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馬組委會:尿紅牆歷屆都有 不能稱為「傳統」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3-10-23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天(19日)上午,2013年北京馬拉松比賽(以下簡稱「北馬」)在天安門廣場拉開帷幕,3.5萬人的參賽陣容讓「如廁難」成為焦點,由於流動廁所及公廁有限,不少選手在路邊就地如廁的現象甚至成為賽會一景。
  《北京青年報》報道,昨天(20日),北馬組委會相關負責人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北馬賽會比賽起點處的天安門廣場上,設置了300個移動蹲坑;在比賽途中,每5公里設置一處流動廁所,每處廁所有2-3個蹲坑。他認為選手就地如廁並非由於廁所不夠造成的,而是屬於不文明現象。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已經責令北馬主辦方賽後進行整改,「我非常支持這個比賽,但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賽會組織方否認「尿紅牆」傳統
  前天比賽開始后,一組選手就地如廁的照片便在網上瘋傳。照片里,選手排成一排,對著路邊綠化帶以及天安門廣場邊的紅牆如廁,被網友戲稱為「尿紅牆」。有選手表示,「尿紅牆」的現象在歷屆北馬賽場上都發生過,已經成為北馬「傳統」。
  「『尿紅牆』的現象確實是一直存在,但不能稱之為北馬『傳統』。」昨天下午,北馬組委會相關負責人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尿紅牆」之類的就地如廁現象在往年的北馬賽場上都有發生,沒想到今年會如此受關注。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如廁難」的問題在世界各地的馬拉松賽場上都存在,由於參賽選手眾多,移動廁所往往供不應求,一些選手因為擔心排隊會影響比賽成績,會選擇就地解決「個人問題」,而這樣的選手也只是小部分存在,相對於數量龐大的參賽人數來說,比例算不上大。「生活中這種不文明現象也是常常發生的。幾萬人一起比賽,選手素質也參差不齊,會出現這種不文明現象也在所難免。」該負責人認為,出現「就地如廁」的現象與選手個人素質有一定的關係。
  流動廁所設置按照往年標準執行
  「按照往年的情況來看的話,廁所的設置應該是夠的。」該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流動廁所的設置上並沒有明確的依據可供參考,而今年北馬賽會上流動廁所的設置是參照往年的標準執行的:比賽起點處的天安門廣場上,按照每百人一個蹲坑的原則,設置了300個移動蹲坑;在比賽途中,每5公里設置一處流動廁所,每處廁所有2-3個蹲坑。
  該負責人表示,考慮到今年「就地如廁」現象如此受關注,北馬組委會會吸取這次經驗,聽取各方建議,在今後的賽事中更合理地設置流動廁所的數量,並在賽前對業餘選手進行關於如廁問題的提醒和告知,避免大範圍就地如廁現象的發生,「幾萬人的比賽,設置多少個流動廁所才算夠呢?我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市政市容管委會要求賽會主辦方整改
  昨天下午6時許,針對北馬賽后出現的垃圾多以及公廁設置的問題,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也在微博上進行了回應:「就10月20日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起點垃圾遍地、運動員隨地小便情況,市市政市容委作為環境衛生管理部門向主辦方提出要求。指出主辦方公廁、垃圾桶設置不足,未設公廁引導牌等問題,責令其在今後的賽事中整改,在組織好賽事的同時,做好衛生保障工作。加強對運動員的引導,文明參賽,保持環境整潔優美。」
  「我非常支持這個比賽,但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市政市容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稱,此次比賽的公廁及垃圾桶設置問題是由北馬組委會全權負責,他認為,組委會不能僅僅重視賽事本身的組織,還要關注環境問題,不應為了比賽,而給環境帶來負擔。
    關註:馬拉松選手尿紅牆20年「傳統」爭議難斷
  儘管北京馬拉松賽會組織方對選手隨地小便的問題進行了解釋,然而對於「北馬」選手「尿紅牆」現象產生的原因仍然存在著各種聲音。到底「尿紅牆」只是一種不文明的「傳統」現象,還是由於賽會組織者配套服務不夠所造成的無奈之舉?這樣的現象在未來的北京馬拉松比賽中能否杜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關注一:廁所到底夠不夠?
  一位選手憋了20公里,一位女選手因為找廁所耽誤了領取賽事紀念獎牌
  按照北馬組委會相關負責人的說法,根據往年的經驗,今年北馬賽會中的流動廁所應該是夠用的。關於這一點,參賽選手有著不同的認識。
  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選手彭先生就遭遇了「如廁」的難題。因為找不到流動廁所,彭先生在跑到10公里處時,實在憋不住,只能不情願地做了個「不文明的人」,找到一處靠河的路邊,就地解決了「個人問題」。
  「廣場上的廁所其實不算特別少。」在彭先生看來,起點處天安門廣場上的流動廁所設置還算理想,比賽前,他就在移動廁所內順利解決過「個人問題」,而且也沒排太久的隊。
  但在比賽途中,彭先生卻犯了難。「路上的廁所真的太少了,我跑了幾公里都沒看見一個,沒辦法,只能『就地解決』。」彭先生認為,選手在比賽途中「就地如廁」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
  「男選手確實是可以『就地解決』,我們女選手就麻煩多了。」由於移動廁所排隊人數多,劉女士不得不跑到路邊的快餐廳解決「如廁」問題。比賽當天,因為比賽用時過長,較晚到達終點處的她沒有領到賽事紀念獎牌,儘管組委會承諾會在一周以內補發獎牌,仍不能平復她的失落之情。
  「廁所真的是少,不管是在起點處,還是賽道兩邊。」參加過多次國際及國內馬拉松比賽的陳先生也覺得北馬賽會的流動廁所設置不夠合理。陳先生說當天有選手因為排隊上廁所而沒趕上存包,不得不背著包袱進行比賽,大大影響了最終的比賽成績。
  陳先生表示全程跑下來他只看到兩個流動廁所,因為錯過了第一個流動廁所,他憋了將近20公里,才在第二個流動廁所設置點解決了「如廁」的問題,「很影響比賽發揮。」
  關注二:「尿紅牆」是否傳統?
