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文推薦:如何改變「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

[複製鏈接]

3409

主題

3943

帖子

70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versace 發表於 2014-1-22 06: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毒舌來啦

美國副教授現身說法:

看到「只收藏,不閱讀」的討論,恍如回到7年前在台大備考托福時,天天上網找資料的那段日子。我花了大功夫在各大網站上尋找有關托福考試的文章和各種資源,包括辭彙複習,閱讀訓練,作文模板,備考策略啦,等等,想的出來的問題我都去搜,都去整理。收藏這些資料,對我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因為我天生喜歡把東西分門別類。桌上的茶几,必須放在茶杯墊下,而且要放到桌子的一個角落上,否則,被兩三歲的我看了,心理就特彆扭,手痒痒地要去弄整齊。學會上網之後,發現很多免費電子資源,別人放上來共享的,自然就逐漸迷上了收藏整理資料,這種感覺,應該和那些迷上賭博的人一樣,整理出一個文檔,就像把別人的錢照單收過來了。發展到後來,我買了25G的移動硬碟來備份這些影視和文本資料,不夠用了,又換100G,看著沉甸甸的銀盤,也頓覺自己是個皓首窮經的讀書人。

說到這裡,我是想說,花功夫去收藏或整理一些認為有價值的電子資源,本身並不是問題,不但讓人產生成就感,還有很多實際用途。如果把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做好索引或者tag,自己用到或者和朋友分享的時候非常方便,幾個滑鼠點擊就出來了。有人喜歡收藏勵志類的故事啦,名人警句啦,這些可以時不時翻出來看看,既輕鬆又有所得。更重要的,做學生的經常要讀文獻,文獻這東西說簡單就簡單,說難也難,萬一哪個時段網路出了問題,或者學校的租用服務過期了,記性不好的人,想找回這些好文章就比較困難,在校外想要找文獻,也不是簡單差事。所以,我都是找到后馬上略讀摘要,感覺不錯就分類收藏。但非得在移動硬碟上才能找出文獻的情況,我目前還沒碰到,可是這也不代表我收藏的東西就沒有價值。其實,相比於小品散文類的東西,文獻類讀起來太吃力了,趣味性也不強,所以我能不讀時就不讀。讀的少,就自然不會依賴移動銀盤來儲存文獻。

回到剛才的例子,我收藏了很多托福備考資料,和我最後的托福考分有正相關嗎?我看應該沒有。用學習方法舉個例子,有的作者強烈建議做托福閱讀要先略讀全文,有的帖子指出來說,誰讀全文誰是傻子,我聽誰?最終還不是得自己找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加以訓練。在這個問題上,了解的方法多,不代表誰就有優勢,真正的優勢體現在平時的訓練上。如果我當時不花很多的精力去讀別人的經驗,去收藏別人寫的帖子,我就有更多的時間練習托福習題,這個結果不會比前者差。讀別人的所謂方法,無非是種心理安慰,和中年婦女求神拜佛一個道理,自己對自己的訓練,才是真槍實彈的操練。對於這種情形,我還是想引用叔本華廣為人知的經驗:杜絕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有切身體會的經驗和想法,才是能加以利用,並提升自己水平的可靠手段。但這不代表收藏電子資源有什麼毛病,問題可能出在工具上:電腦。

慢慢地,我體會到我不僅僅在托福考試的準備階段有這個毛病,在做畢業論文的過程中,也有這個毛病:總想知道別人是怎麼做的,想看別人的經驗之談,自己倒不動手幹了,真是很致命。打開電腦就習慣性地先上上各大論壇和Google Reader,然後下載,收藏,忙得不亦樂乎。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是台灣著名歷史學家,他在給研究生的經驗中說,「因為受計算機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的能力都大幅下降」,這真是一劍雙刃的最好註腳。研讀文獻的時間多了,自我訓練的時間卻少了;習慣在論壇上爭論不休,口出狂言,卻忘了平日里應該多練練漢英語的口才文筆。電腦給我們帶來希望,也帶來威脅。

