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方官為何欠債越多陞官越快?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3-10-29 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8日,人民日報就地方債問題進行調研稱,在政績考核壓力下,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借債—開發—盈利—還債」的邏輯。由於投資對GDP增長有更加直接的拉動作用,讓地方官員「面子上更好看」。進而催生了怪現象:欠債越多的地方,發展越快,地方官員提拔越快。而且「往往借錢很輕鬆,還錢很費勁」。


地方債的雪球為何越滾越大?


2011年,審計署審計的地方債政府性債務結果表明,當時的地方債務總額為10.72萬億元。今年2月,一國際金融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出,中國各級政府負債可能高達30多萬億元。對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予以否認。董大勝認為,根據國債、外債等數據測算,各級政府的負債應該在15萬億至18萬億元。但是,在如此巨大的地方債壓力之下,各級地方政府官員為何還拚命借錢?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搞城市建設需要錢。財政收入上交中央后,剩下的錢不夠發展怎麼辦?錢從哪裡來?當政府的考核以經濟增長為目標,並對地方事務「大包大攬」,且沒有穩定的財稅來源時,地方政府就傾向於採用舉債的方式發展。比如,一些欠發達地區沒有穩定的財政來源,資金不足,發展卻不能滯后。要發展就只能背著債務前行,雖然存在債務風險,但只要不在自己任期內爆發即可。


政績形象工程好看了是官員的資本,債台高築是地方政府隱形的負擔,不用官員為還錢操心,如此這般,哪個地方官員不想努力舉政府之債為自己前程錦上添花,關於經濟泡沫之類的言論與他們有什麼關係,苦果有國家和人民擔著呢。當下基層政府面對多種考核目標,都必須「達標」,任何一項都可對政績「一票否決」。這種考核的壓力更是讓地方債務就在遞延過程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借錢與陞官有何關係?


對地方執政者來說,借債有百利而無一害:借來很便宜的資金,做出很容易的政績,而風險全由後人和全國納稅人承擔。君不見,有的地級市一年花掉本市十年的財政收入,為什麼?因為GDP論英雄,只看面子不看裡子,短平快有面子,有面子就有帽子;因為沒有責任倒查追究制,只顧眼前不管將來,我走後哪怕洪水滔天。


有網友對此評論:「如果我是領導,借1000億,花500億修街道,蓋政府大樓,適當美化一下街道環境。上面來視察,面子活很好,GDP也不錯,既搞了政績工程,又有人因為工程來送錢子,這樣一來,欠債越多,送禮行賄就越多,建立的關係網就越廣,想不升都難。關於借債怎麼還?誰來還?借用山西領導的話『關我屌事』。欠債是國家的,政績利益是自己的。假若是自己家庭家長,他們敢超負債發展嗎?」


陞官走人後接任官員怎麼辦?


顯然,鐵打的政府流水的兵,究竟下一任誰來繼續背負這個債務,上一任地方官並不關心。當下銀行貸款的期限往往長達15-20年,與此同時我國的幹部任期時限一般是5-10年(連任兩屆),這樣就形成了「前任瘋狂借債,後任想法還錢」的尷尬局面。而接任領導對於上任留下的債務,除非上任債務過於膨脹,接任官員會申請上級進行審計,將債務進行凍結。一般情況下,接任領導會默認債務。


但在繼任者看來,上任借了錢搞工程、搞項目,有了口碑也有了政績;如果到下一屆勒緊褲腰帶還債,領導看不到成績,老百姓看不到改變,幾方都不討好,這工作怎麼干?只有借多的錢,早點陞官走人才是正道。如今地方政府有個說法,叫「干滿一屆是熊蛋,有本事半屆就升職。領導到一地任職,兩年要讓上級看到成效,三年就得挪位置」。這種政績觀迫使繼任領導想方設法在任期內做「更大的事」,而無論是接任官員還是本任官員,對於實在不得不還的巨額債務,往往通過「土地財政」、「跑補貼」、「金融注水」等方式將「燙手山芋」扔出去。


一切最後由老百姓來埋單


地方官員們搞「短、平、快」,給地方政府埋下巨大的風險。他們挖個坑,堆出來個政績,提拔走了;下任領導來了,挖個更大的坑填原任的坑,再堆個政績,提拔又走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會幹太長時間,也不想干太長時間,反正自己走了有後來者接盤,於是為了短期內刺激經濟發展,收穫令人滿意的政績,是不會特別注意債務問題的。如此連續下來,坑的只能是當地老百姓。


前些時就有媒體報道,中西部省份的某市長表示,「我們重點建設的某個城市新區的地現在是賣50萬一畝,但是整個基礎設施上去了,價格就是1000萬一畝。你說我舉債,給我5年時間,那邊配套跟城區一樣成熟,我投幾百億下去,1000個億回來了。」這些言論一經報道即廣泛傳播,眾多網友紛紛表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讓房價越來越高,人民幣購買力下降,老百姓生活質量下降。最終變相讓老百姓買單。(文/風青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3 0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