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54) 鹿鼎記中金庸為先祖篡改歷史

[複製鏈接]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0-1 1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漢族博士后教你看世界(254): 旗人金庸先祖是滿清最大文字獄《明史》案告發者,《鹿鼎記》中金庸為其先祖篡改歷史

  金庸先祖查慎行的一首詩,被收錄入90年代的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後面: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這裡涉及很高級的不知不覺中對漢文化進行陰險的嵌植手段。我要詳細講解。

  旗人金庸的那點齷齪事兒——寫給所有被金庸欺騙的人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查繼佐。當時無辜屈死者無數,老查踏著別人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這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可辯護卻總是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

  查繼佐又名查伊璜,「伊璜」應該是其族譜名。他是金庸的一個本家,也是滿清最大的幾場文字獄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終有七十二人被處死,其中十八人被凌遲,數百人充軍,之後江南人人自危,文壇、史壇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繼佐做為首告,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會興起大禍的一次史書編寫推動成了一幕慘劇,終致血染江南。

  據印鸞章的《清鑒》記載:「此案誅死者七十餘人,名列參校者皆死,刻工及鬻書者同日刑。惟海寧查繼佐、仁和陸圻,當獄初起,先首告,謂(庄)廷鑨慕其名,列之參校中,得脫罪。」

  《明史》案主要由兩人告發,杭州舉人查繼佐是首告,歸安本地知縣吳之榮後來再次告發。如果起初查繼佐不告發,吳之榮也未必會關注此事,更無須因擔心失職被懲處而也跑去告發(當然也不排除其兼有邀寵的動機),所以說這場浩劫的根子還是在首告查繼佐身上。要說知縣吳之榮職責在身,向上反映也屬正常。而查繼佐僅為了避禍和妒忌,就借刀殺人,向滿人告發自己的漢族同胞,所為可謂極不光彩。這場浩劫之後,歸安文壇和文人都遭到重創,文士中唯有查繼佐因檢舉有功而受到清廷的嘉勉和賞賜,和吳之榮一起平分了莊家的家產,還從莊家得到了「十餘舟」抄家得來的傢俱器物(《費恭庵日記》)。不久之後,查家便因此次功勞得到清廷的賞識信任,舉族入了旗,自此成為了滿清統治集團的「自己人」。可以說,查家日後的繁盛,與查繼佐告發文字獄,踏著別人的屍骨向上爬是有很大程度的關聯地。

  然而金庸秉心有偏,為了謀求根紅苗正、良好口碑,便竭力想要遮掩祖上的這幕劣跡,甚至不惜為此偽造歷史。他藉助其擁有的顯赫聲名和自己小說的廣泛流傳,明目張膽地顛倒黑白,試圖扭曲真相,混淆視聽,竟然在《鹿鼎記》中把查繼佐寫成了正面人物、文字獄的受害者,還將其與顧炎武、呂留良這樣的反清名士置於一處,把告密的醜惡行徑都推到了吳之榮身上。《鹿鼎記》影響深遠,讀過的人不計其數,大部分讀者無心考究歷史,也想不到金庸竟敢如此明目張膽地混淆是非,指鹿為馬,所以多被其矇騙,在記憶中留下了一段被篡改的史實。原本一段海寧查氏的「不光彩」歷史,反倒被金先生巧妙地利用,讓世人都以為其祖上心懷故國,不肯屈從於滿清淫威,在文字中暗諷時弊,才招致災劫。一個可恥的告密者、給江南文壇惹來大禍的小人,竟然搖身一變,成為了反清英雄,金先生的生花妙筆實在令人又敬又佩。

  三、鐵桿漢奸吳六奇

  讀過《鹿鼎記》的人應該會對吳六奇這個名字有印象。在書中,吳六奇是一位慷慨豪俠的英雄、潛伏敵後待機而動的抗清義士。但事實上,吳某人卻是一個貪生怕死、叛國投敵的鐵桿漢奸,投降后一直對清廷忠心耿耿。吳六奇本是永曆帝授的南澳總兵,順治七年時,大漢奸平南王尚可喜揮軍南下,吳六奇當即率部迎降清軍,此後隨同尚可喜征粵,剿滅明軍殘部,屢立奇功,並積功被清廷升為提督、少師、兼太子太保。