幾年前,我徹底地和自己談了一次,我使用電腦,提高學習效率了嗎?如何使用電腦,對我的學習是不是關鍵性的?我猶豫不決,只能列了很多比較條目,看看各自的優缺點到底如何。我最終發現,我使用電腦並沒有提高學習效率;如果沒有電腦,我可以用更傳統的方式找文獻,收藏整理資料,而這對我的學習效果是沒有任何影響的。電腦帶來的問題不是說我下載的東西沒有意義,不好,不是的,這些東西都很好,有的還是別人好心好意拿出來分享的「秘籍」;真正的問題在於,太容易分心。比方說,寫文章時好友msn上說幾句,就可以一小時一小時地聊;休息時點開sina一看,各種八卦消息,比學術信息有趣多了,而手上要乾的事情忘得差不多了。那電腦的好處在哪裡呢?在於資源變得更容易獲得,我聽過一個七十年代讀博士的教授,說起他們那會是怎麼在圖書館查找文獻的,非常辛苦的。如果取長補短,就能讓個人電腦在研究中發揮作用,讓學習變得更便捷。由於資源的容易獲得,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資料的過度收藏了,也就是網友說的,「幾百幾千個收藏」。通過這次思考,我認為電腦可以給學習帶來很多方便;但如果電腦沒有給我帶來效率,我可以掐斷網路連接,少check email或者看娛樂新聞(現在新聞都是娛樂性的)。

但真的有必要收藏很多免費網路資源嗎?如果不是出於喜歡收藏的天性,我看也沒必要。過渡沉迷於收藏網路資源,至少不算理性的選擇。看到很多跟貼裡面提到這個問題,也有人提出要「痛改前非」,我看「罪惡感」倒不必這麼重。因為分門別類地收藏資料,本身是個好習慣,沒人規定收藏的人必須去讀這些資料,要不然管採購的圖書館員意見可大了。選擇性地不閱讀,也不是個壞事,跟研究學習不相干的,當然可以隨心所欲點,沒必要逼迫自己非看下去不可。我猜很多人有逛論壇的習慣,經常會看到很吸引人的標題,「不可不讀」「不看後悔一輩子」「五分鐘保證學會」「XX院士教導學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美國大教授生前最後一課」「北大學生生存秘籍」「三分鐘教你申請美國名校」,等等。像賣街上老鼠藥一樣,拿個大喇嘛使勁喊,買的人也很多,但老鼠藥可以做到藥效很強的,而這種「不看後悔一輩子」的東西不見得非得去看去收藏,不過花時間買心安。

一個經典的例子,我看到一個論壇上說,「數學理論是創新的前提,我這兒打包了700本數學書,大家隨便下」,我一個頭兩個大,別說700本,就是70本也絕對夠普通科學工作者看一輩子了。這時候,應該坦然承認自己不是神,因為一目十行也不夠用啊,也就沒必要去點擊下載收藏。如果收藏的很多是這種類型的網路資源,不如大方點仍了,別說沒機會看,看了也不會長進,更沒必要「痛改前非」。

總結下,愛好收藏電子資源是個好習慣,如果收藏的時候就做好分類和索引的話。有選擇性的閱讀也是個好習慣,術業有專攻,關注好自己做的領域已經很難了。不要為 「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感到慚愧,愛好收藏的人不是用功的力度不夠,而是用功的角度有偏差。同時也不要把問題局限在感情層面上。真正關鍵的問題在,如何選擇自己必須要看的資料,有效得閱讀和做摘記。問問自己,給自己最大的獨立性時,我要乾的是什麼事,然後帶著目的去閱讀,杜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記住一句諺語:最可怕的敵人是一步也不放鬆的敵人。下面我從資料的查找和選擇,如何帶著目的閱讀,如何讀文獻,和堅持四個角度,和同學們分享我的經驗。

真正關鍵的問題在,如何選擇自己必須要看的資料,有效得閱讀和做摘記。問問自己,給自己最大的獨立性時,我要乾的是什麼事,然後帶著目的去閱讀,杜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記住一句諺語:最可怕的敵人是一步也不放鬆的敵人。下面我從資料的查找和選擇,如何帶著目的閱讀,如何讀文獻,和堅持四個角度,和同學們分享我的經驗。「只收藏不閱讀」這個習慣,前文已經把它從情感層面上升到了理性選擇的層面,那接下來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都是我十多年網路閱讀經驗的總結,希望有心人能從中得到啟發,發展一套自己的閱讀習慣,我向你保證,這個過程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1、
資料取捨
電子資源,一個指普通論壇,專業網站,娛樂網站等有價值的資源,我通常稱為生活資源;也有可能指跟專業密切相關的期刊論文,我通常叫文獻資源。

