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長江三峽的絕美舊貌 一組非常珍貴的照片(組圖)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7-17 14: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或許,你也曾經到過長江三峽.

  或許,你也曾為三峽的壯觀而感嘆。

  但你又可曾知道這裡的舊貌是怎麼樣呢?

  這裡的一組舊三峽的老照片也許會讓你更加驚嘆

  更加感慨.三峽大壩一蓄水后,這些原始景色就看不見了,所以,我們能

  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應該感謝留下這些影像的朋友們。

  

  張祖道(1956年拍攝三峽,時任《新觀察》雜誌記者):

  1956年12月,我隨老師潘光旦先生到湖北、四川一帶調查土家族,拍攝了灧預堆。12月18日中午,我們從奉節縣城出發,搭乘航標艇去看灧預堆。艇進夔門,就看見踞於江心的一塊巨石,高約20多米,寬約15米,長約40米,整個形狀可是比當地民謠所說的「灧預大如馬,瞿塘不可下;灧預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的馬、象大多了。由於當時正值長江枯水期,巨石愈顯猙獰。當然,他的猙獰主要還不在於其形狀,而是在瞿塘峽口即夔門,上游幾百米寬的江水在此被兩岸峭壁約束得寬不過百米,急流沖向夔門,再沖向橫卧於江心的灧預堆,船隻過此,一不小心,即會船毀人亡。航標艇繞著灧預堆轉了一圈,當時我用羅萊弗萊雙鏡頭相機,75/53.5天塞鏡頭,100度黑白膠片,F5.6/1/200秒拍攝了幾張。兩年之後的冬天,灧預堆在整治川江航道的行動中被炸平,三峽一絕,那就是灧預堆絕滅了。

  

  薛子江(時任新華社攝影記者)

  《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我國著名攝影家薛子江先生1957年4月間在四川三峽拍攝的一幅攝影名作,題目取自李白《朝發白帝城》一詩。

  照片拍攝於清晨8點,逆光、薄霧,兩岸峻陵自遠至近濃淡分明,層次豐富;逆光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明朗而充滿朝氣。畫面中心的輪船,在萬山叢中昂首前行,有一種強烈的動感,既十分切合李白詩中扁舟如飛、歸心似箭的心情,在更深的層次上,又表現了對新中國自然之美的歌頌。此片看似偶然得之,但實際頗有講究。在地點上,薛子江選擇了奉節瞿塘峽一帶拍攝,這兒正是當年李白作《朝發白帝城》一詩時的出發點,且瞿塘峽口窄處不到50米,水勢兇猛,山勢雄偉,機位不高,使水面悠長,波光反射明亮;山體可完整展現,花枝又可進入前景。其次,拍攝季節選擇在4月份,也見心機。當時,薛子江從中國新聞社廣東分設調北京總社任攝影記者,以拍攝風光名勝為主。1957年2月,他和時任新華社攝影部採訪科長的著名攝影記者齊觀山一起從北京出發,到四川採訪。齊觀山此行,目的在於跟薛子江學習風光和生活攝影的技術和藝術。他們從武漢乘船直到重慶,在重慶周圍和嘉陵江一帶採訪兩月有餘,直到4月油菜花開、江水漸漲才回訪三峽。在拍攝時機上,選擇了早上柔和的陽光、薄霧和船隻的會合,靠的是「等」的工夫:這是薛子江向齊觀山傳授的風光攝影的一條重要經驗:要有耐心;有耐心就有機會,有機會就有偶然,有偶然就有瞬間,就可能有好作品。

  

  佘代科(1970年開始拍攝三峽,湖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我是一個地道的三峽人,1969年開始學攝影。一年後,便背著相機走進三峽,當時拍回的照片總是平平淡淡,與我領會到的意境大相徑庭。為此,我便從江邊到山頂反覆選角度,從早到晚觀察光線與風雲的變化。經過幾年的努力,1973年4月,我用海鷗4型相機、國產120膠捲拍攝到一幅自己感覺比較滿意的照片,該片入選當年的「全國攝影藝術作品展」(題目為《川江航運》)。從此,更激發了我拍攝三峽的創作熱情,工作再忙,每年至少也要進峽兩三次。後來我擔任湖北省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宜昌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組織輔導三峽攝影創作成為我的工作重心。

  幾十年的三峽攝影創作,不僅使我體會到三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使我體會到,要想拍好三峽,光在船上拍是不行的,必須上岸。峽谷兩岸山高路險,有時為了尋覓一個好的拍攝點,只能在沒有路的懸崖邊、荊棘中穿行,危險時時存在。1981年,我到巫峽拍攝神女峰。那天,下著小雨,岩石特別濕滑,一不留神,我從30多米高的懸崖上摔下來,萬幸的是摔在神女溪的河灘上,摔成了重傷。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的「後福」就是傷愈后又能回到三峽,盡情享受三峽給我的快樂。幾十年來,我幾乎爬遍了三峽兩岸主要的山峰。

  

  黃韜朋(人民畫報社高級記者,曾任人民畫報執行副總編)

  1976年,人民畫報繼黃河連載報道(1973年6月——1974年5月)之後,決定推出長江連載報道(1977年4月——1978年7月),我擔負長江口和三峽地段的採訪任務。此次去三峽時值初秋,從重慶乘江輪順流而下,先後在石寶寨、萬縣、奉節、白帝城、巫山、青石洞、巴東、秭歸、青灘、崆嶺灘、黃陵廟、三游洞等地採訪,歷時40多天。其中,僅瞿塘峽就停留了近兩周。為拍一個峽區夜航的鏡頭,多天顧不上晚飯,等在峽口,陰冷的峽風吹得人穿著棉大衣還瑟瑟發抖。但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急得同來的一位長辦宣傳幹部嘴上都起了泡。工夫不負有心人,這次的瞿塘峽照,有的畫面成了許多人競相造訪的經典角度;而當時峽區夜航的情景,後來也成了絕無僅有了,並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以跨頁版面轉刊。

  

  喬德炳(1972年開始拍攝三峽,重慶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我從1972年開始拍攝三峽,到現在正好30年了。前20年拍攝,一般每年進峽2—3次,近幾年三峽工程開工后,我感到「見證三峽」的時間迫在眉睫,每年進峽3—5次。最常去拍的地方是瞿塘峽、巫峽、大寧河小三峽,也很喜歡拍攝沿江的名勝古迹和民風民俗。30年來,三峽的底片積累了大約有30000多張,發表的有關三峽的攝影作品有3000多幅。30年來用過的相機先後有祿萊柯得120、雅西卡120、海鷗DF、尼康FM2,現在用勃浪尼卡(配60、 90、150和250毫米鏡頭)和尼康F100。多用柯達負片和 Ektachrome64 度反轉片。

  

  巫峽棧道

  

  巫峽之春

  

  消失了的縴夫

  

  幽深秀麗峰奇景幻的巫峽

  

  崆嶺峽

  

  巫峽東口_鏈子峽

  

  大寧河內小三峽

  

  大寧河棧道

  

  大寧河與馬渡河交匯處

  

  美麗小三峽

  

  小三峽之秋

  

  美麗小三峽內琵琶洲之春

  

  小三峽內的寧廣古鎮

  

  長江三峽第一灣_石碑灣

  

  湖北宜昌葛洲壩

  

  三斗坪原始地貌

  

  西寧峽里楊家溪

  

  西寧峽里的明月峽

  

  西寧峽之春

  

  油萊花映照西寧峽青灘

  

  秭歸城下九龍奔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5 21: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