  據徐鼒《小腆記年附考》卷十七記載:「清世祖順治七年春正月。戊辰,我大清兵復取韶州,明總兵吳六奇降。[考曰:海寧查孝廉伊璜識吳六奇於未遇,后從王師征粵,官至提督,厚報伊璜。王士禎《文集》、鈕琇《觚賸》、蒲松齡《聊齋志異》、蔣士銓《忠雅堂文集》皆記其事,謂六奇以乞丐遇征粵之師,途中被執,獻策從戎,積功至節鉞。鼒按:諸君皆據傳聞言之,其實六奇在明時為五虎亂潮之一,踞大埔、饒平、程鄉,永曆帝授為南澳總兵。順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與碣石鎮蘇利迎降。《台灣外紀》、《行在陽秋》言之歷歷,安得謂乞丐迎降乎!《貳臣傳》謂六奇豐順人,少時乞食各郡,習山川險夷,至是以總兵降,請鄉導大軍,招徠旁邑自效,蓋乞丐乃少時事,查、吳相遇,實在明世。旋附義旅,為桂王馳驅,後人諱之,而託言驟貴於興朝,非實錄也。附辨於此。]《查繼佐年譜》引。」

  金庸之所以顛倒黑白,硬把一個漢奸美化為抗清烈士,主要原因就是查家與吳六奇交往密切,一損俱損。吳六奇落魄時曾得到過查繼佐的資助,后投身軍旅,當了明朝的總兵,降清后官至提督。此人不忘舊情,「厚報伊璜」,還曾助查家脫難。據《偶然錄》記載:「公應吳督之招,在兩廣署時,陸晉亦貴為潮州提督。蓋晉逸去后,即從軍效力,積功謀任至此。知公至粵,遣使齎帛書為請,公赴之,晉郊迎百裡外,其崇奉之禮不異於吳。」可知查繼佐受到了兩廣提督吳六奇和潮州提督陸晉異乎尋常的禮遇,查家是當時「沾官氣」的大族。

  寫小說雖然允許藝術誇張和改編,但總不能顛倒黑白、忠奸互易。如金先生般把小說當成歪曲歷史的工具,藉助其顛倒是非,謀一己之私者,實屬少見。

  四、《明史》案始末

  《明史》案是滿清所興的幾大文字獄之一,株連甚廣。湖州(今浙江吳興)庄廷瓏聚眾編輯明史,清廷在撰寫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時,煞費苦心地大肆篡改,歪曲事實,自然不能允許有人說出歷史的真相,於是一經告發后就嚴厲懲治。據《鮚琦亭集》二二《江浙兩大獄記》記載:「江浙名士列名書中者皆死,刻工與鬻書者亦同時被刑。」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將繼佐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十月,吳之榮為庄廷鑨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為功,則繼佑前之榮后,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為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台幸為參祥。」(按,繼佑是繼佐原名,因科舉之錯而從其誤。)
  據況周頤寫的《眉廬從話》記載:「吳興庄某作《明史》,以查伊璜列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次年七月,歸安知縣吳某(吳之榮),持書出首,累及伊璜。伊璜辯曰:「查繼佐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庄某將繼佐列入校閱,繼佐一聞,即同檢舉,事在庚子十月。吳令為庄某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為功,繼佐之功當在吳某上;若以檢舉遲為罪,則繼佐早而吳某后,吳某之罪不應在繼佐下。今吳某以罪受賞,而繼佐以功受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台幸為參詳。」各衙門俱以查言為是。到部對理,竟得昭雪。遂與吳某同列賞格,分庄氏籍產之半。」

  全祖望《鮚琦亭集》載:「惟海寧查繼佑、仁和陸釺,當獄之初起即首告,為庭瓏慕其名,列之參校;故得免於罪。

  據張岱的《快園道古》記載:湖州庄廷瓏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閱姓氏。伊璜知,即檢舉學道,發查存案。此年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持書出首,累計伊璜,伊璜辨曰:「查繼佑系杭州舉人,不幸薄有微名,庄瓏遂將繼佑刻入校閱。繼佑一聞,即出檢舉,蓋在庚子(1660)十月,吳之榮為庄廷瓏本縣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為功,則繼佑前之榮后,繼佑之功當在之榮上;若以檢舉遲為罪,則繼佑早而之榮遲,之榮罪不應在繼佑之下。今之榮以罪受上賞,而繼佑以功受顯戮,則是非顛倒極矣!諸法台幸為參祥。」共衙門俱以查言為是,到部對理,竟得昭雪。遂與之榮同列賞格,分庄瓏籍產一半。」

