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為何自炒衰落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12-4 1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關美國衰落的言論在上世紀80年代前後曾經喧極一時。1971年美國宣布放棄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的「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隨之瓦解,終結了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
隨後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經歷了空前危機,經濟陷入滯脹、社會矛盾激化。再加上當時日本經濟的起飛、強勁增長以及全球擴張,日本產品大量佔領包括美國本土在內的世界市場,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構成強大競爭壓力,一度「日本收購美國」的驚呼更是引起美國朝野的普遍震驚。
面對上述種種,美國國內產生了觀點對立的兩派,分別被稱為悲觀派和樂觀派。人們熟知的《大國的興衰》的作者保羅•肯尼迪就是悲觀派中十分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即使在美國處於地位突然被挑戰、被撼動那樣的被動劣勢處境時,仍然存在一批反對美國衰落論觀點的人士。
他們認為,美國確實碰到了問題,但問題不一定就是壞事,更不一定意味著衰落。相反,更大可能則是,問題的出現是時代大變化、社會大轉型的標誌和產物,以及呼喚社會趕緊變革的激烈表達和訴求。只要順應變革潮流,積極適應並推進經濟發展符合時代浪潮的內在規律,人類社會自然可以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其代表人物就是享譽世界的《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文•托夫勒。
話說回來,雖然悲觀派和樂觀派觀點有分歧,但其目的卻是殊途同歸——都是為繼續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出謀劃策。
相對而言,「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2012年底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的《衰退論者》一文的觀點就比較全面客觀。文章在反駁「可悲可嘆」的衰落論斷的基礎上,提出了絕對衰落和相對衰落的區分,並據此指出:中國雖然正在相對上升,但與美國差距仍大,因而美國尚未到某種生命周期頂點。
美國衰落論調種種,可以概括出這樣四個顯著特點:自我唱衰、衰中謀變、嫁衰於人、借衰制敵。
自我唱衰。美國人自己往往比國外更早更多地唱衰自己,這是美國時時警示自己永不鬆懈的戰略策略。1986年,哈佛大學校長在學校350周年校慶上的一段講話可謂對這一特點最為經典的闡述:「如果說350年來哈佛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特點的話,那就是我們總在心神不定地擔憂,即使在從外界形勢看來沒有任何理由這樣做時也如此……我們知道,有多少學院是在全盛時候種下了日後衰退的種子。」
衰中謀變。通過衰落與否的大辯論,從而激發國人的昂揚鬥志。從歷史來看,每次自我唱衰后,美國都藉機上了新台階。比如,20世紀80年代「日本製造」在世界市場上的咄咄逼人甚至要「買下美國」,促使美國謀划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最終催生了美國「新經濟」時代的到來。
嫁衰於人。美國衰落論一旦在美國內盛行,往往把衰落的原因歸於敵國或對手,從而製造藉以攻訐和打擊對方的口實。前有蘇聯、日本、伊拉克等國,如今則是拿中國說事兒。人們不禁要問:如果美國總是把自身的衰落歸因於別國的崛起,那麼照此邏輯,美國自身的崛起與繁榮強大是否也是以別國的衰落為條件呢?
借衰制敵。這也是美國的慣用伎倆,其手法主要有經濟制裁、軍事打擊,還有增發美元等。為解決資源供應危機,不是制裁就是動武,引禍水於國門之外以最終漁利。為應對美債危機,美國開足馬力印美元以稀釋其債務,從而讓債權人蒙受損失。
美國近期這一輪的自我唱衰,其實質是真危機、假衰落;真內困,假動蕩;真外患,假受敵;真擔憂,假悲觀。具體講就是:經濟金融危機是真,但整體實力猶在;社會矛盾迭出是真,但還沒有不可調和;在國際上備受爭議甚至遭到譴責是真,但尚未四面楚歌;美國各界心中著急是真,但仍在建言獻策。美國並沒有一蹶不振,對其「衰落」,筆者形象地稱之為「波浪式衰落」。
美國抗「衰落」的法寶有四條:一是常懷憂患意識,二是積極調整結構,三是永立科教潮頭,四是始終堅持創新。特別是第一條,對中國別有意味。今日中國仍然走在經濟發展的大道上,這就讓人感到在當下中國談論「衰落」問題很不合時宜。
其實,正是在興盛發達之時探討如何避免衰落才具有實際意義,如果已經衰落了才想起該如何補救,那就太遲了。因此,如果說吸取警示的合理成分並化危為安或轉衰為盛是一種智慧,那麼於事發之前自覺警醒,更是一種智慧。
千萬別跟「美國衰落論」太較真兒,真正需要的是吸取教訓、借鑒經驗、做好自己,如此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4: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