  有人稱北馬「尿紅牆」存在了20年,有選手看到很多參賽者聽到吆喝,統一到紅牆下「如廁」,然而卻沒有工作人員阻止。賽會組委會工作人員稱42公里,他們無法監控全過程
  有選手表示,「尿紅牆」是北馬比賽的傳統,多年以來,在紅牆邊排隊如廁的這一環節在北馬的比賽中從未缺席。賽會組委會也沒有否認這一現象的存在,「這個現象確實是一直都有,但是這不能叫做北馬『傳統』。」那麼,這所謂的「傳統」又是從何而來呢?
  據一位參加過多年北馬報道的媒體同行透露,「尿紅牆」的現象作為北馬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已經存在了近20年,「北馬起點在天安門廣場,跑幾步就是長安街邊的紅色圍牆,因為起跑時人太多,根本跑不快,不少人會去紅牆邊撒尿。剛開始可能是真的有人有需要,但久而久之就成了『傳統』。」
  彭先生在比賽時就親歷了選手們踐行「傳統」的時刻。「當時就聽見有人不知道吆喝了一句什麼,然後一窩蜂的人『嘩』的一下涌到紅牆邊,排成一排開始『如廁』。」一頭霧水的彭先生還是聽周圍人介紹,才知道北馬有這麼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存在。
  對於「尿紅牆」這個所謂的「傳統」,選手們也有自己的解讀。「就是一種排遣壓力、放鬆心情的方式吧,畢竟平時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一位選手細心地發現,在紅牆附近的跑道邊,沒有欄桿和武警站崗,而賽會也沒對選手的集體「尿紅牆」行為進行阻止,「看來官方是知道的,也沒有刻意制止,我可不可以理解為,他們不願阻止選手們找『快樂』呢?」
  對於這一點,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全球範圍內,馬拉松比賽起點處的廁所設置幾乎都是不夠的,「就地如廁」現象也廣泛存在,因此不會阻止選手離開跑道解決「個人問題」,另外,由於賽道超過42公里,賽會工作人員也無法保證監控全程。
  關注三:「如廁難」是馬拉松比賽的通病?
  丁先生參加了多次國內外馬拉松比賽,他認為如廁難是世界各地馬拉松比賽通病,但是北馬廁所設置之差,尤為顯著
  「『如廁難』確實是馬拉松比賽常見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在北馬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參加過多次國內外馬拉松比賽的丁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如廁難」的現象在各大馬拉松賽場上都會出現,但比起北馬,其他地區和國家的馬拉松塞組委會,在解決「如廁難」的問題上,做得相對較好。
  而另一位多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陳先生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看「如廁難」的問題,一個是起點處,一個是比賽途中。
  「不論是柏林,還是紐約、波士頓,起點處的『如廁難』在世界各地的馬拉松賽上都存在,而且很難解決。」陳先生表示,由於起點處人員過於密集,組委會設置的廁所往往不夠用。丁先生在國外參加馬拉松比賽時,就見過國外女選手因為廁所排隊時間太長而選擇在草地上解決「個人問題」,有的甚至當眾換衣服。
  「我參加了這麼多馬拉松比賽,北馬的廁所設置是最差的,特別是跟國外的比,差距特別大。」在丁先生看來,北馬組委會在流動廁所的設置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到位,體現在比賽途中和起點處這兩個方面,「比賽途中我就看到兩處流動廁所,而起點處的廣告展位和贊助商的車位也過多,如果把這一部分區域適當減少的話,能夠放下更多的流動廁所,也就不至於造成那麼多人『就地如廁』了。」  
  觀察:世界各地馬拉松「如廁難」解決之道
  倫敦馬拉松:1250個移動廁所
  倫敦馬拉松賽出發點設在東部遠離市中心的格林尼治公園,終點設在市中心的白金漢宮附近。據組委會透露,在馬拉松賽的起始點和沿途,一共設立了1250個移動廁所,在出發點還專門設立了400個移動小便池。另外,組委會還為殘疾人馬拉松選手設立了一定數量的專用移動衛生設備。這些設施全部由一個專門生產移動衛生設備的公司提供,除了解決參賽者的如廁問題,比賽結束后,該公司還負責回收所有的排泄物。 文/新華社
  香港馬拉松:500米一個流動廁所
  「以香港馬拉松為例,當時組委會每隔500米就會設置一個流動廁所,充分保障選手不在『如廁』的問題上耽誤時間。」長跑愛好者丁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香港馬拉松賽道全程經過三座橋和三條隧道,在這種賽道邊設置流動廁所的難度是高於平地馬路邊的,而香港馬拉松組委會卻通過卡車拉、工作人員推的方式,克服不利條件完成每500米即有一處流動廁所的設置,「可見組委會服務選手的意識有多強。」

  愛丁堡長跑:如廁男女有別
  記者曾在英國愛丁堡觀摩過一次長跑活動,參與者雖只有不到一萬人,但是對只有幾十萬人口的一個城市來說,已經算是相當大規模的國際活動了。在長跑活動的起點和沿途的補給站,均有十幾個「露天廁所」,可以解決大部分男選手的小便問題。至於女選手,既可以選擇去專門為女選手和「出大恭」選手準備的流動廁所,也可以選擇在「露天廁所」站著解決問題。而且,廁所(TOILETS)標識相當明顯,不由得選手找不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9: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