  查繼佐門人沈起所撰《查東山先生年譜》:「清順治十八年,庄史案將發時,「陸子麗京(圻,字景宣,錢塘人)告先生曰:『南潯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貢生)作《明史紀略》,參閱姓氏首列東山(摘按,即查繼佐),次范子文白(驤),次及某,共十八人。(日記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駭,所謂大警者定以此矣。擬牒當事,從刀筆家稱此書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書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學,手著四六體,中一聯:『倘或犯於所忌,間有非所宜言。』併入范、陸名於牒,范、陸不知也。率此一聯,生三家三百餘口。」

  中華書局《查繼佐年譜》也證實查繼佐正是此案最早向清廷告發之人,年譜注引查繼佐《得案日記》曰:「……余自作牒四六體,投督學胡尚衡,亦不得報。余手啟胡:『語陟鼎革而衡文,不知之乎?他日門戶之憂,當與共之,勿謂此日不言,故警。』始以原牒行湖府學,學官為趙君宋,溫州人,頗有深望。時鑨已卒,父老七十餘歲矣,自言此書無不敬,可上聞。即奈何漁獵君宋毒之,詳於府道。庄不得已,行千金壽知府陳某………」

  上面六則史料所述大體相近:庄庭瓏慕杭州舉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伊璜得知后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但學道並未在意此事。七月,歸安知縣吳之榮再次告發,此書終引起清廷關注,遂大興文字獄,相關人等被捕殺殆盡。同列參校的查伊璜非但未傷毫髮,反而因首告有功,「與之榮同列賞格,分庄瓏籍產一半」。

  在《五石脂》中,記載更為翔實,但與上面幾則略有出入,比如查繼佐告密所得不再是莊家財產的一半,而是十分之一,加上「十餘舟」的器物。

  」…… 同時以不列名而獲免者,尚有四人……陸璘,查伊璜、範文白、陸麗京……伊璜名繼佐,海寧舉人……咸負文望,列名參訂中。庚子書成頒布,三人以不相聞,於順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學道胡尚衡,辨明其誣……之榮出首時,即謂庄胤成(即君維)、朱佑明、查伊璜等共造此書。至公庭質對,亦堅執伊璜等主筆。查以遞過檢明呈為詞,吳復質其何不首督撫而獨首學道。明系藉此得贓名實兩遂之計。查遂無詞。囚禁者逾時,既乃密求於粵中總兵吳六奇,事始得解。先是滿官督撫上本,俱依之榮口供,謂查系同謀造送。及吳為查營解,至定案時,遂一反其詞。謂查三人,雖不比之榮之發覺,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頒賞。故之榮蔭襲拜他哈哈番,並給朱庄財產十分之一。查、范、陸亦得頒給器用什物。據《費恭庵日記》,謂曾親見查等在慈感寺前領取朱、莊傢具,約十餘舟雲。」

  《五石脂》中的詳盡記載給我們講述了事件的另一個版本:查繼佐正是《明史》的主筆之一,而不是其它幾則史料中所述,是庄廷瓏未經允可就擅自把他列入參訂名單。查繼佐後來向學道首告,正是擔心出事,預作自保準備。而之所以他的告發沒有引起任何關注,就是因為查繼佐並不是真想把事情鬧大,因為他希望藉助修訂《明史》而留下美名,所以他的告發不過是串通學道而做的戲罷了。然而查繼佐沒想到知縣吳之榮也會告發此事,人家可是真告,所以很快就引來了朝廷的關注,他也被吳之榮告發。吳之榮看破了查繼佐的小心思,當庭質問他既然告發,為何「不首督撫而獨首學道」,於是「查遂無詞」,被下獄囚禁。查繼佐讓家人密求粵中總兵吳六奇救命,在吳六奇的庇護下,才於重審時「一反其詞」,不僅無人再提查繼佐曾經擔任主筆之事,他還反罪為功,嘉獎受賞。

  「蒼*寶之(明史),原本不可得也。問之庄氏,忌不與校。余素不一至南潯,偶鑨弟廷鉞束脯余門,曰:家史意獨為之,不欲分人,且先生不須此。余遂有明史之役,改曰罪惟錄。九段摘按,查氏本人亦有心於明史,其告發莊氏之舉,是否先有同道相薄之意,後生借刀殺人之心,則難言。」

  而在《查東山先生年譜》注引查氏《得案日記》中,我們又可以看到查繼佐告密的另一個版本和動機:莊家把新編撰的《明史》視為至寶,「不欲(把榮耀)分人」,不讓別人參與校對,列名其上。而「查氏(查繼佐)本人亦有心於」靠明史揚名,所以對莊家心懷不滿;兼且文人相妒,希望對方無法成功,所以向清廷舉發,希望能借刀殺人,用心可謂十分歹毒。

