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蜜蜂的寓言,不一樣的角度來談談感想

[複製鏈接]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3-9-29 17: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杜君立


  百乘之家,不蓄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禮記·大學》

  一 蜜蜂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人類只能再活四年。從很多方面來看,蜜蜂跟人類社會非常相像。

  在蜜蜂的社會中,占絕大多數的工蜂每天早出晚歸,一生都忙於采粉釀蜜。採集花蜜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工作。一隻蜜蜂需要採訪1000多朵花,才能獲得1囊花蜜;它每天都要出去采蜜10多次,每次帶回來其一半體重的花蜜,一生只能釀製出0.6克蜂蜜。要釀出一斤(500克)蜂蜜,工蜂需要來回飛行37000次。工蜂沒有生育功能,可以這樣說,所有的工蜂幾乎都是為了采蜜而活著;在忙碌的夏季,它們只能活短短的30天。

  蜜蜂歷經千辛萬苦,用它們從花中採得的花蜜精心釀製成蜜,這就是蜂蜜。工蜂之所以采蜜,主要是為了供養家庭和哺育後代。一湯匙蜂蜜所提供的能量之大,足夠讓蜜蜂環繞地球飛行一圈。為了使後代更強盛,蜜蜂還要為負責生育的蜂王特別釀製了蜂王漿。

  對蜜蜂來說,它們最大的麻煩是花期太短;花期過後,蜜蜂就失去了食物來源,所以他們必須學會儲存。正因為這樣,他們在收穫季節非常繁忙,甚至說,工蜂本身就是為了工作而生。當花期過後,很多忙碌了一季的工蜂便生命凋零,與花瓣一起零落成泥。

  按理說,一個花季之後,這些勤勞的蜜蜂總會採集釀製很多蜂蜜,這些蜂蜜足夠他們舒適地度過漫長無花的冬季。但現實卻是如此殘酷,不管蜜蜂釀製了多少蜂蜜,蜜蜂家族還是處於半飢半飽的生存狀態,而且無論它們多麼勤勞也無濟於事。對蜜蜂來說,它們難得吃到幾次蜂蜜;更不用說,作為孕婦的「蜂王」,也常常享受不到「蜂王漿」。

  早出晚歸的蜜蜂每天都在生產蜂蜜,卻常常沒有蜂蜜吃;這與吃苦耐勞的農民每年種麥子,卻常常沒有饅頭吃,二者是多麼相似啊。

  那麼蜂蜜都去哪裡了?

  作為精心釀製、用來儲存越冬的食物,蜂蜜是不會變壞的,不會蒸發,也不會餿。對蜜蜂來說,它們或許永遠也無法理解這樣一種結局——蜂蜜都被人偷走了!

  事實上,蜜蜂非常懂得保護自己的勞動果實,特別是這些蜂蜜是作為自己和後代賴以維生的食物時。上帝為此還特別賜予了小小的蜜蜂以可怕的武器——蜂刺。

  二 寓言

  在《伊索寓言》中,有三個關於蜜蜂的寓言。

  第一個說:有個牧人發現樹洞里有蜂蜜,就連忙上去想偷走。這時,從各處飛回的蜜蜂一下就把他包圍了,並準備用毒刺刺他。牧人立刻說:「我走,我走。我一點兒蜂蜜也不要,只要你們別刺我。」

  第二個寓言說:蜜蜂不願把自己的蜂蜜給人類,便飛到宙斯面前,請求給他強大的力量,可以用針刺死那些接近蜂窩的人。宙斯對它的惡意十分氣憤,便使蜜蜂只要刺一回人,蜂針就斷了,蜜蜂也隨之死去。

  第三個寓言說:有人走進養蜂人家裡,見主人不在,便將蜂蜜偷走了。養蜂人回來看見蜂箱空了,就在蜂箱旁尋找。這時,採花回來的蜜蜂看見他,都圍住他用針刺。那人痛苦地對蜜蜂說:「啊,壞傢伙!你們不懲治那偷蜜的人,卻一個勁地來刺愛護你們的人。」

  這三個寓言都在講述蜜蜂與人的關係。

  在第一個寓言中,蜜蜂是勇敢正義的,人是卑鄙可恥的;在第二個寓言中,蜜蜂則是惡毒的——因為它對人類的敵視。在第三個寓言中,蜜蜂顯得愚蠢無比,而人則是那麼偽善和陰險。毫無疑問,偷走蜂蜜的人是個竊賊,那麼養蜂人難道不偷蜂蜜嗎?事實上,他偷得更多,他比竊賊更加可怕。竊賊偷走的畢竟是有限的,而他要偷的卻永遠沒個夠。

  對蜜蜂來說,簡直活著就是勞動,「養蜂」這種來自人類的說法本身就是可笑的。到底是人養了蜜蜂,還是蜜蜂養了人?

