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紅軍將領龔楚評毛澤東:工於心計 獨裁作風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3-11-17 1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後,說一說龔楚的回憶錄(即在《我與紅軍》基礎上擴寫的《龔楚將軍回憶錄》)。

  此書關於紅軍和根據地的歷史,揭載頗詳,涉及的領導人頗多,可作為紅軍和蘇區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至於其可信度,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出版的《黨史通訊》(1984年第 11期),楊尚昆曾在一次談話中說:「有一個叫龔楚的,在井岡山時期就跟毛主席在一起,在中央蘇區時是作戰處長。此人在三年游擊戰爭中被捕叛變,還帶敵人去抓陳毅。後來,龔楚寫了《我與紅軍》一書,在台灣、香港廣為流傳,書中寫了他是怎樣參加紅軍和在紅軍中做了些什麼工作。建國后我看了這本書,曾問過陳老總,他說龔楚的歷史就是那個樣子,叛變前的那一段歷史基本上是確實的。」當然,書中自我辯護的方面,讀者是能自行分析的。

  這本回憶錄,還有一個「破記錄」的地方——它是由兩個叛徒寫序的:張國燾的序和龔楚的自序。

  張國燾在序言中稱:包括他和龔楚在內的當年 「參加中共的青年,實質上並非真正的共產主義者;他們對於馬克思列寧的學說既無研究,更無所謂信仰:他們對於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理論和實際,也是一知半解,那批青年幾乎都是對於中國的積弱和腐敗,懷抱著痛心疾首的心情,他們心目中所憧憬的,是一個獨立自由和富強之中國。中國一直被專制政權統治著,政治腐敗極了,古老的文化又是脆弱的和空虛的,外侮紛至,國亡無日。民國以後,此種情況,並未改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動,無論在理論上行動上,已??具有急進的特色,然而孫中山先生窮畢生之力,仍未能撼動專制統治的根本;這就使中國那一代的青年更加偏激了」。於是,張國燾感慨道:「我們讀了龔楚先生這本書,就可以了解和同情當時青年這一不平凡的經歷。面對中國半世紀來的這許多演變,也將發生無限的感慨。」這真是惺惺相惜了。

  龔楚在自序中稱:「在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五年的國內戰爭中,我是紅軍中一個流汗流血備嘗艱苦的高級指揮員。我早年參加中共革命的目的是:改造不平等的、妨礙人類生存進步的舊社會,建立平等自由、人類和平共存的新社會。」顯然,這是為他後來的叛變預設理由,即:革命本身發生了逆轉,烏托邦走上了不歸路,革命者又該怎麼辦?真乃:叫一聲「革命」太沉重!

  龔楚在回憶錄里談及朱德、陳毅,他說:「那時我們忙得要命,因為軍中能作政治工作的只有朱德、陳毅和我三人,政治工作幹部又十分缺乏,朱德雖很喜歡接近工農群眾,而且是一個措詞通俗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家,他每與群眾談話,首先必問人家的家庭狀況,人口及生活情形等等,接著就講共產主義的理論,和一個工人或農民常談一兩個鐘頭而不倦。他身負軍事重任,對於地方群眾工作,確是無暇兼顧。至於陳毅,他是法國留學生,返國后即任江西永豐縣長,缺乏群眾工作??驗,指導群眾工作,僅說些原則性的問題,既不夠深入,也不詳盡。因此,一切群眾運動的計劃和指導,多由我負責。」

  龔楚在香港寫回憶錄,橫跨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其間對毛澤東的評價也呈多元。龔楚現身說法,似乎更增添了「過來人」的「三親」(親歷、親見、親聞)分量。彼時,在井岡山會師,龔楚初見毛澤東,「他的誠懇的談吐,親熱的態度,深深地使我感動,因他是黨的中央委員,有長遠的鬥爭歷史,經驗豐富,我很激動地對他說:『我們今後能夠和毛同志在一起,有毛同志來領導,我們的責任就輕了。毛同志有豐富的鬥爭經驗,今後的革命前途更有希望了。』喜悅洋溢在他的眉梢,含笑地對我說:『好的,我們大家努力創造一個新局面!』」而不久之後,龔楚對毛澤東就有了戒心,這似乎也不是他一人之見,因為在此前後當地軍政首領皆有此看法,如「接到陳毅的信,詳述何挺穎告訴他有關毛澤東的近況,並鄭重地說毛是工於心計的人,今後與他合作,要特別小心,切勿似對朱德那樣坦白」;後來 「杜修經對我說:紅軍前敵委員會的組織,中央擬以常務委員會集體領導,不設書記,目的是防止毛澤東操縱,現在又以毛澤東為書記,將來你們須要防止他操縱,否則的話,麻煩又多了」等。

