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三章「無」生宇宙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3-10-23 0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宇宙是生出來」的命題,那麼就應該回答是誰生成了宇宙。這個「誰」就是宇宙之母,她是人類企望得知的奧秘,《道德經》有如下論斷:
《道德經》第一章講: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第二章講:
有無相生。
《道德經》第四十章講: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講:
無,其名的含義是天地之始;有,其名的含義是萬物之母。有與無是相互轉化的。「天下萬物來源於有」,而「有」來源於「無」。
道恆無名。
      《道德經》用「無」,與「有」來描述「道」。「無」是宇宙的原本狀態,是天地的始端。《道德經》講「三生萬物」,又講「有」,名「萬物之母」,可見「有」是代表生髮萬物的三級宇宙之母,是由「無產生的」。「道」是常以「無」的狀態存在的,「有」與「無」亦可相互生髮。      
《道德經》的「無論,可以說能涵蓋所有的有關宇宙起源的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通訊真空或虛粒子等都只不過是"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僅僅一個漢字「無」就能理順令人迷悄而萬分複雜的問題,就能揭示人類最難思考的宇宙起源的本質,應該說是無與倫比的,這也正是體現了真理的簡約與博大。
    現代科學家們也越來越認識了「無」,其代表觀點是「不確定性理論」。有的說,宇宙是從虛無中產生的;有的說,虛無空間中充滿著「暗能量」,它可能在宇宙大爆炸中起了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推動宇宙擴張的主要力量;有的說,「虛粒子」是不確定性理論的推論之一,沒有「虛粒子」的存在,萬物和宇宙都將不復存在。歷史的長河隨著前移,是越來越大跨度的進步了。因而,現代對虛無的認識也越來越靠近《道德經》的「無」,但這僅僅是靠近而已,絕不是「無」的全部,也許「無」是「不確定性」之母。
    那麼「無」到底是一種什麼形態呢?《道德經》是如何描述它的呢?為了讓讀者看得清晰明了,避免題目堆積引起的煩惱,將分成章節來介紹。下面我們通過認識《道德經》的「無」與「有」來理順一些概念性問題。
道永遠不表現自己/
    一、宇宙起源於「無",「無」生「有」, 「有」生萬物。由此看來,「無」、 「有」, 「萬物」是有重大區別的。
    二、「無」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它不是顯宇宙那種樣子,而且顯宇宙的構成與規律,甚至所有物理學、數學公式和定律都不適用於「無」,但它又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宇宙本原,是永恆。就因為她無有顯在的一切,才能生髮"有」,生髮千變萬化的宇宙萬物。
    三、從能量的來源看,「無」不只是「暗能量」或「零能量」,而是不為物理學所測得的永恆能量,它是生髮宇宙一切能量的總源。
    四、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宇宙有否開端的問題。《道德經》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 「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這就是說,除了「無」以外,其他一切宇宙的存在都是有開端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對這個開端看不清楚呢?因為在宇宙生髮的大系統中還存在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的複雜過程,其中的級差和層次給我們人類的認識造成了很多困難。因而至今我們依然模糊不清,令我們不易順暢地跨越。但是,《道德經》的「無」論告知天下,宇宙是有開端的,我們何不按此思考與探索呢?
    五、「有無相生」(第二章),其意是指「無」的守恆與「有」的連續性。「有無相生」並不是指「有」是生「無」之母,而是指「有」消亡之後,其所有的一切都要回歸於「無」,由此保持「無」的永恆;另一種意義是指「有」與「無」是相依相存的,「無」的生髮力靠「有"來體現,「有」的生存靠「無」的支撐。』「無」與「有」是「道」的兩個方面,二者的統一稱謂「玄」(第一章)。
六、「道常無名」(第三十二章),可以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來解釋,其意指道生萬物,「無」亦生萬物。道的功能與作用常常是不顯露,是隱秘而「恍」、竊,「某」的,這就是「無名」。這就告訴人們,我們所見到的或測得的顯宇宙並不是宇宙的根本,這些「有名」都是由「無名」生髮出來的。
七、人類有追根問底的習慣,當說宇宙是由上帝創始時,就道問上帝是哪裡來的;當說宇宙是由「大爆炸」創始時,就追問「大爆炸」以前是什麼,對此從來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當我寫到此章時,我也自問:《道德經》說「無」生宇宙,那麼「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對此,《道德經》給予了一個終結性的答覆,其答案是應對人類思辨的極高層次的辯證法。當人們間「道」的起始問題時,實際上已經便問題終結了,因為「道」無時空概念,是無限與永恆,當你以時空的語序提問之時,你本身就己經包含在"道」的無限與永恆之中了。當人們一旦問「道」在何處之時,其本身就落入了無限的答案之中,因為無處不是「道」的所在,無時不是「道」的開始,一切都是「道」的連續貫通過程,「道」本身是「一」,沒有起始與終結,沒有生與死,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所以說人類所問的「常道",都包括在《道德經》的"非常道"之中。霍金為了解決宇宙的時空間題,把虛時間引入了他的理論中。在實時間裡,宇宙有一個起點和終點。但是在虛時間中,宇宙就不存在起點和邊界。從宇宙的大局而言,老子的「無極"(第二十八章)和「至虛極」(第十六章)都是對霍金虛時間的包容與超越。我們也可以自信地講,「無極」與「致虛極」就是人類的追問之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2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