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孩崛起:馬拉拉激勵一代人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羊城晚報


  馬拉拉離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


  印度勒克瑙的女子「紅色軍團」在練防身術


  潘基文在辦公室接見馬拉拉


  伊莎多拉在寫博客

  2013年7月12日,紐約聯合國總部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既不是國家政要,也不是名流大佬,而是一位16歲的女孩——馬拉拉·尤薩夫扎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馬拉拉來到聯合國》一文中這樣介紹馬拉拉:馬拉拉·尤薩夫扎伊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學生之一,但她也是老師。她要到聯合國來,在教育方面特別是世界各地的女孩教育方面,給我們上重要的一課。
  馬拉拉緩步走上講台,環顧聽眾席,下面坐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兒童和各國駐聯合國的代表。馬拉拉開口說:「今天,我很榮幸能站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這是我能重新開口說話以來最高興的事情。能與這麼多尊敬的各國代表齊聚一堂,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時刻。」
  2012年10月9日,15歲的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因倡導女童受教育權利而慘遭塔利班組織槍擊,一度生命垂危。她被送到英國接受治療后,馬拉拉於今年2月出院,並在英國重返校園。這次演講是她能重新開口說話后參加的最重要的一場活動。
  馬拉拉的事迹隨著新聞報道傳遍全球,激勵了諸如印度、埃及、巴西、南非等國家的女孩們。在這些國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的很多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如今她們逐漸覺醒,開始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做著努力。
  A 馬拉拉的演講
  「恐怖分子以為他們能阻止我們達成目標,能嚇退我們的雄心壯志,但是我沒有被嚇怕——軟弱、恐懼、失望逐漸消散,隨之而來的是堅強、力量和勇氣。」
  「我不知道從何說起,也不知道各位想聽什麼。無論如何,我要先感謝大家,不管是在我治療期間,還是在我出院之後,一直都有很多人為我的安危擔心,為我的平安祈禱。大家都知道,去年10月9日,我被兩名蒙面的歹徒襲擊。他們恐嚇我的同學指認我,並對我開了槍,我的兩名女同學也受了傷。而現在,我心中對這兩名傷害我的歹徒並沒有仇恨和蔑視,這是在治療期間我學到的——很多人對我付出了愛心。他們以為槍擊和恐嚇會嚇怕我們,會讓我們沉默下去,但是他們錯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起來反對他們。對於傷害我並誓言追殺我的塔利班,我不會尋求報復。」
  馬拉拉用上面這段話開始了她在聯合國總部的第一次演講,這也是她康復后的首次公開演講。她頭上圍著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托曾經圍過的一條粉紅色紗巾,神情自若,眼神堅毅,並不時用手勢加強自己的語氣。她鏗鏘有力的演講不時引來陣陣掌聲,同時也讓許多人為之感動。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我並不是為了反對任何人來到聯合國總部的,在這裡我也不會為我個人的復仇而跟大家講一些應該打擊塔利班或者其他任何恐怖組織的話。我來到這裡只是想傳達我的一個理念——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希望每一個身處於極端組織的孩子,特別是塔利班的孩子能夠更好地接受教育。我不恨當時對我開槍的塔利班人員,即使當時我手裡就有一把槍,我也不會對著他開槍的。」
  馬拉拉是個出色的學生,她有著橄欖色的皮膚,濃密的眉毛和一雙澄澈的棕色眼睛。11歲時,她就開始匿名在BBC的烏爾都語網站上撰寫博客日記,筆名叫Gul Makai,普什圖語中是矢車菊的意思,同時還是當地很多民間傳說中女英雄的名字。她記錄下了在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樣把書本藏在披巾裡面。
  馬拉拉的父親齊亞丁開辦了幾所學校並擔任校長,2009年,塔利班下令所有女孩不準上學。但是,齊亞丁還是讓他的女兒馬拉拉上學,違反了塔利班的命令。在齊亞丁的鼓勵下,馬拉拉迅速因倡導女性受教育權而成名,但這也引起了塔利班對馬拉拉的仇恨。馬拉拉遇襲前的一連數個月,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的狙擊手都在研究馬拉拉上學的線路。最終,悲劇還是發生了。
