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放開「中國綠卡」,外國人就更願來中國?(組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那些想來中國的外國人,我們未必歡迎

  報告不僅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三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還指出居在中國的外籍人員佔中國人口的比例很低,僅為0.06%,遠低於發達國家10.8%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2%,甚至低於印度的0.4%,這讓不少人覺得我國的外籍人口數量太低,應該儘快改變我國的移民政策,為更多的外籍人士來華鋪平道路。

  但實際上,這種簡單的對比意義並不大。歐洲是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而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歷史悠久,歐盟內部國界也已比較模糊,人員往來自由,同時,歐洲國家勞動力短缺,也歡迎他國民眾移民,因此外籍人士比例高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印度的外籍人士比例高也有其獨特的原因。聯合國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居住在中國的外籍人士有 84萬多人,而印度有近534萬人,乍一看,差距確實很大。但如果仔細查看其移民構成,就會發現,印度的移民主要來自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分別為 323萬人、113萬人和55萬人,這3國佔到印度外來移民的92%,其他國家的人數總和僅為43萬人。上述三國和印度在歷史上同為英國殖民地,歷史和宗教的紐帶讓這些國家獲得印度的簽證比較容易,而且這三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如印度,這才造成了在印度居住的外籍人士數量較多的現象。而實際上,印度這幾百萬外籍人士,更多的都是低端勞動力。

  與印度相比,獲得中國工作簽證的難度較大,中國「綠卡」更是有「世界上最難申請綠卡」的稱號,因此目前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士較少也在情理之中。但一旦對移民政策進行大幅度開放,可以預見的是,會有大量低端的外國勞動者湧入中國。事實上,已經有大量非洲人湧入廣州等地,但由於統計缺失和偷渡等原因並未包含在聯合國報告中。這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為大量外來移民的突然湧入很可能造成大量社會問題,很多發達國家就深受其擾。即便從輸入勞動力的角度來說,由於語言和工作技能的不足,中國的製造業僱主也並不怎麼青睞這些外籍人員。

  

  圖中黃色圓圈代表印度移民來源國

  中國對外國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卻不一定有想象的那麼強

  不同報告對中國吸引力的判斷大相徑庭

  滙豐集團發布的《外派人員調查報告2014》是在2014年四五月間完成的,共計採訪了9288 人。在這份調查報告中,中國僅次於瑞士、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國。在一國對移民的吸引力上,該報告選取了三個指標,分別為經濟狀況、生活狀況和在國外養育孩子的狀況。在3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在這三項上的排名分別為第1位、第26位和第12位。經濟狀況由家庭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以及對當地經濟的滿意程度構成,中國在這一指標上的得分為0.7,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因此綜合排名較高,躍居第三位,而在這份報告中美國的吸引力僅為第18 位。

  但不同的研究報告對中國吸引力的判斷並不相同。2013年,由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全球人才指數:2015展望》則顯示,中國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依然缺乏競爭力,該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人才指數在60個國家中排名第31位,而美國在 2011年和2015年的全球人才指數排名中均居首位。美國之所以領先是因為美國擁有眾多的優秀大學,高度專業化的團隊,多元包容、鼓勵創新的環境,靈活實用的勞動法規等。

  現有外籍人士的「滿意程度」不能代表「吸引力」

  這兩個報告,哪一個更為可信呢?我們認為,滙豐集團報告指向的實際上是在華外籍人士目前的「滿意程度」,並不能簡單轉換為中國的「吸引力」。理由也很明確,滙豐集團的在華外籍人士調查樣本中,年薪超過30萬美元的接近1/4,這說明在華外籍人士多數是高端職位的人才,這部分人目前的經濟回報較佳,孩子也能讀得起較好的國際學校,對中國的評價自然較好。但這樣高薪的職位是有限的,如果進一步開放後來華外籍人員只能去做較低級的職位,那評價還會不會像目前這麼高就難說了。而且,「經濟狀況」指標相比起「生活狀況」指標,要更不穩定——理由也很簡單,經濟可能一年好一年差,但與環境污染、交通狀況等有關的生存質量,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發生改變的。

  相比之下,《全球人才指數:2015展望》的評估方法在不同國家間更具有一致性,中國對人才吸引力仍然有限的結論,要更為可信一些。

  外國人才不願意來中國的幾大原因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對外國人才的吸引力依舊有限呢?

