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382) 史學奇才毛澤東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1-6 08: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382): 毛主席教導我們堯舜禹禪讓血腥真相

堯舜禹禪讓歷來被儒教仁義所稱頌,可是那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儒教騙人的。

毛澤東晚年批註二十四史時,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條中寫下了六個字:堯幽囚,舜野死。毛主席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歷史學家。

從黃帝開始,權力都是父子世襲,但是到了堯、舜、禹三代君王的時候,突然出現了禪讓的神話,這是一個在文明社會都難以做到的大公無私的壯舉,卻在集權時代發生,你信么?我反正不信。毛主席思想的閃光點在於,他不相信中國歷史上那些被儒教稱頌的聖人不是婊子,毛主席不把任何人當聖人,敢於懷疑一切,而且,還能提出鐵的證據!

(一)
經過秦漢大焚書,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上古歷史的真相是什麼。但是,並非沒有線索可查。《山海經》和《竹書紀年》是逃過秦始皇焚書的兩部上古著作。記載了下面的事情:

丹朱是堯的兒子,堯把帝位傳給丹朱,但是舜篡權奪位,殺死了丹朱!

《山海經 海內西經》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對丹朱的稱呼是「帝」。後世史學研究者據此考證舜的帝位並非從禪讓得來。丹朱曾經稱帝,而舜則是從他手中奪取了政權。晉代郭璞對本段註解道:「《竹書》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這是竹書和山海經相互印證的一個實例。

(二)
李白也記述了「堯幽囚、舜野死」

李白的《遠別離》詩: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雲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言堯幽囚,舜野死,九嶷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詩歌本身跌宕起伏,一詠三嘆,然而卻有一個疑案:「或言堯幽囚、舜野死」。「或」為誰?數千年前那兩位傳說中的「英明」帝王,他們的結局到底怎樣?是壽終正寢,還是死於繼任者的謀殺?

(三)
唐朝史學家司馬貞《史記正義》,《括地誌》里有這樣一段話:「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舜囚禁堯,偃塞丹朱,使堯和他的兒子丹朱不能相見。

這就是儒教宣揚的聖人舜乾的事情。

(四)
清人王琦在替太白詩作注的時候補充了另一條資料:「《廣弘明集》曾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說明到了清代,還有囚堯城這個地名。史記的說法參照尚書,是經過儒教孔丘這個老毒物修訂的國史。

(五)
東周法家的韓非子在《說難》里,更是毫不客氣地說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一傢伙剝了禪讓制的皮。明白地說,禪讓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最大謊言。

(六)下面要拿出最有力的證據《竹書紀年》

有必要補敘一下《竹書》的來源,它其實並非一本書,而是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在汲郡出土的魏國古墓中一批寫在竹簡上的古書,約十幾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戰國魏襄王20年(前299)之間的歷史,是古代唯一一部未遭秦火和儒家篡改的編年體通史,其記載能與甲骨文、金文、《史記》、《春秋》等多方面的資料相印證。更重要的,它顛覆了很多傳統儒家學說奉為圭臬的記載,其中就包括禪讓說,也因此遭到後世儒家的極力禁毀。對堯舜禪讓的這段歷史,《竹書》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儒教對《竹書紀年》是持續兩千年的追殺焚毀,然而屢禁屢出,我很懷疑,秦始皇焚上古書,儒教怎麼也持續追殺上古書?他們怎麼配合的這麼好?顯然是一個高度有組織有預謀的活動。

秦始皇和儒教為什麼都要騙我們?為什麼要向我們掩藏歷史真相?為什麼要讓我們仁義,它們自己卻惡事做盡!

儒教非得欺騙我們上古仁義禪讓的用意究竟是什麼?兩千年如一日的欺騙我們啊!

各位兄弟姐妹們,儒教到底是想幹嘛?

把羊放在狼群里,然後告訴羊,周邊都是仁義禪讓好人,後果可想而知了。儒教掩藏真相,是要徹底摧毀我們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啊!

(七)史記再證!

