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雜誌眼中的新疆是什麼樣?你們都感受下(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3-10-15 1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強烈的側光勾勒出畫面中人物的的面部輪廓,長長的睫毛和鬢角的髮絲纖毫畢現,如果不是她頭戴美麗的「庫勒塔」帽,我們很難辨別其身份。這是一位塔吉克族姑娘,照片拍攝於帕米爾高原一條叫做札萊甫相的河谷,攝影師劉湘晨十多年來一直在記錄生活在那裡的塔吉克人。美國國家地理在1996年曾獨辟專題報道過新疆,然而那就是真實的新疆嗎?通過劉湘晨的照片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另外一個不同的新疆。攝影/劉湘晨

  


  

  


  


  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 ,以下簡稱NG)雜誌曾在1996年第3期刊發了一篇以《新疆》為標題的長文章,作者ThomasB.Allen,攝影師REZA,文章和照片的觀點都很鮮明,正如其他作者和攝影師對新疆的「記錄」和「描述」(當然也是「創作」)。我們以中國攝影師劉湘晨和REZA(為NG拍攝的這一組)的照片為例,試圖呈現不同視角下的新疆。略有遺憾,或者說頗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向NG約這一組圖時,相關負責人正好外出。受限於時間,我們直接聯繫了攝影師本人。因為版權原因,攝影師只能向我們提供未被NG選用的照片,在這些未被編輯選中的照片里,我們找到了相同場景下極為相似的照片(參考每張圖所在的NG版式,版式已由 NG授權使用)。這正好說明,一個有獨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觀察世界(比如新疆)的方式,是穩定的。REZA如此,劉湘晨也是。

  因為要出《新疆專輯》,所以我找來了許多關於新疆的雜誌、照片、文章等看看,這其中就有一本美國國家地理(以下簡稱NG)1996 年第3期——NG這一期的主打報道是新疆。報道的標題就是兩個字:新疆,這組報道長達40多頁,意圖明顯是要告訴人們新疆是怎樣的。看完后,我對這篇報道深深地失望。它告訴了人們,帶著一種偏見看世界有多麼可怕。我多次去新疆,對新疆,我自認為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這篇報道無論圖片還是文字,都與我所看到的新疆完全不同。

  說說NG的攝影師REZA拍的圖片吧。當然,我們知道這些照片出現在雜誌上,有攝影師的原因,但主要取決於挑選圖片的編輯和雜誌一貫的風格。一張是在和田的一處巴扎(市場)上拍的:露天市場上,一位牙醫正在給一位患者拔牙,黑黑的手拿著一把鉗子伸進了患者的嘴裡;一張表現的是圍觀耍猴,猴子用鐵鏈子拴著,眼神驚恐,圍觀的人衣衫不整,呆若木雞。還有幾張照片的內容是這樣的:一群工人坐在一輛破舊的麵包車裡圍著一個骯髒的鐵桶吃午飯,鐵桶里裝著饅頭;一群戴著大檐帽、扎著武裝帶的幼兒園孩子在跳舞;一群孩子在上課,課桌是石頭壘的;克拉瑪依被燒死的孩子們的遺像……

  好了,不舉例了。總之,看完這些圖片后,讀者會以為新疆是灰暗的、可怕的。用這些照片組成新疆的形象,讓我感到不解和不公,同時也讓我感覺到,一個國家有一本自己的地理雜誌是何等的重要。自己國家的區域、社會、歷史、文化等,必須有自己的內部發言人,外人的解說是會誤解和歪曲的。

  我很奇怪,多少年來,我們數次深入新疆,接觸過無數新疆人,其中最多的是攝影師,當然也包括維吾爾族攝影師,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個攝影師拍過NG那樣的照片。我捫心自問:我能找到那樣的場景,拍出那樣的照片嗎?我再三思量,結論是不能。不過,我要為NG的攝影師REZA說句公道話,這些照片並不一定完整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是領了NG的選題,按合同去做命題作文的,他必須體現出資人(NG)的意志。另外,當他把照片交給NG后,挑哪些照片上雜誌,就是雜誌社編輯的事了。因此後文中,當我說照片如何如何時,很大程度上說的是NG。

  在我對NG關於新疆的報道感到失望和遺憾之際,新疆一位大學教授兼攝影師的攝影作品讓我感到驚喜,並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些照片,這個人就是劉湘晨先生。我想拿他的這些照片與NG的圖片做個對比。其實也構不成對比,因為拍的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一樣的內容,但我還是不願意放棄把這兩組照片並列地放在一起的機會。一是我對劉湘晨的這組照片太喜歡了,不把它們用在我們雜誌的《新疆專輯》中,很遺憾;二是我對NG的那組照片很反感,要是不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總覺得鬱悶得很(不過也得感謝這組照片,它們曾經刺激我暗下決心辦好我們的雜誌)。既然非常想把這兩組照片擺出來,它們又構不成一對一的對比關係,那麼我們就把這兩組照片當成兩個並列的線索,或者兩組並列的主題——當然是以劉湘晨的照片為主,NG的圖片為輔——放在一起,目的是要藉此對照片與拍攝對象,照片的真實性與功能性,以及讀者應該如何認識照片,如何通過照片了解照片所表現的地方等這樣一些問題,談一些我自己的體會。