  上面幾種大同小異的說法孰真孰偽,如今已難確證,但查繼佐在《明史案》中擔當了一個既不光彩的角色,並在事後獲利,卻是眾口一辭。以史料多寡來看,似乎第一種說法最為可能屬實。

510

主題

606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沙發
 樓主| 風華少年 發表於 2013-10-1 12:09 | 只看該作者
 五、金庸祖上查嗣庭遭受的文字獄

  在《金庸傳》中,曾有過一個「維民所止」的說法:說金庸的祖上查嗣庭因為「維」、「止」二字給「雍正」去了頭,所以引出殺身大禍,遭到文字獄的清洗。事實上,「維民所止」的故事早已被考證出是金庸自己編出來的謊言,並藉此不知欺騙了多少人。不過金庸的祖上,內閣學士兼禮部左侍郎查嗣庭,倒確實遭受了文字獄的清洗,他與兒子拷死獄中,死後還被戮屍,全家流放,連江浙兩省的士子都受到株連,六年內不準參與舉人和進士的科考。

  此事就是著名的「查嗣庭案文字獄」,一直被金庸利用來混淆視聽,遮掩其祖上查繼佐的不光彩行為。事實其實很簡單:滿清有兩大文字獄都與金庸祖上有關,一為《明史》案,一為查嗣庭案。只不過在《明史》案中,其祖上查繼佐是可恥的告密者;而在「查嗣庭案」中,查家又成為受害者罷了。

  其實查嗣庭案並不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字獄。表面上看是雍正因為查嗣庭主持鄉試時命題不妥而降罪,將其下獄處死。內幕卻是雍正意欲剷除國舅隆科多,而查嗣庭是靠溜須隆科多爬至高位,屬於鐵桿隆黨,所以便成為雍正首先要剪除的羽翼。所謂的「出題不當」,不過是個借口罷了。在查嗣庭死後沒幾個月,隆科多便被處死。

  顯而易見,這場所謂的文字獄,不過是一幕披著文字獄外衣的權術爭鬥,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與其它因諷刺滿清、弘揚漢族文化而獲罪的文字獄有本質區別。而金庸編造「維民所止」的謊言,其用意也並不難猜:無非是想掩飾這場文字獄的獨特性,盡量將其與其它文字獄混為一談,以讓人們產生「金庸祖上也是反清文人,曾因弘揚漢族精神招禍」的錯覺。其實少年時讀《鹿鼎記》,便感覺一開始文字獄那章與整體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多餘。長大后才理解金庸這樣做的高明之處:不僅巧妙地歪曲了事實,把「明史案」的告密醜行全都推到了吳之榮身上,洗白了其祖上查繼佐;更配合他在《金庸傳》中編造出的「維民所止」謊言,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文字獄受害者後代」的高大形象;同時更有力地掩飾了自己滿人的身份,淡化了祖上曾任清廷高官的事實;還遮蓋了他在小說中吹捧滿清的不公正立場,可謂一舉數得。仔細回想一下金庸寫的小說、評傳和雜文,對清初的幾任皇帝(皇太極、努爾哈赤、順治、康熙)都推崇備至,而自殺其祖上查嗣庭的雍正之後,就再無溢美之詞了。

  筆者十分佩服金庸的心計,能如此不著痕迹地塑造起自己的光輝形象,從一個告密者的後代搖身一變,成為文字獄受害者的傳人,輕鬆就博取了人們的同情,可謂變被動為主動,將虛偽隱藏於無形之中。金先生能將岳不群偽君子的形象刻畫得那樣傳神,果然並非幸致。

  如果有人仍存疑慮,希望進一步了解此案的細節,請自行檢索閱讀陳伯良先生的考證文:「清代查嗣庭案本末」。

  六、金庸是滿人還是漢人已不可考

  《滿族漢姓對照表》:「[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查氏(漢族)等。」

  「姓查的人百分之八十五是居於安徽、雲南的少數民族,剩下的百分之十五則是滿族正白旗姓沙拉的一批滿人改成的漢姓,以及後來加入滿族的查姓漢人,主要居住在浙江以北的幾個省份。」

  「海寧查氏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一直是『文宦之家』。」

  七、金庸與海寧查家

  海寧查家是海寧袁花的名門望族,其種族雖然已經混亂,但族譜還是比較確切地,今存《海寧查氏族譜》二十冊。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輩份為: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在族譜中可以看到查良鏞的序列,所以金庸自稱出於海寧查家還是比較可信地。金庸曾在1995年2月給浙源鄉查傳宦的信中自稱族叔,稱對方為「傳宦族侄」,還說到:「據長輩所言,我家的確於早年自婺源遷浙江海寧,故我們應是本家。」

