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概述
有國人說,沒讀過《紅樓夢》就稱不上是真正的中國人;有基督徒說,不讀《聖經》是枉為人世。這些說法顯然都言過其實,不過也反映了這兩本書分別在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之深廣。可能還有不少國人未曾讀過《聖經》,卻很少有人沒聽說過一兩個《聖經》故事。美國《時代》雜誌駐北京特派員大衛•艾克曼(David Aikman)在2003年出版的《耶穌在北京》一書中預測:「30年之內,將有20%到30%的中國人成為基督徒。」1而目前地球上,每三人中已有一人是基督徒,每年發行的各種版本的《聖經》總數超過5000萬冊。
毫無疑問,《聖經》是部偉大著作,它凝聚了古猶太人和其他古代文明的卓越智慧,蘊藏著豐富的文學、歷史及神學資源。閱讀《聖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主要由古猶太民族的神話、歷史傳說、律法、先知預言及箴言等書卷組成,新約則由早期基督教教會收集和編輯的福音書及使徒們的書信組成。可是,基督教各宗派所使用的《聖經》卻並非一套完全統一的書卷,各宗派對《聖經》的認識和態度也大相徑庭。
第一大宗派天主教認為,《聖經》和聖傳(神聖的教會傳統)一樣重要,都是啟示的源頭和信仰的準則。由於《聖經》的正典是由教會確定的,因此天主教認為《聖經》的解釋權應當屬於教會。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天主教也在與時俱進,對《聖經》中的許多重要內容都重新進行解釋,比如他們如今已不再堅持六天創世及全球大洪水等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而認為它們只是一些啟示性的象徵描述。歷史上,天主教教會也經常修改《聖經》的內容,如從《七十士譯本》到《武加大》譯本,再到現代的《新美國聖經》等,其內容都有重大變動。為此,其他宗派都批評天主教損害了《聖經》的神聖性。另外傳統上,天主教並不鼓勵信徒們讀《聖經》,而主要讓他們學習問答式教義手冊。
第二大宗派新教是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成立的。當時,為了推翻腐敗的教會和教皇的權威,改革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提出了「惟經」原則,即把《聖經》作為啟示的唯一來源及信仰的唯一準則。由於歷史的原因,大多數華人基督徒信奉的是新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又是屬於新教的基本教義派,或稱基要派。基要派認為,《聖經》是神的默示,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其內容完美無缺,字字珠璣,句句經典,任何人都不能增減或更改其中的一字一句。有其他宗派的學者批評他們對《聖經》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對耶穌的崇拜。當然,新教中也有自由開明派,他們雖然也認為《聖經》是神的默示,但同時又認為它是開放的——人們可以不斷地從中接受新的光,對其內容的詮釋在不同時期也可有所不同。由於很多人已習慣把新教就稱為基督教,因此有不少新教教徒不知道自己信的是新教,並認為天主教等其他各派都不是基督教。
第三大宗派東正教認為,聖靈是啟示的唯一源泉,基督是信仰的唯一準則,傳統上也不鼓勵信徒讀《聖經》。他們同時也反對天主教教會及教皇的權威,反對他們隨意製造所謂新的「聖傳」。
那麼《聖經》到底是不是神默示的金科玉律呢?這是一個在基督教的開明派與保守派之間長期爭論的問題,也是本書要討論的主要議題之一。
一、《聖經》正典的形成和確立
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06年左右侵佔迦南地之前,主要以游牧為生,或在異國他鄉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的傳統文化,主要通過民歌、民謠及宗教儀式等來世代相傳。以色列文明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們的語言及許多神話傳說,都來源於美索布達米亞文明及尼羅河文明。雖然一些最早的舊約書卷可能創作於公元前11世紀,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在所羅門時代(即公元前950年左右),以色列人才開始有系統地寫作和編輯舊約書卷。起初,他們主要是為所羅門的父王大衛歌功頌德,並記述所羅門怎樣繼承和光大父業,後來又增加了一些關於以色列列祖列宗的記載。之後,以色列列國的國王們又不斷添加關於自己的新內容或修正對先朝各代的記載。就這樣,舊約的寫作和編輯過程一直延續到基督教的誕生。它記述了從創世,到出埃及,到以色列的統一及分裂,再到被擄巴比倫,最後到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的整個過程。
(一)舊約最前五書卷
以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們都以為,舊約最前面的五本書卷是先知摩西根據耶和華在西乃山上親授的口諭寫成的,故通稱<摩西五書>。猶太人又稱<摩西五書>為律法書,並認為它是整箇舊約的基石,從古至今都對它格外重視,據說很多猶太兒童在7歲之前就能完整地背誦它。
