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醫的基本理論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3-11-19 17: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關於宇宙人生真諦的至善、圓滿的教育。
  佛教醫學是人類最徹底、圓滿的醫學理論,佛陀是「大醫王」,能醫治三界眾生的一切病苦。
  佛醫不同於其它醫學,相對於中醫、西醫的醫學理論,有以下幾個特質:
  一、佛醫是最徹底的醫學
  關於疾病的原因,不同的醫學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中醫理論認為,疾病的根源,分為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外在的方面就是「外感六淫」,「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內在的方面就是「七情致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過度則帶來疾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肝」。
  西醫理論認為,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體感染了病菌、病毒所致,認為主要的疾病都是這「外源性」疾病,次要的疾病是「內源性」疾病,如精神病、遺傳病等。
  佛醫理論認為,疾病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人心的「三毒」:貪、嗔、痴,因為這無量的「三毒」造成了無量的業力、業障,從而導致疾病,其它原因是生活環境與自身生理上不相適應的「四大不調」。
  按佛教理論,「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由心想生」,「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萬法唯心」,由此,疾病也是「心」的生滅法——病由心生,病從心滅。
  佛教所說的「心」,是指「心識」,即「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比中醫所說的「七情」,比西醫理論的「心理」更深入、更徹底。
  1、眼識: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2、耳識: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3、鼻識:鼻子具有嗅覺,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分香臭,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4、舌識: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分甜和咸,就已經是意識在作用了。
  5、身識: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
  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8、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佛教「八識」理論,是最高、最徹底的宇宙、人生真相的學說,揭示了一切生命「生、老、病、死」的真相。
  另外,對於疾病的載體——人體,不同的醫學理論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由三寶:「精、氣、神」構成,這「三寶」充足、和諧、平衡,人體就健康,否則就生病。
  西醫理論認為,「人是機器」,人在本質上與山河大地等外在物質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比較複雜一點而已,只是一部複雜的機器,本質上還是機器,不承認「精、氣、神」等學說,更不承認佛教的「八識」理論。
  佛教理論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體是自己「心識」在六道中的「應報身」,人體是「身、心、靈」三位一體的存在。這裡的「靈」即「心」,不同於中醫理論「精、氣、神」所說的「神」,更不同於西醫理論的「心理」。
  佛教的因果律,深刻、徹底地揭示了疾病的原因:人心的三毒:「貪、嗔、痴」。
  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博大精深理論,打造了佛醫理論的精髓——病由心生,病從心滅。
  佛教是生死解脫的學說,是最徹底的生命理論,佛醫的目標,是拯救眾生超越三界、解脫生死,這是中醫、西醫無法做到的。
  二、佛醫是最智慧的醫學
  1、身、心並治,以治心為內在目標,以治身為外在目標,這是佛醫的最基本特徵。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基本上都只治療身體,很少有「心」的成分。中醫、西醫的目標都是治療身體疾病,而佛醫則不僅要治療疾病,更注重的是消除疾病的根源:業力、業障。
  2、「內學」特徵,這一點與中醫類似,與西醫的「外學」完全不同。「內學」就是向身心內部求索、研究的學問,「外學」就是向身心外部求索、研究的學問。由於「內學」的方法,中醫形成了「精、氣、神」理論,佛醫形成了「身、心、靈」理論,而西醫則是病菌、病毒學理論,物理、化學、生物等理論。
  3、整體生命觀。中醫和佛醫,都是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觀念,而西醫則是分門別類,分科分目,局部、片面地去分析人體的疾病規律。
  4、自愈理論。西醫基本忽略或不承認人體自身的自我醫治功能,認為疾病靠外在的藥品直接醫治,治療的重點是殺毒、殺菌;中醫和佛醫都認為,疾病可以依靠人體自身的癒合功能治好,藥品和其它手段只是激活、激勵自身的癒合能力。佛醫和中醫的不同還在於使用「心藥」——慈悲與智慧,可以不用外在的藥品。
  5、自我治療。佛醫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可以不需要外在的醫生,外在的藥品,自我治療,自我康復,這和中醫、西醫是完全不同的。
  6、佛力加持。當誠心懺悔業障,誦經念咒時,可以感應道交,獲得法界力量的支持,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感應,從而消除業障、離苦得樂。
  三、佛醫是最完整的醫學
  西醫的最大特點是「臨床醫學」,都是研究睡在床上的病人,而對於「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並沒有表現出突出優點。而佛醫是非常完整的,既是「預防醫學」,又是「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佛醫最強調的是「預防醫學」。佛門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菩薩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漸,在「因」上下工夫,告訴眾生因果的道理,讓人戒惡從善,離苦得樂,往往在「因」上就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開花結果,釀成苦果。這方面,佛醫比中醫、西醫做得最徹底、最完整。
  四、佛醫是最上等的醫學
  中國有「上醫治未病」的說法,早在1500年前,葯聖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這一論述充分強調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佛醫「治未病」的理論比中醫完善、徹底,和西醫相比,更是顯得無比優越,所以,佛醫是「上醫」、「大醫」。
  歷史上有一個公案,秦國有一位神醫,名叫扁鵲,他不需要把脈,只是看看你的神情,馬上就知道你的病。扁鵲有一次為齊桓侯(桓公午)看病,他對桓侯說:「你現在有病了,應該要吃藥。」桓侯講:「我那裡有病,我身體很健康,身強力壯的,那裡有病?」再過一段時間,這扁鵲一看,這病癒來愈深了,扁鵲就跟桓侯說:「你的病以前是在皮膚上面,現在是到皮膚裡面、血管裡面去了,要趕快醫治喔!」桓侯說:「我那裡有病?我沒有病。」再過一段時間,桓侯知道自己病重的時候,去找扁鵲,扁鵲已經不在了,桓侯就病死了。
  原文如下:
  史記卷一百五: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后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閑,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后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后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這個案例說明「上醫」的重要性。
  五、佛醫是最廣義的醫學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大醫治國、中醫治人、小醫治病」的說法,按這個說法,佛醫則是「大醫」,佛陀是「大醫王」,佛陀醫治的不僅僅是人體疾病本身,還醫治社會、人心,帶領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是很廣義的醫學,不是像西醫那樣,是很狹義的醫學理論。
  佛醫的最終目標,還不是象中醫、西醫只是治療身體的疾病,而是解脫生死,超越三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