的人們,常將自己化緣所得的東西分發給那些需要幫助的窮人,幫助他們擺脫現世生活的困境。
彌勒菩薩對眾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現是,他經常在兜率內院為弟子說法,勸化更多的苦海眾生往生彌勒凈土,將來再下生到彌勒人間凈土度化更多的眾生。按照《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都率凈土和彌勒人間凈土都是國土莊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國土,生到彌勒凈土的人,不僅永遠不再受輪迴之苦,而且還可以仰仗彌勒菩薩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遠離苦海。
在我們現世生活中,彌勒菩薩之所以被擺放在寺院的山門殿堂內,就是讓我們看到菩薩的形象,能夠首先想到彌勒菩薩的慈悲之心。從而從彌勒菩薩的慈悲心中得到啟示,使自己也能懷著一顆慈悲之心,多想想周圍人的痛苦煩惱,盡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使別人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
二、忍辱
作為一個學佛的人,首先應當具有一種忍辱精神。這是一個學佛者所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縱觀佛教的歷史,從諸佛菩薩到歷代祖師大德,無一不是從忍辱中磨練出來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時,為了救度眾生不僅有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的大布施之行,而且為了救拔一個眾生的痛苦,還挖去了自己的雙眼,但仍不能令眾生滿意,還受到這個嗔心眾生的一頓臭罵,就是這樣的大辱,佛陀也沒有對眾生生起嗔恨之心。
現代高僧星雲大師是譽滿全球的高僧,他在年輕時也曾遭遇過很多磨難,但他都學會以忍耐之心來對待。他剛從大陸到台灣時,沒有落腳之處,過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裡。在他窮愁潦倒之時,他想到了他在大陸認識的一位出家人,於是便到那裡去投靠。當他冒雨趕到那位道友那裡之後,那位道友見他衣衫襤褸,僅讓他吃了一頓飯便打發他走了。曾有一段時間,星雲法師到處投靠別人都遭到冷遇,他感到事態炎涼,幾近心灰意冷。但為弘揚佛法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他,使他遭遇各種白眼之後仍不減少奮進的信念。於是,經過自己多年的忍辱負重的經營操持,他最後終於在佛光山購置了一片土地,並在那裡白手起家,建起了佛光山寺,此後,寺院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有了佛光大學,還創辦了佛光中學,小學和幼兒園。
但星雲大師並不滿足只在台灣弘法,他又將弘法足跡延伸到世界各地,並在很多國家建立了佛光山的分院,分派弟子在這些分院管理弘法,從而實現了其「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的弘願。
作為菩薩中忍辱的代表,彌勒菩薩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義。彌勒菩薩轉世的布袋和尚,曾到處化緣,將化來的物品分給窮苦大眾。在他化緣的過程中,曾遇到很多人的白眼,但他並不作辯解,也不以為意,而是默默忍受下來。他曾在彌勒偈語中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本偈語就表現了他善於忍辱的精神。偈語中的「缽」是和尚化緣的碗。頭兩句說他行萬里路,吃千家飯,是個遊方僧人。「青目」是眼珠子放在正中,正眼視人表示對人喜愛和熱情,與「白眼」相對。這句是說布袋和尚在化緣中經常遭到冷遇,甚至連問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因此他只好向白雲問路。這首偈語的人生哲理是:世態炎涼,人在社會,常常會遇到一些慣用白眼看人的人。布袋和尚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與之生氣計較,而是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問路白雲頭,一笑置之。他就以這種忍辱的方式,不僅不給人難堪,還使自己保持了平和的心態。
彌勒菩薩的忍辱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對於彌勒菩薩的忍辱,在彌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這首偈語不僅表明彌勒菩薩對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隨緣,而且還能夠忍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奇恥大辱——當有人罵他時,他只說好;有人打他,他自睡倒。有人吐痰在臉上,他也任其自干。並且心中沒有絲毫嗔恨之心。彌勒這種忍辱之行,對於我們一般凡夫俗子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彌勒菩薩之所以能夠這樣做,就是在告訴我們,對於別人強加給自己的侮辱,我們一定要有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忍辱精神,這樣不僅能夠使自己全身遠禍,而且還可提高自己的心性修養。
彌勒菩薩不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還經常勸人要學會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就表達了勸人忍耐的哲理思想。偈云: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笑聲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無掛礙,自然徵得六波羅。
這首偈語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寬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我們在生活中應當不過分計較個人恩怨,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容之心待人」。而且在平時生活中,對於別人有意或無意加給自己的屈辱,一定要學會忍耐,切不可怒髮衝冠,把本來可以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東西,弄得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學會忍辱,不僅能夠提升人的人格修養,而且還會有助於道業成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2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