  NG那組照片表達的主題之一,就是新疆如何落後與貧窮。而且他們對這種落後與貧窮表現的態度是鄙視和厭惡。

  


  

  


  


  美國NG雜誌新疆專題(1996.3)P18-19

  為了客觀呈現NG和攝影師的觀點,我們不對圖片加以說明,僅翻譯原文圖說大意。後面每張照片也遵照這一原則。「在烏魯木齊,一個蓬勃發展的省會城市,連猴子都學會了賺錢。儘管以中國東部城市的標準來看,這裡並非多麼發達,而它『美麗的牧朝這一蒙古名字(備註:『烏魯木齊』是蒙古語,意為美麗的牧場)也提醒著它謙卑的出身,但石油和製造工業的發展為這座城帶來了大型商嘗迪斯科舞廳和假日酒店。一位居民說:『火車上每天都擠滿了從東部前來尋找工作機會的人』。」

  


  

  


  


  美國NG雜誌新疆專題(1996.3)P26-27

  「一戶哈薩克族牧民正在土坯房中等待著冬日的結束,他們燒火為家裡新添的成員—— 一隻小羊羔—— 提供溫暖。安置牧民的計劃使牧民的轉場頻率日漸減少,但政府已著手保護他們的民族文化。這裡的少數民族可以使用本民族語言出版報紙,而原本嚴格執行的『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他們也較為寬鬆—— 農村家庭可以擁有三個孩子。但新疆的牧民通常做得更甚—— 如果在這基礎上還有超生的,他們會送給親戚。」

  


  

  


  


  美國NG雜誌新疆專題(1996.3)P28-29

  「和田曾是絲綢之路上一個歷史久遠的商隊驛站。今天,一位路邊出診的牙醫正在給患者安假牙,其他集市上的醫生也根據一己所能各司其職,有的會向患者提供自製的藥物,如治療骨折用的馬油。」

  


  

  


  


  美國NG雜誌新疆專題(1996.3)P36-37

  「和田附近的一個絲綢工人正在用經久不衰的方法給絲織品上漿。新疆的絲綢如今不再為羅馬帝國的上層人士生產,主要供給中國國內(上圖)。而在喀什,這種圓麵包則是另一種當地人介紹給全世界的特產,價格便宜。在它們上方,是一張價值連城(但是非法)的雪豹皮毛,目前雪豹已瀕臨滅絕。」

  


  

  


  


  美國NG雜誌新疆專題(1996.3)P20-21

  「一位維吾爾族創業者推著他的移動撞球桌穿過博樂市的後街。在新疆,撞球已經取代乒乓球,成為新近流行的娛樂方式,幾乎每個村子都有一張撞球桌,玩一次撞球的價格是兩毛錢。」

  


  

  


  


  美國NG雜誌新疆專題(1996.3)P24-25

  「阿爾泰山的哈薩克族小學生們正在一個露天教室(草原)中上課。上課的書本使用哈薩克文,老師則騎著馬來上課。」

  劉湘晨1996年進入帕米爾高原一條名叫札萊甫相的塔吉克族居住的河谷。要說生活條件艱苦,中國沒有哪個地方比那裡還艱苦的了。劉湘晨在書中寫到,那裡的婦女至今都沒有衛生巾的概念。還有一位攝影師去過那裡,他告訴我,他給他居住的那戶人家的孩子一個本子和一支鉛筆,周圍的孩子也過來領取;他為了把他的一雙鞋留給他的嚮導,竟然光著腳把車開出了峽谷……但是我在他們那裡看到的圖片,雖然也有貧窮、有落後,但是更有人的尊嚴和價值。

  劉湘晨十多年來不斷地進入札萊甫相河谷,他大部分時間是在熱斯喀木村一位名叫達吾提· 吾守爾的塔吉克族人家中度過。當主人不在的時候,一條狗會靜靜地卧在劉湘晨的身邊(狗小的時候,劉湘晨就抱過它);當他蹲下拍照時,小羊會跑過來用舌頭舔他的鏡頭;在紅紅的、火光升騰的灶台上,做酸奶的塔吉克婦女系頭巾的一瞬,劉湘晨按動了他的快門,他說他覺得那一瞬,這個婦女如仙女一樣美。「你看那婦女抱著小羊羔臉貼著臉的情景,你看她拿著奶瓶餵羊羔的眼神,那哪像是看羊的眼神,那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樣。」劉湘晨說,「人與自然和家畜的情感,多麼美好的東西,應該傳承下去。」他與村裡人告別時,他說明年還回來。達吾提· 吾守爾105歲的老爹說:「我的眼睛會一直看著山嶺上那條你來的路。」漢族人表達這個意思的話是:「你一定要來呀。」