資料取捨部分,我只談生活資源的取捨問題。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資源比文獻資源有吸引力,更有趣,閱讀起來也輕鬆,是工作壓力的調劑,結果就更容易在這個方面碰到困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網路上沉迷在生活資源中不能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意味著一旦工作壓力加大,讀者會更傾向於通過閱讀網路資源釋放壓力,而沒有完成的工作又反過來加大了工作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我也曾經碰到這個問題,五年前Youtube剛出來,我沉迷於上面的娛樂視頻,前面兩個月幾乎每天要看一兩個小時。有一天睡覺前我仔細想了想,Youtube出來之前,我那些時間是用來幹什麼呢?sina出來之前,我那些時間是用來幹什麼呢?msn出來之前,我那些時間又是用來幹什麼呢?一連三問,讓我很快明白這些網站其實和我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的關係,我把時間花在上面是沒有任何成效的,說好聽了是浪費時間,往難聽了說,屬於慢性自殺。但我也不能不娛樂。

於是我制定了一套「數字約束法」,這套方法的前提就是前面的思考:這些網站沒有在工作上帶給我成效,但讓我得到適當放鬆;讀一個帖子可能會是收穫,但不會因為沒去讀哪個帖子,我的生活就要遭受損失。「數字約束法」說白了很簡單:因為經常去兩三個我有會員身份的論壇,就規定自己每天只看三個論壇帖子,看三段Youtube。如果帖子多看一個,這樣懲罰自己:往上面發一個有用的主題貼。Youtube也一樣,多看一個,自己要往上面傳一段。人都有惰性,要發有用的主題帖,或者傳一段視頻,相比較讀帖子和看視頻而言,趣味性顯然都低一點。為了避免不被懲罰,我只能盡量嚴格地遵守規定。而且也帶給我一個好處:由於每天只能讀五個帖子,在我看的帖子里,我對話題都是非常熟悉和做了一定分析思考的,這樣,放鬆的同時,知識面和思考能力也得到提高,一舉兩得。「數字約束法」我已經用了五年時間,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上網習慣。如果覺得三這個數字不符合自己的現實,可以在二到五裡面自由選取,但不能再往大了選。

2、
閱讀的目的性

兩個女人在街上走,一個是去菜市場的路上,她目的明確,想好了要買什麼菜,買回來之後怎麼做,完了等老公孩子回家吃飯。另一個少女卻沒有目的性,她看到街上的帥小伙真不少,街景也漂亮,彩燈掛起來了,壁櫥里新衣服亮出來了,下午出來走到五點鐘光景,回家吃晚飯已經來不及了,那就肯德基隨便吃點愛爾蘭烤雞翅,晚上霓虹燈廣告牌亮了,比白天還有趣呢,那當然得接著逛。她一天的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這兩個女人的例子是拿來比喻閱讀的目的性問題。如果我們帶著目的,做起事情來就高效,不覺得枯燥乏味,用很酷的英文說,就是處於flow state。相反,例子里的少女終究有天會悔悟,年少時應該少逛點街,多花點時間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幹什麼,「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所以說,目的性也是要花時間去思考,不是憑空就有的,更多的情況是,有那麼一點點目的性,但不夠明確;或許有那麼一兩點,但沒有三四點。於是問題馬上就和職業定位和自我期待等等「大問題」聯繫在一起了,因為人心裡沒有目標沒有期望的時候,總會覺得日子過得多麼便宜舒適,沒有代價,也就沒有目的性。這是個大問題了,其落腳點又在哪呢?處理小問題比處理大問題要簡單,我採用「關鍵詞法」來克服這個困惑。具體做法是,一天列三個目標(必須和你的大目標和人生規劃有關),寫成簡短的關鍵詞,它們清晰地規範了我這天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同時,每天列兩個關鍵詞,作為上網找資料和讀文獻的中心詞語。