  滿清自入關以後,對漢人一直採取防範打壓的策略,所以漢人中門庭顯赫者甚少。然而在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的叔侄數人同時在清廷居官,金庸就曾在《鹿鼎記》的楔子中洋洋得意地炫耀海寧查氏「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查家一時風光無限,全族加入了漢八旗,後來滿族式微后又有不少人悄悄改回為漢族。有些人把金庸祖上說成是漢八旗包衣(即家奴),這是錯誤的看法,金庸祖上是正宗的旗人。

  說起漢八旗,不似人們想象中,把死忠滿清的漢人編在一起給個旗人頭銜,在血統上還是漢人。當時的規矩是「滿漢不通婚」,而漢八旗是可以與滿族統治族通婚地,與漢人反不能通婚。所以隨著血統在通婚中的變化,漢八旗人與漢人日益遙遠,從實質血統上蛻變成了滿人。如今的純滿族血統已經非常少,大多數滿族人其實都是漢八旗的後代,所以人們把查家和金庸視為滿人也是基本準確地。

  當時滿人排漢風潮甚濃,查家能得到清廷的賞識信任,實屬異數。由此我們也可以基本斷定,當時查家與滿人的關係頗為密切,是當時迎合清廷的模範家族。很可能有不少滿人改漢姓為查后,與查家進行了通婚等進一步的融合,遂更讓清廷把查家當成「自己人」來吸納重用。

  海寧查氏中出過不少顯赫人物,查嗣瑮、查嗣韓都是「七進士」、「五翰林」中的人物。據《查東山先生年譜》記載:「十四日,(查繼佐)以痰喘故,擁衾危坐。夫人誕期將近,遠邇姻族以次踵至……族侄嗣韓、嗣瑮以次供飲餌之事。」由此可知,這二人均為查繼佐之從侄。而由族譜可知,查嗣韓為查慎行之堂弟,查嗣瑮為查慎行之親二弟,所以查慎行亦為查繼佐之族侄。而由族譜可知,查嗣庭是查慎行的堂兄,金庸誤將其當作查慎行的親兄。

  海寧查家枝繁葉茂,人丁無數,金庸很可能出自其中默默無聞的一支。雖然金先生公然揚言自己祖上是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卻無法提出任何證據,所以未嘗沒有攀附高枝以自抬身價的可能。不過既然他如此宣稱,那查慎行的族叔查繼佐自然也就與他有了關聯,是他的族祖。此人當年告密的行為頗不光彩,金庸虛榮好名,自然擔心影響到自己苦心塑造的「根紅苗正」的良好形象,這正是他在《鹿鼎記》中竭力歪曲真相,美化查繼佐的主要原因。

  八、尾聲

  因為康熙待查家甚厚,所以金庸知恩圖報,在《鹿鼎記》中拚命吹捧美化其人,將這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硬生生塑造成了天下少有的聖君。而且出於對清廷的感恩和旗人內心的歸屬感,金庸對美化滿清可謂不遺餘力。《鹿鼎記》中整篇顛倒黑白,施琅之流成為正面人物,陳近南這樣的反清義士反倒成了保守偏執、目光短淺之輩。《鹿鼎記》發生於滿洲人入關不久之時,其時滿人正到處圈地,把漢族百姓化作奴僕,大搞民族壓迫。同時各處叛亂造反,並於鄰國征戰不休,百姓在戰火流離和軍費引發的苛捐雜稅中輾轉掙扎,飽歷艱辛,賣兒賣女者不計其數……但在金先生的書里,卻借韋小寶之口,將其描述成社會安定和諧,廣大漢族百姓豐衣足食,「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書讀,人人有錢掙」的盛世天丅朝。中國這幾百年來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割地二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條約」,也被瞪眼說成是大捷后的「平等條約」。如今「康乾盛世」的謊言早已被揭破,稍涉清史的人都知道當時其實是「欠糠盛世」;而且即使傻子也明白,大捷之後只會搶來領土,而決不可能去割地乞和地。

  金先生對滿清的偏袒和對歷史的歪曲遭到了很多正直之士的不滿,對他知根知底的武俠宗匠梁羽生就曾譴責他是偽中華,以中華之名,行滿獨之實。李敖對其的評價則更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