史記關於舜禪禹的記載,儘管經過修纂,正史仍然透露出些許蛛絲馬跡。
據《史記 夏本紀》載:「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居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

禹將舜的兒子商均軟禁在陽城,而天下諸侯全都聽從禹,不去朝覲商均。這一段描寫與上文舜對丹朱的做法何其相似!舜將堯幽囚堯城,自己後來也被禹奪取帝位,流放蒼梧,這是正史禪讓的真相啊。

現在的舜帝陵廟在山西運城市區北10公里處的鳴條崗,據考證,這裡只是舜之祀廟,並非真實下葬之處。這一點在史記里已有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因此李白說道「九嶷連綿皆相似」,然而既為帝王身,何至於「孤墳竟何是」?身後凄涼如此。

關於這點,疑問比堯更加彰顯。九嶷山區位於湖南境內,湘江瀟水之間,距現今主流學派公認的虞舜都城蒲坂(山西永濟蒲州鎮)相隔甚遠。柏楊就曾提出,舜死之際已是百歲高齡,體力所限,不可能再巡狩南方(按《史記》: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則當時應是整整一百歲)。且當時南方為蠻荒之地,蟲蛇瘴癘,條件極之艱苦,全沒有煬帝、乾隆下江南那般的風光美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迫使一個百歲老人背井離鄉,孤獨地死在連綿的九嶷山中呢?柏楊給出的答案便是:流放。只有流放,才能對這一反常的現象做出解釋。

我都奇怪,面對史記這樣的記載,儒教這個大魔鬼是怎麼給華夏兒女洗腦讓他們都相信堯舜禹禪讓的。《史記》中都明確否認了啊!

(八)毛主席再次進行官方定論

舜死之際,娥皇、女英二妃並不在身邊。後世傳說兩人入山尋舜之墳未果,淚灑斑竹,自盡於瀟湘,化為水神。這便是李白《遠別離》標題的由來。

毛澤東有一首詩寫道:「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用了這個典故悼念楊開慧。晚年他批註二十四史,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條下寫了六個字,正是「堯幽囚,舜野死」。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禪讓背後的故事,他是相當明白的。

儒教精心編造堯舜禹禪讓仁義的目的是什麼?這種謊言下,誰是最大受益者?弱化漢族抵禦力,對誰有利?

毛主席非常清楚!

(九)《呂氏春秋》再定論

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
--------《呂氏春秋》

關於堯帝禪讓的說法大多出自《尚書 堯典》,這一記載被《史記 五帝紀》幾乎原封不動地搬了過去,從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信史」。有趣的是,史記還參照了《孟子》,描繪了堯帝禪讓時的心理狀態:

「堯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丹朱是堯之子,才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因此堯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說,與其讓天下人受苦,不如讓我的兒子一個人受苦,將帝位傳給了舜,而不是丹朱。

好高尚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們華夏兒女很早就指出來:堯這樣做就不是慈父啊!「堯有不慈之名」。

後世禪讓說便源於此,然而跟著還有一段記錄: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

意思是說,舜感覺他應該當皇帝,而且是「天也」。
顯然,「禪讓」之後,事實上存在兩個首腦。一是舜,二是分封在南河之南的丹朱。然而堯死後,丹朱便失勢。

(十)堯是怎麼死的?史記對於堯的結局,只有短短兩個字:「堯崩。」如何崩?沒下文了,不告訴你。

在他禪讓之後到死去之前的一段歲月,他又是怎樣度過的?對於一個政治人物而言,其政治生命的意義往往比生理生命更加重要。禪讓是堯的政治生命在歷史上最後一次閃現,也是最輝煌的一次。從此之後,這個人的下落便滑入茫茫不可知的時間深淵裡。

到底去哪了呢?

司馬貞《史記正義》,《括地誌》里有這樣一段話:「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話解釋了史記中的兩個疑問:一、堯的結局,是「德衰,為舜所囚」;二、「辟丹朱於南河之南」的目的是「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一位歷史上公認的聖賢君王何以「德衰」,竟至於非囚之不可,史書沒有給出答案。至今河南濮州還有偃朱城,那便是「偃塞丹朱」的處所。實際上這個偃塞就是囚禁。

(十一)「禪代之事,不由己出」
順便錄一則小故事,出自《梁書沈約傳》。某次,梁武帝蕭衍因事責怪沈約,大怒曰:「卿言如此,是忠臣邪?」說罷,乃輦歸內殿。沈約很害怕,回去做夢夢見了先前的老主子齊和帝,怪罪沈約多嘴多舌,抽出寶劍,割斷了沈約的舌頭。夢醒后,沈約請來道士,給玉帝寫奏章。奏章里說,冤有頭,債有主,「禪代之事,不由己出」。后竟因此被責而卒。故事其實和禪讓無關,但「不由己出」這四個字著實有趣。倘堯舜在世,被問及禪讓,大約也要脫口道:不由我出——我可沒想要這樣啊。

(十二)《竹書紀年》高度的史料價值

《竹書紀年》是唯一一部我們能看到的記述先秦歷史真相的書。

儒教根本沒有記載真實歷史的想法,在孔丘儒教徒看來,史官是要為尊者諱,為聖者隱,隱諱去他們乾的壞事,公然的篡改歷史,還起了個名字叫「春秋筆法」,這也造成中國這兩千年來幾乎沒有一部信史,篡改歷史是中國人的習慣,而且還振振有詞很有理由,「為尊者諱,為聖者隱」,儒教儒生們絲毫不覺得篡改歷史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沒良心!