  馬拉拉的父親在她小的時候就給馬拉拉講關於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和深受印度人愛戴的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從他們身上,馬拉拉學到了非暴力的抗爭以及愛和寬恕的力量。
  「這就是我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寬恕和愛,」馬拉拉繼續說道,「我心裡的確也是這麼想的,要跟每一個人都和平共處,要愛每一個人。恐怖分子以為他們能阻止我們達成目標,能嚇退我們的雄心壯志,但是我沒有被嚇怕——軟弱、恐懼、失望逐漸消散,隨之而來的是堅強、力量和勇氣。」
  坐在聽眾席里的潘基文夫人柳淳澤不時地擦拭淚水,她深深地被馬拉拉的演講打動了。潘基文還向馬拉拉贈送了一本平時專門送給國家元首的精裝本《聯合國憲章》。去年11月10日為表彰馬拉拉為爭取婦女及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所做的努力,聯合國將每年7月12日定為「馬拉拉日」。
  馬拉拉演講的這天正好是她的16歲生日,也是聯合國的第一個「馬拉拉日」。
  B 印度的紅色軍團
  「紅色軍團」里的女孩們跨越了種姓的差別,這個國家女性地位低下的現狀使得她們緊緊團結起來
  巴基斯坦的鄰國印度,是世界上強姦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去年12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23歲的女學生夜晚搭乘私人巴士回家時遭到輪姦和毆打,生命垂危,事件震驚了國際社會,也引起了印度全國性的反強姦抗議示威。印度的女孩們也自發地組織起來,應對生活中隨時可能遭受的侵犯。
  13歲的迪亞是一個性格內向又害羞的女孩,今年7月,她終於鼓起勇氣來到警察局,指認強姦自己的暴徒:「他強姦了我,還威脅我說『如果你敢告我,我就殺掉你兄弟』。」這句話在迪亞的腦海里盤旋了很久,她終於對著警察講出了事情的經過。
  今年4月的一天,迪亞跟往常一樣在家裡幹活,父親讓她到村子里的一處有水龍頭的地方打一些水回來。這個水龍頭離迪亞的家並不是很遠,但迪亞仍然提著水桶匆匆忙忙地去打水,因為再過幾分鐘,迪亞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就要上演了。電視劇的主演是寶萊塢影星薩爾曼·汗,迪亞是他的超級粉絲。就在迪亞打完水回家的時候,一個男人抓住了她,把她拖到了村口一處空房子里。男人堵住迪亞的嘴,讓她無法呼救……
  迪亞出生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一個窮困的達利特家庭,在印度,達利特是最低的一個種姓,甚至比四大種姓末位的首陀羅還要低。達利特在印度語言中的意思是「不可接觸者」、「受壓迫的人」。強姦迪亞的男子是當地一個有名的醉漢,他酗酒成性,沒有工作也沒有成家,但他出身於一個相對高級的種姓。在他的意識當中,強姦像迪亞這樣的達利特女孩是不用負任何責任的。假使是在過去,迪亞的父親應該也不會鼓勵女兒去警察那兒報案,他們會選擇隱瞞這個事情。但是,印度過去半年來發生了很多強姦案,大部分女孩都主動站了出來控告兇犯。迪亞最終也站了出來。
  現如今,迪亞不僅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還加入了勒克瑙的一個女性組織——紅色軍團。這個組織到現在已經成立了兩年了,之所以叫「紅色軍團」是因為她們統一穿著紅色長衫,紅色代表的是危險和鬥爭。這個組織的領導者是一個25歲的女孩,大家都叫她「老大姐」。「老大姐」經常教育組織里的學員們,讓她們回家問父母這些問題:為什麼分給兄弟的食物總比我的多?為什麼兄弟們能喝牛奶,而我卻不能?為什麼他們能上學而我不能?在這個組織里,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練習「武術」。「武術」是用來防身的,迪亞每天都要在這裡跟著「老大姐」學壓腿、拳術等技能。她們在一起經常討論學校里的色狼校長,他經常伸手去摸女學生的胸部,有時候還會強姦她們。這些女孩們討論應該如何保護好自己。
  「紅色軍團」里的女孩們跨越了種姓的差別,這個國家女性地位低下的現狀使得她們緊緊團結起來。如果不是遭到強姦,迪亞在明年14歲的時候就應該跟其他很多女孩一樣嫁人了,現在,很少有男人願意娶她了。迪亞也開始了她的新生活——重新拿起課本,回到課堂。被強姦過的女孩重返學校,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紅色軍團」讓迪亞鼓起勇氣直面過去,重新開始。
  C 寫博客的巴西少女
  英國《金融時報》把伊莎多拉選為巴西最有影響力的25個人之一,稱讚她以一己之力改變著巴西的公共教育系統
