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葛劍雄:韓國對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有貢獻

[複製鏈接]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3-10-2 06: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3年09月16日03:50來源:大洋網 作者:葛劍雄
:
  最近,我在廣州「嶺南講壇」作報告。在回答聽眾提問時,我提到韓國對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有貢獻。經媒體報道后,竟然引起一片大嘩,甚至有斥為「賣國」、「媚韓」者,網上譏刺謾罵更不一而足。本來,對一種說法或觀點有不同意見,因而提出商榷和批駁,都是題中應有之義,非如此學術不足以昌明,真理不足以彰顯。但所有我看到的反對意見,居然連基本的歷史事實也不知道,或者連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也沒有讀懂,卻不能不使人啼笑皆非。

  還是先講歷史事實吧!早在先秦時期,今朝鮮半島上已有大量中原移民,特別是在與遼東毗鄰的西北部。秦漢之際建立的衛氏朝鮮國,就是以中原移民為主體的。西漢武帝開疆拓土,將領土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在遼東和朝鮮設置四郡,由朝廷直接管轄,與內地的行政制度完全相同。東漢后轄境雖有所收縮,但在三國、西晉時又有擴展,還新設置了一個一級政區——營州。6世紀后高句麗遷都平壤,脫離中原政權。唐高宗時又設置安東都護府,一度進行直接統治。元朝征服朝鮮,設征東行省,但對內保留其國王。明、清兩代以朝鮮為藩屬國,直到甲午戰爭敗后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才被迫承認其獨立。

  儘管今天有少數韓國人千方百計要割斷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個別人甚至本末倒置,捏造史實,但在歷史上,朝鮮一直以中國的一部分自居,或者以天朝的藩屬國為榮。我在韓國親眼看到不少古代士大夫的墓碑,無不題為「大明朝鮮國」、「大清朝鮮國」、「有清朝鮮國」。特別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出兵援助朝鮮擊敗日本侵略后,朝鮮君臣感恩載德。在清朝入關后,朝鮮不顧國小民窮,君臣多次密謀,要幫明朝恢復,以報「再造之恩」;並誓死抵制清朝雉發易服,延續「漢家衣冠」。19世紀末,在內亂外患深重,瀕臨亡國之際,還寄希望於宗主國清朝出兵相助。

  從公元前2世紀歸入西漢版圖,朝鮮北部作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達數百年,中國文化成為當地主流文化,也成為朝鮮半島傳統文化的源頭和主體。從那時起朝鮮地區就直接採用漢字,即使是在制訂了自己的文字后,漢字依然是官方的、正式的文字。朝鮮的主要制度、主流文化、倫理道德、學術文化,無不來自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西漢末,朝鮮北部的方言與「燕代」(大致相當今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部)一帶的人相同。朝鮮的世家大族,無不自稱源於中原大姓,箕子、周公、孔子、太原王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河東柳氏,直到朱熹等,在朝鮮都有大批「後裔」。儘管這些大多出於攀附,卻反映了中國和中國文化在古代朝鮮的崇高地位。何況,文化並不一定以疆域為界限,即使朝鮮與中國的關係或隸或分,時密時疏,但在近代以前,朝鮮半島一直屬中國文化區是毫無疑問的。今天的韓國文化源於中國文化,但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根據朝鮮半島的具體條件,創造了新的形式和內容。這既是韓國文化的成就,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其次,正如孔子所說,「禮失求諸野」。由華夏諸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形成的華夏(漢)文化,隨著人口的遷徙、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逐漸擴大到中原王朝和藩屬國,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在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文化現象呈波浪型推進,由中心而邊緣,由發達、先進區域而至相對落後區域。由於邊緣地區往往地形封閉,交通阻塞,人口很少流動,接受新文化遠遠遲於中心區域或發達地區。這種滯后現象也反映對既有文化的保存和延續,所以一種在中心區域早已消逝的文化現象,卻能在邊緣或閉塞地區長期存在,並且產生新的形式和內容。當這種文化成為當地的主流,得到普遍的認同后,當地人會倍加珍惜,並且不斷創新,在某些方面甚至會超過母體文化。正因為如此,當初孔子才會到「野」去求中原華夏已失去的「禮」。那麼在今天,有些在中國已經失去的「禮」,也完全可能在韓國找到。如果這些「禮」得到發揚光大,豈不是以往的朝鮮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豈不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光榮?

  例如,韓國在1972年申報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是現存的最早金屬活字印刷品,產生於1377年,相當於中國明朝洪武年間。我認為,這是「禮失求諸野」的典型。因為紙和活字印刷是中國發明的,《直指心體要節》印刷的主要內容是博覽《景德傳燈錄》、《禪門拈頌集》等史傳部的佛書之後,在歷代諸佛祖師的偈、頌、贊、歌、銘書、法語、問答中抄錄並撰述有助於掌握禪的重要部分,顯然傳自漢傳佛教和產生於中國的禪學,用的是漢字,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發現更早的同類印刷品也是事實,或許這一文化產品的確是當地人的創造,或許它傳自中原,卻被當地人完好地保存下來。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如果今後在中國發現了更早的同類印刷品,完全可以補充申請,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紀錄提前。如果今後沒有新的發現,就讓它代表中國的佛教文化、印刷術和造紙術向世界展示吧!

  又如,由於清朝下令雉發易服,明朝的服飾在中國基本絕跡,但在朝鮮卻一直保持到19世紀末。這樣的例子還可以找到不少,其中不乏在中國已經消失殆盡的。

  我並不懷疑有些批評者的愛國熱情,但如果連基本歷史事實也不知道,愛國從何談起!結果又會如何?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1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