提到的兩類關鍵詞,用不同的顏色分別寫在摘要片上(我喜歡黑色和藍色兩種),標註好日期;日子長了就有一疊關鍵詞,月末的時候有精力,可以用兩張A4白紙分別抄錄關鍵詞,這裡面就很清晰地看到這個月里注意力是如何轉移的,是不是偏離了職業規劃或者手頭的課題。我往往懶得重新再抄一遍,拿出摘要卡過一遍也大致可以看到這個月里主要做成了什麼事情。顯然,這些做法又是針對電腦上的注意力分散問題設計的,好處在克服了 「注意力分散」的情緒,讓我始終記得當下緊要的還有什麼事情,目的性明確,也就不那麼容易分心了。

3、
讀文獻

這裡只談理工科的文獻閱讀過程,因為和其他學科有很大不同,方法上必然是有局限性。我讀的文獻主要是三類:兩本專業期刊上的文獻,用前面提到的關鍵詞法搜索的論文,和團隊推薦的論文。閱讀方法也是三種:略讀摘要,通讀全文,精讀。注意這麼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文獻都有略讀過程,而所有精讀的文章,都經過前面的略讀和通讀的。然後呢,就是三種閱讀方法在三類文獻來源上的應用比例有所不同:專業期刊上,三種方法的應用數量是10:2:0.5;搜索文獻上,大致是10:5:1;團隊的推薦文獻是10:10:10。
這三種閱讀方法應該是大家都在用的,每個人在應用效果上可能還有所不同。本質上,三種方法無所謂好壞,都是必須掌握的方法。我不可能所有的文章都去精讀,也不會把重要文獻拿過來略讀,這些都是不合適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以及跟學生交流的經驗,大家在通讀和精讀這兩個方法上還是會碰到些問題,我先談談精讀。技術上講,精讀的過程要把文章的每一個詞語都搞清楚,把文章的整體思路也要搞清楚。那這會不會導致閱讀壓力,導致重新產生「只收藏不閱讀」的習慣呢?不會的,因為值得精讀的文章其實不多。當發現一篇和自己的研究目標相關的文章,研究方法相關的文章,有多學科交叉應用技術的潛在可能的文章時,或者寫得特別吸引人的好文獻,經過權衡,我才決定是否採用精讀,這決定了精讀的文章的比例是很小的,其絕對量也是非常少的。精讀的文章必須列印下來,便於手寫做摘要和筆記。

而通讀處於精讀和略讀之前,其文獻量大,其相關性卻一般,因此也是挑戰性的。我用「slides摘錄法」來克服這個問題。先給slides起個標題,由裡面內容的關鍵詞決定,再附加一個做筆記的起始時間,比如,「超臨界反應應用實例01/01/2010-06/01/2010」。然後選擇需要通讀的文章來。我自己是個視覺型的讀者,所以對文章里的支持性的圖表,目錄等視覺效果比較敏感,我用pdf reader附帶的照相功能截圖下來,粘貼到slide上面,然後在記錄欄里寫好標題,作者,和圖表內容;碰到有啟發性的語句,我用高亮功能(熒光筆)劃上,然後再截圖複製到slide;然後,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往裡面添加。這樣,閱讀和整理的過程同步完成,非常高效,也便於將來retrieve。半年下來,slides大約達到三百頁,你就可以給整理下slides,寫個outline。我這裡強力推薦,採用這種方法來緩解「文獻數量」和「閱讀要求」之間的矛盾。

4、

堅持

美國的政治家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教導別人如何磨刀的人,他自己的刀不見得鋒利。這就是說,明白這些方法卻不動手去做,是導致我們人生挫敗的主要因素。在這個意義上說,我提到的這些方法仍然是徒勞,仍然是不值一文。在習慣的培養中,如果「堅持」這個要素缺失了,坦白地講,說得再多再精彩,聽得再多,讀得再多,也都是徒勞無功,不過一種行為藝術而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用這句話和大家共勉,努力攀登人生新的高峰。也把「堅持」這個問題留給讀者,看看你有無好方法可以把這些說法變成習慣,然後來和網友們分享你的過程。
沙發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4-1-22 10:21 | 只看該作者
恩,不錯的文章,閱讀也是一門學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08: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