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專家稱去年糧食自給率97.7%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10-27 08: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02-03 03:59 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穀物進口量也呈現增長趨勢

  如何看待我國糧食自給率

  本報記者 馮 華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在實現「九連增」的同時,穀物進口量也呈現增長趨勢,引發社會對我國糧食自給水平的擔憂。我國糧食自給率水平如何?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雲研究員。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

  姜長雲認為,通常用糧食自給率,也就是當年糧食產量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一般認為,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給;在95%—100%之間,屬於基本自給;在90%—95% 之間,是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一旦小於90%,糧食供求的風險就會增大。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概念,英文翻譯時,通常將「food」譯為糧食,實際上「food」準確的意思是「食物」,它比我國常說的「糧食」概念要寬得多。按照我國的統計口徑,糧食包括穀物、豆類和薯類。在國際上並不存在與我國口徑完全一致的糧食概念,我國統計中真正能與國際比較的,既不是食物(food),也不是糧食,而是穀物。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口徑,穀物包括小麥、稻穀和粗糧,粗糧又包括玉米、大麥和高粱等。在我國,穀物主要是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類,以2011年為例,稻穀、小麥、玉米產量合計占穀物總產量的98.4%。因此,在比較我國與國外的糧食安全水平時,採用穀物自給率代替糧食自給率,更具有統計上的可比性。我國的糧食生產以穀物為主,穀物產量一般占糧食總產的90%左右。

  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處於什麼水平

  姜長雲認為,在計算糧食自給率時,如果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作為糧食口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糧食平均自給率達到100.5%。近幾年,儘管糧食連年增產,但由於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較快,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 但仍在95%的基本自給線以上,當前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牢固的。

  近幾年我國大豆進口量較多,2010年以來,進口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去年進口量5800多萬噸。按我國的糧食統計口徑,大豆納入糧食中的豆類統計。按此口徑算,我國糧食的自給率水平就低了一些。但大豆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飼料的重要來源,按照國際慣例,都是統計在油料作物中。多年來,我國大豆產量徘徊在1500萬噸上下,大豆進口量已接近國內產量的4倍。如果拋開豆類和薯類,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我國在2008年及以前基本呈現糧食凈出口狀態,只是從2009年開始才出現穀物少量進口。可見,把大豆納入糧食統計,往往明顯誇大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甚至會形成不必要的恐慌。我們應把糧食安全的重點放在口糧和飼料糧的安全供給上,就是要大力發展稻穀、小麥、玉米等穀物生產,增加有效供給。

  2012年,我國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佔國內穀物生產、消費總量比例較小,並未改變我國穀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對全球糧食市場運行也未產生明顯影響。據測算,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231萬噸,佔國內產量的1.6%、佔全球貿易量的6%左右;小麥進口369萬噸,佔國內產量的4.4%、佔全球貿易量的2.7%左右;玉米進口521萬噸,佔國內產量的3.6%、佔全球貿易量的4%左右。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際市場,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明顯,同時適度進口部分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飼料用玉米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餘缺調劑性質。

  如何看待進口糧食

  姜長雲認為,我國人多地少,人均水資源較少,適度進口糧食,有利於緩解國內耕地、水資源緊張壓力。但糧食作為經濟發展、國家自立的物質基礎,對一個大國來講,決不能依賴進口。從世界範圍看,多數大國糧食自給率都在90%以上。其中,澳大利亞、阿根廷自給率超過200%;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自給率在100%—200%之間;俄羅斯、印度、巴西等自給率在90%—100%之間。糧食自給率低於90%安全線的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從我國國情看,糧食只能適當進口,不能大量依靠進口。因為我國人口多、糧食需求量大,大量依靠國際貿易無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首先,全世界糧食還不夠吃。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2/2013年度全球穀物產需缺口約640億斤,反映全球糧食供求狀況的庫存消費比從2002/2003年度的25%下降到了2012/2013年度的20.5%,接近18%的糧食安全警戒線。其次,國際貿易量很小。每年全球穀物貿易在23500萬—31500萬噸,僅為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也就是3500多萬噸,僅占我國大米消費量的25%左右,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十分有限。第三,我國大國效應明顯。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賤。還存在運輸成本問題。大量進口糧食從上海、廣東到岸后再轉運到貴州、甘肅,尤其是偏遠的農村,成本太高,消費者吃不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