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是這樣讓緬甸窮人的人權高於緬甸的主權的(組圖)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陰陽師丶花 發表於 2013-11-17 1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初著軍裝,雖然是外國的,依舊豪情滿懷

  

  從當年這群熱血青年的眼神里,今天的人們能讀到些什麼?

  這組照片中穿著外國軍裝的年輕人,原來都是去邊疆插隊當農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昆明知識青年;那支外國軍隊,則是叫做「緬甸人民軍」、人們習慣稱為緬共人民軍的。幾十年過去,這些青年命運各異,而他們參加的那支軍隊,則已在二十多年前,和它所屬的政黨一起,從地球上徹底消失了。

  緬共成立於1939年,幾十年忽興忽褒,時起時伏,多次瀕臨滅亡又多次起死回生。讓它興旺發達的機會有兩次:第一次是1960年11月,緬共派代表參加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召開的莫斯科會議,緬共在國際共運論爭中堅決站在中共一邊,並明確「毛澤東思想是緬共的指導思想」,自此後,中共全面介入緬甸內戰,為其培養了大批軍事指揮員,建立人民軍的所有裝備及物資均由中共提供。極「左」思潮大泛濫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成了緬共大發展的第二次機會。1966年國慶,緬共主席德欽丹東作為毛澤東的親密友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正式揭開了中共公開支持緬共的帷幕。有老大哥鼎力支持,人民軍很快在中緬邊境一帶站穩腳跟並向緬甸腹地迅速推進。人民軍開始大量使用毛澤東語錄。他們的立功證書上莫名其妙地印著毛澤東頭像,證書的內容則為:「×××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在×次戰鬥中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榮立×等功。」

  雲南省知識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時間正好與緬共發展的后一次高潮重疊。昆明知青基本上都被安排到中緬邊境一線,即當時叫做保山專區的「外五縣一鎮」插隊。筆者當時正好供職於保山,但見一輛輛滿載昆明中學生的大卡車在崇山峻岭間呼嘯而過,卡車兩邊掛著激動人心的標語:「八二三戰士會革命,八二三戰士會種田。八二三」是「文革」中一派群眾組織的代號,他們被當局宣布為正確路線,頭腦正熱得很呢!眼見得山水相連的國境對面,代表世界革命的緬共軍隊如火如茶地發展,對比每天枯燥的農業勞動,他們焉能不動心?當然,還有一部分在雲南「文革」中路線「站錯」了的昆明青年,再加上一些家庭出身「不好」,在國內感覺沒有出路的,面對跨界便能到達的「世界革命」前線,他們幹嗎不去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正在迅速膨脹的緬共瞅準時機,在邊境一線大肆招兵買馬。於是,從1969年底至1970年,無數懷抱革命激情、或為了尋找出路的雲南「知青」毅然跨出國界,開始到異國他鄉履行「國際主義義務」。據一位曾進入緬共上層的知識青年李書明的回憶錄記載:從1969年到1970年間出境參加人民軍的知識青年,昆明計三千餘人,此外還有保山的、德宏的、北京的、上海的、四川的、重慶的……總數達萬人以上。「他們中,有乘車來的,有走路來的,更多則是成群結隊來的。那時,(邊疆地區)當地老百姓為知青準備的知青房,幾乎是十室九空。」從軍者多為卷上褲腳就出境,所以在緬共人民軍中普遍被戲稱為「褲腳兵」。

  這幾張照片,就是當時這些「褲腳兵」初到緬甸時的留影。在他們看來,有強大祖國做後盾,要他們去收拾收拾緬甸叢林里那些個政府「土丘八」,解放水深火熱中的階級兄弟,簡直就小菜一碟。從照片上看得出,這些中國青年一個個都非常自信。尤其那位騎馬挎槍的女知青,更是一身「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浪漫。

  