  圖片真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它能透露拍照者心中的秘密。我看一張圖片時,首先感受到的總是拍照者心中的情緒,就是一張照片上瀰漫的氣氛、情調,它暴露了拍照者內心是喜悅、驚奇、欣賞、愛、尊重、理解,還是厭惡、獵奇、否定……

  我在劉湘晨的照片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愛、尊重、理解、欣賞、喜悅。而NG關於新疆的那些圖片,與其說是對新疆的認識,還不如說是對新疆的情緒,認識總是片面的,情緒卻是真實的。

  


  

  


  


  札萊甫相河谷塔吉克婦女肖像。攝影/劉湘晨

  


  

  


  


  札萊甫相河谷的塔吉克男孩兒。攝影/劉湘晨

  


  

  


  


  在灶台前掀起頭上紗巾的塔吉克婦女。攝影/劉湘晨

  


  

  


  


  札萊甫相河谷正在打酥油的塔吉克婦女。攝影/劉湘晨

  一個美國著名攝影評論家說:「沒有人透過照片發現丑,但很多人透過照片發現美。」但是在NG的新疆專題報道中,我們看到的不是這樣,他們似乎是在尋找丑。

  說NG的這些照片是一些不真實的,首先因為照片不是對世界的記錄,而是評價。這是因為照片以一系列隨意的碎片來代替整體,這就給拍攝者和編輯表達自己的思想、立場提供了機會。

  看看NG的新疆專題報道,以十幾張充滿主觀偏見的照片就自以為表達了新疆整體,而且整個報道的大標題就叫「新疆」,前面竟沒有一個限定詞,例如:NG眼中的「新疆」或者「新疆印象」之類。

  最會說謊的東西是什麼?是相機。它裝出一副無辜的樣子,攤開雙手說:「我怎麼會說謊呢?我是一個由一堆玻璃、塑料、晶元組成的盒子,我沒有意志和意識,尤其是我產生的照片,只不過是對現實發生的場景的復英照搬而已,我的哪一張照片不是確實發生過的事情?」正是靠它是一個無意識的機器,以及照片是複印了確實發生的事情等這些原因的掩護,相機在發布它的謊言。

  相機早已不安於它是「現實的復穎和「翻版」這樣的奴僕地位,它野心勃勃,要建立它自己的照片王國,它要當國王。在這個王國中,它有自己的一套哲學,它要建構一個,或者說它已經有了一個與現實世界並駕齊驅的影像世界。在這個影像世界中,它有一套構建這個世界的藍圖和規則,例如在什麼樣的光線下拍出的圖片是美的,什麼樣的構圖是正確的……這些好像是對照片的評價,其實不是,這些標準實質上是影像王國的准生證和入門證,符合這些標準的照片受到了鼓勵、獲得生存,不符合的被拋棄。這與生物界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沒什麼兩樣。什麼樣的影調、什麼樣的飽和度、什麼樣的曝光、什麼樣的景深、在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樣的鏡頭……這些好像僅僅是涉及「拍得如何」的技術問題,其實不是,技術不是工具,技術也不是中立的,照相機的技術規定了我們怎樣看世界和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最後,照相機和影像的王國創造出了一整套看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攝影式觀看」。攝影式觀看就是把世界當做一堆潛在的照片來觀看,用這種方式看世界時,要害不在於世界本身是什麼,而在於看世界像不像照片。

  當然,這是照相機本身所帶來的普遍問題,NG則有著它自己的一套通過攝影看世界的模式。看了NG關於新疆的文字和圖片,我知道他們去西藏時會怎樣寫、怎樣拍,我也知道他們去中國其他地方會怎樣寫、怎樣拍。他們有一套NG式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他們為了這套方式而觀看。他們從美國出發,還沒有到達新疆時,已經有了一些模板,現在只是去新疆填上環境和人物而已。他們自以為是地向其他人揭示他們周遭活生生的世界,向他們展示他們自己視而不見的眼睛所看不到的世界。一張表現新疆市場上賣饢的照片,看不見幾個人物的面部,只有一些金黃的饢擺在面前。但顯然,人和饢不是攝影師和編輯們所要表現的,他們要表現的是一些骯髒的紙幣堆在饢上這個細節。食物與錢混在一起,這是他們所謂的文明世界所不會發生的。這就是他們居高臨下的一種姿態。

  最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向攝影師要這張照片時,他沒有,但是給了我們同一個場景的類似照片,這樣,我們就看到了NG的編輯是怎樣選照片的了。攝影師拍攝的照片中,有一張明明能看到市場上賣饢人的臉部表情,但這張照片沒被採用,而是用了一張臉部黑暗的照片。這樣選的目的,無非是怕賣饢人的臉部表情吸引了讀者,而他們希望讀者的視線集中到一堆髒錢與饢在一起的畫面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22: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