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366) 秦陵地宮被盜宋代重修障眼法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1-1 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366): 關於「秦陵地宮被盜、宋代重修」的觀點

     「秦陵地宮被盜、宋代重修」的觀點,如一石激浪,在學術界引發了不同看法。

  「從現有的考古文獻及研究中,並沒有證據說秦陵是否被盜,只有挖開以後才知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原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接受《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採訪時說,「地宮在沒有挖開前,說盜與被盜都沒有意義。」對於「秦陵是宋代重新埋的,裡面的隨葬品都是宋代重新放入的」觀點,段清波並不贊同。他認為,僅從文獻史料記載就斷定秦陵被盜的做法是非常不嚴謹的。

  記者了解到,為探測秦始皇陵地宮,秦陵考古隊曾動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進行探測。鑽探資料證明,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考古隊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地宮周圍也被發現有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

  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在接受《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採訪時介紹,根據對秦始皇陵多年的考古勘探,目前還沒有發現比較大的盜洞以及被盜掘的考古迹象。

  劉占成說,秦始皇陵以中土為中心,有一個比較強的汞隱藏區。水銀含量是經過自然科學測試的。這應該是修建秦始皇陵時所放置的水銀蒸發出來,聚集到土壤當中。

  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也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

  劉占成認為,對秦陵被盜還不能貿然下結論。不過,秦始皇陵沒有被盜的可能性比被盜的可能性要大。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郭向東也對《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表示,通過科學探測,地宮位置的汞含量要超出其他區域,這個事實和史料記載相符。放水銀的目的,是用來模擬江河大海。同時,水銀具有防腐效果。「水銀的毒性也能起到防盜作用。」郭向東說,關於秦陵是否被盜,在考古界和歷史界都沒有爭論。

  鏈接:盜陵文獻值得推敲

確實,關於「秦始皇陵被盜」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從《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可見,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后,曾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將陵墓上下所見財物統統運走。據說,當時運東西的人有30萬,30多天還沒有運完,足見陵中珍寶之富。

  不過,史料記載是否確鑿無疑地被人們接受了呢?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曾在1984年發表文章就「秦陵被盜」的史料記載提出疑問。他認為,如果說當時秦陵被盜,也就是像上文所說的那樣,30萬人30多天都沒運完寶物,那麼為何如今市面上從來沒有出現過有關秦陵墓中文物的事實呢?「看來文獻記載還是值得推敲的。」

---------------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367): 說被盜是障眼法,阻止人去盜墓才是真的

    秦始皇陵地宮早已被盜掘揭秘 ……

    秦始皇陵地宮,早在一千年之前,就已經被人盜掘!現今的地宮,是宋朝初年再葬時重修的,地宮裡秦始皇的棺槨是宋朝重新製造的,裡邊所用的金寶,全是假的!

   據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所輯出的《宋會要輯稿》禮三八之三至四載:
  
   開寶三年九月六日,河南府京兆、鳳翔府耀州上言,先准詔,檢校歷代帝王陵寢,內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後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周太祖、文帝,唐高祖、太宗、中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溫[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八陵曾經開發。詔:每帝製造禮衣一幅,帝服一襲,具棺槨重葬。仍令逐處長吏,嚴潔致祭。其禮衣,令太常禮院檢討逐朝制度,下少府監修制。當用金寶,以假者代之。製成日,進呈后,給付。並下太常禮院,各定儀注以聞。禮院請給通天冠、絳紗袍,詔少府監製造。
   [開寶]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詔:先代帝王陵寢曾經開發者,已令重葬,所役丁夫,恐妨農務,宜以廂軍一千人代之。
    三月,詔:先代帝王陵寢,修創廟宇。太昊(陳州),炎帝(衛州),黃帝(坊州),高陽(澶州),高辛(宋州),唐堯(鄆州),虞舜(道州),女媧(晉州),商成湯(河中府),周文王、武王、漢高祖(並京兆府),後漢世祖(西京),唐高祖(耀州),十四帝,各置守陵廟七戶。商中宗帝大戊(大明[名]府),高宗帝武丁(陳州),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宣帝(並京兆府),西晉武帝(西京),後周太祖、文帝(耀州),隋高祖、文帝(鳳翔府),秦始皇帝、漢景帝(並京兆府),……二十四帝,各置守陵廟五戶。令逐州檢校掃灑,無得損污,添植樹木,本縣尉鈐轄。或有損漏,畫時修補。得替,批書歷子。
    根據以上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截至宋初,在五代,或是在唐朝末年,歷代帝王陵寢,包括秦始皇陵在內,就有二十八座已經被「開發」,實際上就是被盜掘。而且,破壞得相當嚴重。以至於,迫使新開國的大宋朝廷不得不出巨資,進行再葬。
   上述史料,斬釘截鐵地、明確告訴我們:此次再葬,以上二十八位皇帝,包括秦始皇,其棺槨全部是重新製作的。同時,「每帝製造禮衣一幅,帝服一襲,具棺槨重葬」。「當用金寶」者,全部「以假者代之」。另外,還都配以「通天冠」和「絳紗袍」。這一史實,告訴我們:秦始皇陵在此次再葬之前,就已經被盜掘,再葬時,地宮再次被徹底打開、重新再葬。這就意味著,秦始皇陵的地宮,起碼被打開過兩次。實際上,應該是被盜掘過多次,才會導致破敗不堪。
   據以上記載,這次再葬二十八帝的工程,自開寶三年(970年)九月開始,至次年二月尚未完工。為了不妨農務,將所用役夫改用廂軍。用人規模,由用一千廂軍兵丁,可以推斷,所用役夫大約與此相當。此次再葬,除了重置棺槨、放置衣冠之外,陵上皆修廟宇,添植樹木,且置守陵戶。令各縣的縣尉負責陵園保護,離任時,要將陵墓保護的情況,寫在記載政績的「歷子」上。此次再葬,距今已有一千年有餘。
   根據《宋會要輯稿》所記宋初對歷代帝王陵寢的重修,我們可以斷言:前幾年,秦始皇陵考古隊斥巨資、利用遙感技術,對皇陵地宮進行探測,其所探得的地宮,已經是宋朝重修過的,而不是秦代原來所修的了。所謂「秦始皇地宮,沒被盜掘」,「秦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都是無稽之談。那些說法,當作街談巷議,尚可原諒。作為言之鑿鑿的信史,卻萬萬不能!

   -----------------------

   如果真的被盜過,那又為何重修時只是衣冠冢呢?

   掩藏才是真實的目的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