  14歲的伊莎多拉·法貝爾出生在巴西弗洛里亞諾波利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她跟父母以及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伊莎多拉成長於網路時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和事,只要一上網就能了如指掌。就是在網路上,伊莎多拉知道了遠在千里之外的馬拉拉,當馬拉拉遭到槍擊之後,她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我不敢想象,馬拉拉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如今,伊莎多拉的博客「學校日記」(Class Diary)已經有超過60萬讀者。這些讀者也成為巴西社會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很多人支持伊莎多拉,也有很多人反對她。伊莎多拉甚至還收到過死亡威脅。
  作為「金磚五國」的巴西是一個正在上升的國家,但在經濟成長的背後,也存在著很多複雜的社會問題。伊莎多拉跟很多巴西年輕人一樣,對社會越來越不滿,她從去年7月11日開始,寫起了「學校日記」,把她每天在學校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放在網路上。
  跟很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一樣,伊莎多拉上的是公立學校,巴西的公立學校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伊莎多拉用手機拍下了自己學校破敗的景象:破爛不堪的女浴室門,掛在天花板上掉了翅的風扇,教室牆上漏風的窗戶,倒在地上的銹跡斑駁的運動設施還有數學課上學生們跳來跳去不務正業的場景。伊莎多拉記錄下來的這些景象是巴西公共教育系統的一個縮影。
  伊莎多拉開博3個星期之後,「學校日記」就吸引了3000多名讀者。他們也源源不斷地上傳自己學校的照片,照片里有倒塌的建築物,有教室內的打鬥和破壞行為,也有抓狂甚至被氣哭的老師。弗洛里亞諾波利斯當地的報紙注意到了伊莎多拉的博客,並對伊莎多拉進行了報道。電視台的記者也出動了,他們來到伊莎多拉的學校拍攝報道,校長也不得不承認學校確實有很多缺點。
  兩個月後,伊莎多拉的讀者猛增到30000名。在她的博客里,巴西的教育系統問題成為討論最為熱烈的話題,大家幾乎都在批評巴西的教育部門,甚至有一些老師遭到無端的攻擊。而伊莎多拉本人的安全也受到威脅,很多被曝光的壞學生威脅伊莎多拉。有人曾經往伊莎多拉家裡扔石塊,石塊砸傷了伊莎多拉奶奶的額頭。今年2月份,有人用假名在伊莎多拉的臉書(Facebook)留言威脅她:你出門的時候最好睜大眼睛!
  伊莎多拉的名字通過網路和媒體的報道越傳越遠,巴西、美國甚至歐洲都知道了這個小女孩。英國《金融時報》把伊莎多拉選為巴西最有影響力的25個人之一,稱讚她以一己之力改變著巴西的公共教育系統。
  D 女孩崛起
  「馬拉拉過生日了,讓我們許諾送上最好的禮物——為世界上每個女孩和男孩提供優質教育」
  馬拉拉的事迹不僅激勵了印度的迪亞和巴西的伊莎多拉,更多人,特別是女孩在她的激勵下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今年3月,由美國紀錄片集團和英特爾公司聯合攝製的公益紀錄片《女孩崛起》在美國各大院線上映。這部影片以馬拉拉的事迹作為開頭,描述9個發展中國家的女孩如何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家庭和所在社區的命運,成為有用之材的故事。跟馬拉拉一樣,她們一開始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
  影片中9個主人公之一的索佳,曾經一個以撿垃圾為生的柬埔寨孤兒,而後通過受教育變身成為優秀的舞蹈家。另一個主人公蘇麻,她通過音樂來對抗在尼泊爾普遍存在的奴役女童的狀況,如今她加入了解救其他女童的工作中。其他幾個女孩分別來自印度、埃及、秘魯、海地、獅子山、衣索比亞和阿富汗,這些都是女性地位最為低下的幾個國家。如果這些國家的女孩獲得成功,將會提升全球的女性地位。而能讓「女孩崛起」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教育。
  潘基文在《馬拉拉來到聯合國》一文中寫道:「我聆聽人民的嚮往時,也受到啟迪。我到任何地方,都要問當地民眾:聯合國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答案往往是相同的:教育。在難民營,人們告訴我『讓我的孩子重回課堂。』在發生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國家,人們堅持說『不要為我操心。要重新建立學校,讓我的孩子能上學。』教育是拯救生命、建設和平和增強青年權能的途徑……馬拉拉過生日了,讓我們許諾送上最好的禮物——為世界上每個女孩和男孩提供優質教育。」 (趙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