而《竹書紀年》乃先秦非儒教徒所作,秉承華夏上古信史體系,史官最基本的良心,記載了真實的歷史。

《竹書紀年》與儒教編造的歷史頗多違逆,因此持續兩千年遭到禁毀。但是很多記載卻與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相符合!

1.如《尚書•無逸》中提到商朝的「中宗」,《史記•殷本紀》等典籍都認為中宗是商王太戊,但《竹書紀年》卻以為中宗是祖乙,后在清朝末年發現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宗祖乙」的稱謂,證明《竹書紀年》是正確的。

2.郭沫若同志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和甲骨文、金文的時候,就對《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有較高的評價。
如齊桓公午在位的年數,《史記》中的《田敬仲完世家》和《六國年表》作六年,《竹書紀年》作十八年,青銅器《陳侯午敦》的銘文記載有齊桓公午十四年的事,郭沫若同志因此斷言:「有本銘之『十有四年』,足證《紀年》為是,而《史記》實非。」(《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

3.又如西周厲王以後出現的所謂「共和」,《史記•周本紀》以為是周公、召公兩人共同執政,《竹書紀年》的記載卻是「共伯和干王位」,說是共伯名和的諸侯代替周厲王,建立了一個新政權。
郭沫若同志十分重視《竹書紀年》所記載的這段史實,他說:「共和是共伯名和;這由古本《竹書紀年》、《莊子》、《呂氏春秋》等書表示得很明白,但被《史記》誤認為周、召二公共和而治。近時的新史學家也還有根據《史記》為說的,我要請這樣的朋友讀讀朱右曾、王國維的關於《竹書紀年》的研究。」(《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4.此外,由於《史記•六國年表》本身的混亂矛盾,並與其他文獻所記不合,戰國年代的重建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清代和近代學者在試圖排比一個比較正確的戰國年表時,主要的根據也是《竹書紀年》。

在儒教蜥蜴人的持續兩千年的陰謀禁毀下,《竹書紀年》的原簡早已散佚,晉代學者荀勖、和嶠、束晳等人所作的釋文,也逐漸失傳。現存的《竹書紀年》是後人重編的,不是已失傳的《竹書紀年》的本來面目。但在南北朝至北宋的一些古書的註釋,以及某些類書中,還引用了較多的原本《竹書紀年》的佚文。清代學者朱右曾曾將部分佚文彙輯起來,編為《汲冢紀年存真》。近代學者王國維又在《存真》的基礎上重輯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存真》和《輯校》兩書,就是郭沫若同志所說的朱右曾、王國維關於《竹書紀年》的研究。解放后,范祥雍先生又對《輯校》加以校訂增補,編為《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這種從古代典籍中彙輯《竹書紀年》原本佚文編校而成的本子,如《存真》、《輯校》,都稱為「古本」。本書也是如此。現存的《竹書紀年》,則被稱為「今本」。 現在所能看到的今本《竹書紀年》,較早的有明代天一閣刻本。因此,有人認為「今本」可能就是天一閣主人范欽重編的。但清代雷學淇在《考訂竹書紀年》中說,他曾經見過一部元末明初的刻本,可見「今本」不是出於明代中葉的范欽所重編。南宋人羅泌《路史》所引《紀年》中,有一條與「今本「全同,清代洪頤煊《校正竹書紀年》因此認為「羅泌已見『今本』」。如果此說可信,則「今本」的出現最遲當在南宋時期。今本《竹書紀年》中很多條也是從古注、類書中所引「古本」輯錄出來的,但是輯錄得很不忠實,並增加了一些顯然不是「古本」的佚文,又鈔錄梁沈約的《宋書•符瑞志》,改頭換面,作為沈約的注。經過重編,今本《竹書紀年》中的春秋、戰國部分全部用東周紀年,與「古本」用晉國和魏國紀年完全不同。由於「今本」出現的時代較早,所看到的「古本」佚文可能比我們看到的為多,如商紀大戊一代的原注說「《竹書》作太宗」,所據就可能是現在所未能看到的「古本」佚文。因此,「今本」儘管是重編的,仍有其一定的史料價值。

歷史的真相能保存至今,是何等的艱難啊!

下回還要告訴你,毛主席還考證出了商紂王是一個仁慈的帝王,所以被殺了,又是鐵證!無可推翻!毛主席是一個史學奇才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6: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