  這位女戰士的感覺,一定比「颯爽英姿五尺槍」還要威武

  可是,戰爭就是戰爭。在與緬政府軍真刀真槍的武裝衝突中,剛學會打槍的他們很快就嘗到了苦頭。1970年緬共集結全部兵力,展開打通南線的「臘戌之役」,鷹戰七晝夜,終因戰術失誤而告敗。此役死傷中國知青二百多人。打敗仗讓許多跑出去做「世界革命」指日成功之夢的知青,不得不又跑回國內繼續當農民,同時也成功阻止了更多繼續做夢知青的出境步伐。

  事實上,出境的知青們很快發現了,當地的緬甸人基本上就沒有所謂「革命」的要求。李書明的回憶錄里這樣寫道:這裡的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的教義便是倡導人行善不殺生,如此,當兵的人自然就很少……一是當地老百姓生活十分富裕,其心態極易安撫滿足;二是從40年代起這些地方連遭戰火荼毒,老百姓不希望再有戰爭……

  軍事裝備、生活物資,甚至兵員都完全依賴別人支持和保障的所謂「革命」,註定是不可能持久的。折騰多年,最後給緬共造成毀滅性打擊的,不是緬甸政府軍,恰恰是中國「文革」的破產和國內政局的變化。「改革開放」、「和平發展」成了社會生活的主旋律。「國家利益至上」代替了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莊嚴承諾。1978年以後,中國終於對那個信仰「共產主義」的「扶不起的阿斗」,停止了一切援助。

  

  入緬知青在參戰前接受短暫而速成的軍訓

  為了生存,緬共開始不擇手段地湊集軍餉,最終竟墮落成了一個打著「共產主義」幌子的武裝販毒集團。既然同時掌握著政治權力、武裝軍人和經濟利益,由此帶來的後果不言而喻。這個曾經的革命政黨士氣低落、人心渙散、紀律鬆弛、爾虞我詐、走私販毒,無所不作。它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民軍「四大金剛」之一、東北軍區原副司令、撣邦大佬彭家聲忍無可忍,終於在1989年3月11日發動起義,宣布脫離緬共。多米諾骨牌倒下了。一個月後,緬共候補中委趙尼來和中部分局副司令、瓦邦大佬鮑有祥跟著宣布起義,扣押了緬共中央全部領導人並驅逐之,再八天,「815軍區」司令、彭家聲的女婿林明賢也率部脫離緬共,孤家寡人的緬共中央政治局十幾個大員在中國騰衝境外的「101軍區」寄人籬下地苦度數月,最後被該軍區司令、克欽邦大佬「丁英同志」趕走。 9月,熱鬧一時、曾吸引過許多中國知青的緬甸共產革命終於徹底落下了帷幕。

  據有關資料和知情人介紹,出境參加緬共的三千多昆明知青中,戰死疆場、暴屍異國的約一半;餘下的大多回國了,沒有回國的,或做了俘虜,或亡命山林,均不知所終。當然,還有極少數熬過了戰爭關,走上了緬共的「領導崗位」。昆明十八中羅常保,升任了中央警衛旅政委,后在被緬甸政府招安的「撣邦東部第四特區」任軍隊司令;李自如(不知哪個中學)升任中部軍區司令員,下落不明;車炬(原昆明五中學生,下鄉前名喚向庭發)升任了中部軍區旅長,曾為緬共高層的神秘人物,后在毒品販賣的內部傾軋中被處決。

  上世紀90年代,筆者曾在「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即原緬共「815軍區」轄區)」政法部長謝斌的官邸小住半月。緬旬在全國實行「民族和解」,緬共已不復存在。原815軍區幹部一個個論功行賞,封侯拜相。原昆明八中學生謝斌就成了兼當地「公、檢、法」權力於一身的最高長官。他的官邸位於小鎮路邊,一幢寬敞精緻的小洋樓,有四個衛兵為他護駕。每天吃飯時間,他的飯廳總是人聲鼎沸,喝七吆八,而且每頓飯我看見的全是陌生面孔:都是當年和他一起鬧革命的弟兄,閑來無事,喜歡來做了官兒的哥們府上「打秋風」。那一刻,我莫名其妙地會想起喜歡到李白成帥府來胡鬧的「老八隊」。

  我請知情人對這組照片進行指認,他們說:前面提到的風雲人物,一個都不在照片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