雖然摩西在<摩西五書>中佔據著獨一無二的顯著位置,但他不可能像傳說的那樣是<摩西五書>的唯一作者,其理由是:第一,五書中有關於摩西死的記載(申34:5-9);第二,五書中還有關於摩西死後很久的列國傳承的內容(創36);第三,五書的作者到過巴勒斯坦(創50:10;民35:14),但摩西時代的猶太人還不曾進入該地區;第四,後面我們即將看到,在創世造人及創世大洪水等故事中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記述,顯然不是由同一人寫成的。
美國天主教主教團在《新美國聖經》的前言中介紹<摩西五書>時指出,它的作者由以下四組人組成:耶和華派、神派、祭司派及申命派。耶和華派稱神為耶和華或主,喜歡用生動的故事來描述耶和華與人的關係;神派則用猶太人對神的通稱Elohim來稱神,他們的風格比較嚴肅,愛說教;祭司派更重視宗譜及神學;申命派則喜歡進行道德勸說,主要寫了<申命記>2。其實,另外還有一組人,暫且稱他們為編輯派,他們主要是在各獨立的書卷之間加入聯接,使它們形成完整的一體。
(二)舊約最早的譯本
公元前333年左右,隨著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西討,半個世界都不同程度地希臘化了,猶太人的生活和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公元前250年左右,生活在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約100萬猶太人已經非常希臘化了,必須把希伯來文書卷譯成希臘文方能讀懂。於是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Ptolemy Ⅱ)便委託猶太大祭司,從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讓他們先翻譯了<摩西五書>,後來又逐漸翻譯了其餘舊約書卷。後人統稱這批希臘文舊約譯本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
(三)猶太教正典的確立
公元前63年,猶太人又淪落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神廟,大量焚燒猶太人的經書,但這反而導致猶太人更加重視和依賴經書。早期的基督徒屬於猶太教中的改革派,他們吸收希臘羅馬文明中的新思想,並用希臘文來編寫關於耶穌的新啟示(新約)。保守的猶太教教徒則極力抵制外來文明,主張神的啟示早在以斯拉年代(約公元前400年)就已終結。為了阻止更多的猶太人被基督徒「誤導」,儘快確立正典就顯得格外緊迫。一般認為,猶太拉比們(猶太教的權威學者)是在公元90年召開的吉母尼亞(Jamnia)猶太教高層會議上,將<創世紀>等39本舊約書卷確立為正典的,而其實,在此後的幾個世紀里,在猶太拉比間對是否把<箴言>等書卷列入正典都一直存有爭議。《七十士譯本》中的<多比傳>等7本書卷,以及當時流傳的所有新約書卷,都被猶太教排除在正典之外。猶太教確立的正典都是希伯來文書卷,其中的一些書卷與《七十士譯本》中的同名書卷在內容上很不一致,例如其中的<耶利米書>就比《七十士譯本》中的<耶利米書>要長許多3。
(四)基督教正典的確立
早期的基督教各派當然不會認同猶太教吉母尼亞會議所確立的正典,否則的話,它們就會喪失存在的主要依據——新約。當時基督教各派所使用的新舊約書卷都不盡相同,有的教派或個人甚至還在繼續編寫自己的新約書卷。
最早促使正統基督教教會確立正典的,是公元2世紀的羅馬人馬吉安(Marcion)。馬吉安是一個主教的兒子,從小就接觸基督教。他對猶太教及物質世界極為反感,其觀點與當時的諾斯替派(Gnostics)的教義很接近。諾斯替派的二元論認為,物質世界是惡的和有缺陷的,而精神世界才是善的和完美的;馬吉安則宣傳,舊約中創造物質世界的神是劣等的惡神,而新約中的神才是至上的仁愛之神4。在公元140年左右,馬吉安編輯了一套自己的新約正典,其中只包括了使徒保羅的10本書信以及一本刪改過的<路加福音>(他刪除了<路加福音>中所有記述耶穌與猶太人及舊約有關的內容)。公元144年,羅馬教會指責馬吉安散布異端並把他開除。馬吉安於是成立了自已的教派,這個教派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迅速發展壯大,曾對正統教會構成極大的威脅。
一般認為,到公元200年左右,《七十士譯本》、保羅的10本書信及目前人們使用的4本福音書在正統教會中已獲得了相當的認同。
公元30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迫害基督徒並摧毀他們的經書,然而,他非旦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強了基督教各教派之間的聯繫與團結。接著繼位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對《聖經》正典的確立乃至基督教後來的興盛都起了關鍵作用。公元312年,為了爭奪羅馬帝國的統治權,君士坦丁率領的軍隊(其中有不少基督徒),在羅馬郊外的米爾維安(Milvian)橋徹底擊敗了數倍於自己的馬克森提(Maxentius)軍團。君士坦丁認為這是基督教的神幫助的結果,為了感恩,他於公元313年頒布了《米蘭敕令》,使基督教成為合法的、自由的宗教。雖然他到臨死時才受洗,但沒有人懷疑他的基督徒傾向。君士坦丁於公元325年召集所有的主教參加尼西亞(Nicene)大會——第一次大公會議。會議通過了《尼西亞信經》,確立了「三位一體」教義,並為教會今後審議新的教義及確立正典制定了指導原則。不過在此之後,教會對是否把<啟示錄>等書卷列入新約正典仍然發生了許多爭執。