  外國人才適應中國的工作並不容易

  隨著外國來華務工人員的增加,外國年輕人想在中國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越來越難。有外媒報道,在中國一家為境外人士提供有關就業和生活方式資訊的網站上,65%的就業職位是英語教學崗位,這意味著外國年輕人想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非常困難。而其他的職位主要是有關信息技術、銷售和採購管理,對於這些比較專業的職位,比較流利的普通話已經不再是額外的加分點,而變成了先決條件。2013年,香港翰德招聘公司商業和工業部門負責人阿魯娜·阿利姆昌達尼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香港是進入中國大陸的跳板,這裡需要普通話或粵語能力的工作比例已經攀升到了80%以上。

  此外,隨著中國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大量具有海外學習經驗,掌握多國語言且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這些人成為外國大學畢業生在中國找工作的競爭對手,也讓招聘單位對外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專業工作還要求國外求職者有在中國的工作經驗,這些都讓外國年輕人在中國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2012年10月末,在北京舉行的外籍人才招聘會吸引了1200名求職者,參會的60家企業大多數想招英語老師

  外國人現在來中國,高薪的期待也可能落空

  據2014年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與合作公司聯合發布的《外籍人才來華就業意願調查報告》顯示,在就業考量方面,在囊括了薪酬、行業發展、經濟態勢、就業地等12個來華因素中,調查者選擇薪酬收入這一因素高於其他因素2倍以上,達 34.16%。而在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中,薪酬收入也以68.73%的絕對優勢高居榜首。

  但外國人現在來到中國,高薪的期待可能落空。這一方面是因為上文中提到的專業對口的工作難找,只好教英語。而教英語很難獲得高薪,2012年曾有外媒報道,23歲的馬克斯·肖勒在美國佛蒙特大學學的是環境工程專業,但由於在中國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好在一家幼兒園教英語,工資是每月1萬元人民幣(約1600美元),他不得不把大部分工資都寄回家支付學生貸款。

  另一方面則是他們的競爭者——中國留學生大量回國,並且工資也不高。2014年,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布了《留學人員回國報告》,報告顯示八成以上的歸國人員平均月薪不足1萬元。

  在當下的中國,僅僅憑藉外國人的身份已經很難獲得高薪,而高薪的預期難以實現,可能會讓不少想來中國發展的外國人駐足觀望。

  生活環境較差也讓外國人不願意來中國

  2012年,一位長期居住在中國、娶了中國太太,有兩個孩子,並在中國有自己成功生意的英國人馬克·基托在英文媒體《展望》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為什麼我要離開我熱愛的中國?》的文章,並在網路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他的理由主要在於難以「融入中國」,這一結論同樣也存在於對中國吸引力持樂觀態度的滙豐集團的報告中。這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和西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和制度差異。

  除此之外,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會削減中國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以霧霾為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的媒體報道中,因為霧霾決意離開中國的外國人並不鮮見。在中國有工作的外國人都要離開,還沒來中國的人自然更會三思而行。2014年,時任諾基亞手機研發高級副總裁德克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因為霧霾嚴重,他決定任期結束后離開北京。而他在招聘高級研發專家時,17個應聘者全部拒絕來北京,15人的理由是空氣污染。

  

  霧霾天氣下,外國人開始離開中國

  相比吸引外國人,減少本國人才流失可能更為重要

  2013年,中國留學回國人數達到35.35萬人,是同期出國留學人數的85.41%,這似乎可以證明,我國人才流失的情況有所好轉。但實際上,近年來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依然居世界首位,如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而這些人才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來說非常重要。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認為,人才流失反映出中國科研硬體和軟體的不足。在硬體上,一方面是科研基礎設施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一方面是設備運行低效。例如,在國外,即使在研究生階段,中國留學生也可以使用價格高昂的先進儀器做實驗,而回國之後,他們卻發現好儀器都在少數人手中,一年也用不了幾次。這是很多理工科留學人員不願意回國的重要原因。

  在軟體方面,我國科研管理體制方面依舊不健全,很多科研人員都把精力放在拿課題上,而不重視課題最後的結果,產生許多無用的、應付的科研成果,導致大量科研經費的浪費,學術腐敗事件還時有發生。

  王輝耀還認為,許多留學人員回國后都存在於體制外,不僅缺乏參政議政的渠道,無法發表自己的意見,由於沒有職稱,在申請科研項目上也會遇到阻礙,造成人才社會地位和待遇的差異,也是不少留學生不願歸國的原因。

  一個連本國留學生都吸引不了的科研環境,自然也無法吸引國外的研究者。2012年12月,《自然- 生物技術》雜誌曾發表過一份涉及生物學、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材料學四個領域,囊括16個國家1.7萬位研究者的遷移情況的調查報告,在調查中,面對 「你覺得2020年哪個國家會在你所在的研究領域領導世界」這個問題,生物學與物理學的受訪者超過60%將中國列為選項之一。不過,僅有8%的人表示他們打算移居中國——他們更願意去美國、歐洲、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4: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