  龔楚說:「中國紅軍前敵委員會,自五月下旬軍隊分散以後,就沒有開過會,一切決策均由毛澤東以紅四軍黨委會、邊區特委、地方縣黨委書記等聯席會議的名義處理一切問題,實際上他此時已集大權於一身了。遇有軍事問題,他只和朱德、陳毅談談,便由軍部發布命令,他的獨裁作風,從那時起已充分表露出來了。朱德在當時亦已看得很清楚,有一次軍隊轉移,我和他見面,他對我說:毛澤東同志對我們總有點隔膜,凡事都不事前商量,等到立即行動時才通知我,使我連研究和考慮的時間都沒有,現在各縣送來的情報都先送過他,真是有點麻煩;本來他個人要獨裁,我沒問題,事情總要有點時間準備才成。」

  彼時,毛澤東與其他領導人的關係已呈緊張態勢,龔楚認為「朱、毛」發生齟齬,原因在於:「(一)毛凡事都自行決定,而且非常固執,處處都想控制朱德為他守住井岡山,使朱德不滿。(二)(朱德)對毛澤東要以井岡山為中心,作波浪式的緩緩向外發展的計劃,不感興趣。(三)毛澤東常反對湖南省委及中央的指示,朱德不願跟著毛澤東作抗命行為。」但龔楚也認為毛「除了他缺點的一面外,他的聰明才智實非常人可及,是有許多地方使人佩服的,比如:(一)他不是軍人,但他提出紅軍作戰時的戰略戰術觀點是正確的(二)他有組織天才。」

  由於是「三親」史料,龔楚的上述回憶自然很有分量。毛澤東隨後又與退入蘇區的中共中央產生了很深的矛盾,據龔楚回憶,圍繞「長征初期的爭論」,「當時我覺得毛澤東的見解很對,屢欲起而發言,但想到我受過嚴重處分,恢復黨籍不久,也就不願參加這次辯論了」。

  但龔楚在回憶往事時,因其身份和資歷的特殊,難免自炫,看輕他人。他認為周恩來「以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及革命委員會參謀團主席的地位,把持決策,致貽誤戎機」。

  對於左傾路線和政策的反思,一向被認為是《龔楚將軍回憶錄》的最大看點。龔楚也以此暗示讀者,他之「告別革命」,並非沒有原因。

  十年內戰之初,龔楚說:「黨中央指示『要殺絕地主,燒毀其房屋,以赤色恐怖對付白色恐怖』。因我自離開廣東后,就沒有與黨的省級黨委聯繫,不知黨的政策轉變(當時黨中央還在執行瞿秋白的盲動主義路線)所以不便強加制止,眼見到這種違反人道的行為,我內心覺得很難過,並使我陷於極端苦悶之中。」何以「難過」和 「苦悶」?「在這幾年的鬥爭過程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土地革命時,農民向地主豪紳的激烈清算;和地主豪紳伺機向農民的殘酷報復,在環環不已的鬥爭中,既違背了人道主義的精神,也沒有增進社會人類的幸福,反而使生產萎縮,農村經濟破產,人民固有的生活方式破壞了,新的生活根本沒有建立起來,人與人之間彼此猜忌,彼此防範這樣的革命手段,難道是我所應追求的理想嗎?這些問題,使我感到無限的困惑和煩擾。同時,我更想到我們的紅軍,是共產革命的武裝,它的任務是要以戰爭來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以推翻舊的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但是在不斷的戰爭中,戰死沙場的,並不是高級統治者本身,而是破了產的工農貧苦大眾的士兵和中下級的軍官。戰爭的結果,還不是貧苦工農的自相殘殺嗎?誰無父母,誰無兄弟,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類?」

  不僅於此,對龔楚來說,似乎更多和更大的「難過」和「苦悶」是來自於「蘇式」的「肅反」。即「自1933年秋,中共實行消滅地主的農民政策后,農村階級鬥爭更趨嚴重,清算接連清算,殺了一批又一批,甚至殺到紅軍幹部的家屬」,最後又濫殺到了起義首領的身上,赫赫寧都起義(早在1931年底,「剿共」前線的國民黨26路軍長趙博生做工作,董振堂、季振同、黃宗岳等長官率1萬7千餘人之眾、攜兩萬多件武器起義,后編為紅一方面軍第5軍團,後來在這支部隊中,產生了31位人民解放軍的將軍),不料長征初期,起義首領季振同、黃宗岳被「錯殺」,龔楚驚出一身冷汗。他不無後怕地回憶:「在這種恐怖的氣氛籠罩下,怎能叫人生活下去呢?這時,我便暗萌去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