關於基督教正典最初是如何確立的,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一種較流行的看法是:公元367年,一生充滿坎坷和爭執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神父在其復活節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推舉了46本舊約書卷(與《七十士譯本》中的書卷基本一致)以及27本新約書卷(與目前新約書卷的數量和編排順序基本一致)作為正典。這些書卷又分別在公元382年的羅馬會議、公元393年的希普(Hippo)會議以及公元397年的迦太基(Carthage)會議上獲得確認。不過,其中許多書卷都是經過了激烈的爭辯,最終在聖傑羅姆(Jerome)及聖奧古斯丁(Augustine)等權威人士的影響下才被接受的。
聖傑羅姆奉教皇之命,在公元380年至公元400年期間將新舊約翻譯成了拉丁文,世稱《武加大》(Vulgate)。其中的舊約書卷,聖傑羅姆是在猶太拉比們的幫助下,主要參照希伯來文書卷進行翻譯的。他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許多與希伯來文書卷嚴重不符的地方修正過來,並把被猶太教排斥在正典之外的那7本書卷稱為「次經」。為此,他的譯本在最初曾受到很多基督徒的敵視5。在聖傑羅姆的《武加大》譯本問世之前,嚴重「失真」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已被外邦猶太人及早期基督徒廣泛使用長達600多年!事實上,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者後來又發現《武加大》中同樣存在許多翻譯錯誤,而且教會的許多說教和做法都是建立在這些錯誤之上6。因此,有人聲稱《聖經》從不改版或隻字不改,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兩部分,基督教也隨之劃分為以講希臘語為主的東方教區和以講拉丁語為主的西方教區。公元1054年,基督教的東西兩教區正式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與天主教使用一樣的新約正典(只不過前者用的是希臘文本,而後者用的是拉丁文本),但東正教重新採用《七十士譯本》作為舊約正典。
公元1517年,在德國興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並從天主教中分離出新教。新教延用天主教的新約正典,但改用猶太教確立的39本書卷作為舊約正典,再次把7本「次經」從舊約正典中排除,並且把被天主教稱為「續經」的一些舊約書卷稱為「偽經」。新教認為「次經」和「偽經」有許多明顯的錯誤,如怪誕離奇、准許自殺及為死人祈禱,等等。對此,有不少基督徒甚感困惑:既然這些「次經」和「偽經」有如此明顯的謬誤,怎麼可能誤導基督徒長達一千幾百年之久呢?按理耶穌應該是確立舊約正典最具權威的歷史人物,為什麼他也不給以糾正呢?
因此,基督教三大宗派最終所採納的舊約正典書卷,在數量及內容方面都不盡相同。天主教認為東正教和新教是為了爭正統而開歷史倒車--抬出古典來對抗教會及教皇的權威。其實,在所謂的正典與非正典之間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區分,有許多書卷完全是被人為地排斥在正典之外。這就是為什麼在新約中有很多內容聲稱是為了應驗「經」上所說,但在各教派的舊約正典中卻都找不到這些經文(後面我們將舉例說明)。
(五)人為的沉默期
有新教傳教士至今認為,猶太拉比們是在神靈的啟示下將那39本舊約書卷確立為正典的。問題是,同樣是這些猶太拉比同時又否定了所有的新約書卷。
由於新教採納猶太教正典為舊約正典,於是在新舊約之間出現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間隔期,新教將其稱為神的「沉默期」。天主教和東正教當然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在他們的正典書卷中,有很多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實際上,猶太人在此時期正承受著希臘文明的巨大衝擊,他們的傳統道德觀念及對神的看法正經歷著歷史性的變革,一個以希臘文明武裝起來的嶄新宗教——基督教正在猶太人中醞釀誕生。比如,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就生活在這一時期,他們的思想對基督教的形成及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都發揮過重大影響。
猶太教認為,神在以斯帖年代啟示完舊約之後就永久沉默了;基督教則認為,神是在啟示完新約之後才永久沉默的;而伊斯蘭教又認為,真主是在向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啟示了《古蘭經》之後才永久沉默的。這些不同的說法,會不會是這些宗教為了確立正典而作出的各種人為解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