  真相是,人一直扮演著蜜蜂社會的竊賊,而且這種竊賊常常以「養蜂人」自居。他們每天都要偷走蜜蜂辛辛苦苦採集釀製的蜂蜜。苦於生存的蜜蜂不得不以更大的努力,去采更多的蜜,期望可以有所積累。然而直至花期已過,勞累至死的蜜蜂依然沒有攢夠過冬的食物。等到冬季來臨,饑寒交迫的蜜蜂瀕臨餓死,這時養蜂人才用廉價的白糖水,來「救濟」蜜蜂的幼蟲和蜂王。這並不是人的仁慈,而只是為了來年可以繼續偷竊蜂蜜罷了。

  三 財富

  在蜜蜂的生存經驗中,儲蓄是最重要的,所有的采蜜都是為了儲蓄。之所以儲蓄,重要是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預期。

  對蜜蜂來說,儲蓄是為了建立一個社會保障機制。而養蜂人正是利用蜜蜂的這個需求,趁機拿走了蜜蜂的勞動果實。在惶恐不安中,蜜蜂只能更加勤奮勞作,但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最後獲益的是養蜂人。

  養蜂人不製造蜂蜜,但他靠蜂蜜而生存。無論蜜蜂釀製多少蜂蜜,除過它們面前糊口的那部分,其餘的全部都是養蜂人的財富。對養蜂人來說,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從蜜蜂那裡「采割」蜂蜜。對政府而言,稅收同樣非常重要。

  在一般情況下,稅收無疑是政府獲得財富的主要的手段。在2005年「福布斯」雜誌發布的「全球稅務負擔指數報告」中,中國被列為第二位。2007年至2009年,中國宏觀稅負水平分別達到31.5%、30.9%、32.2%。在中國的稅收比例中,個人稅比例較低,主要是通過企業所得稅和商業組織代繳稅金,這種「暗稅」形式使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消費過程中已經繳了稅。因此就出現很多農民誤以為自己從未納稅的新聞。

  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目前正成為中國政府獲取財富的又一重要渠道。一套房子雖然售價不菲,但其建安成本其實寥寥無幾,其餘主要是土地轉讓金和多大數十種稅費,這是政府壟斷的。因為房地產越來越成為政府的吸金手段,這使得一些城市居民因為一個棲身之所而淪為「房奴」。諷刺的是,政府每年都以各種各樣的調控手段來打壓房價,結果卻是房價卻越來越不像房子的價格。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辛辛苦苦幾代人省吃儉用積攢的血汗都被黑心的地產商「搶」走了。

  作為世界上儲蓄率最高(52%)的國家,中國人均儲蓄超萬元,一線城市甚至人均超過10萬元。一方面社會保障不完善,另一方面,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嚴重的焦慮,這使人們普遍地將儲蓄作為提供安全感的唯一出路。在銀行國有的情況下,所謂儲蓄,其實是民眾將錢交給政府保管。因為利息稅和通貨膨脹,儲蓄其實是對財富的縮水和貶值。與存款的低息相反,貸款利息要高得多。房地產除過催生土地財政,最大的作用就是帶動個人貸款。所謂「房奴」,就是相當長的日子裡,必須為「房貸」支付高昂的利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儲蓄、房貸和通貨膨脹加在一起,基本上構成一台財富流動的「永動機」,這或許是中國經濟最不可思議的一面。

  與稅收和房子相比,股票在中國一蹶不振,相反,貨幣則成為一種轉移財富的完美工具。在統一的國家貨幣體制下,任何人的財富都必須轉化為貨幣,但除過政府,任何人都沒有印鈔權。假如民眾手裡有100元財富,政府只需要印刷100元鈔票,在財富總量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民眾手中的一半財富就進了政府的腰包。1992年後,中國每年以超過23%的增長速度印刷貨幣。中國1990的貨幣總量為1.53萬億,2011年89.56萬億,21年翻了58.53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批評說:「這樣超發貨幣稀釋全民財富,是一種赤裸裸的搶劫。」

  四 政府

  正如養蜂人常常以他「養活」蜜蜂自居,世界上很多政府也常常以自己「養活」了多少數量的人民來自誇為「奇迹」。

  亞當·斯密早就說過,政府並不生產財富,相反它還要消耗財富。生產財富的是勤勞的民眾,政府的功能本是用來分配財富,但最後往往變成一個財富囤積者,甚至成為一個食利自肥的利益集團。這樣的政府背離了服務公眾的正義角色,而將自身的存在作為目的。喬治•奧威爾一針見血地指出:「實行公有制的地方,實際上是把過去屬於很多人私有的財產變成屬於極少數人私有而已。」

  在中國傳統的鄉村時代,農民與蜜蜂的命運何其相似。晁錯對漢文帝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在傳統農業體制下,歷代統治者大多實行輕稅薄賦,並且將賑災免稅視為頭等大事。縱觀中國歷史,所有的盛世都是輕徭薄賦的結果。

  明清時期,中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基本維持在國民收入的3%左右。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在5000萬到9000萬兩銀子之間,約合今天的100到200億元。2011年,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超10萬億元,佔GDP的23%左右。若按照13億人平均計算,相當於每人納稅約8000元。在這些政府收入中,只有15%左右用於醫療教育等福利支出;相對而言,世界大多數國家這一比例為60%,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從1978年至今,30多年時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了20000倍,以33100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再加上8400多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中國早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法國經濟學家雅克·阿塔利在《國家的破產》一書中挖苦說:「月入不足1000歐元的中國人,卻將省吃儉用的血汗錢供養著收入10倍於己的美國人。」

  根據經濟學家陳志武的計算,從1995年到2010年,不考慮通貨膨脹的話,中國政府收入翻了10倍,而民眾收入只翻了1倍。雖然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大經濟體,但赤貧人口仍是一個可怕的社會問題。許多辛勤的勞動者雖然創造了社會財富,卻無權享受繁榮的成果,甚至連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城市化並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城鎮農村的蕭條並不必然製造城市繁榮,昂貴的房子只能使一個可能的中產階層淪為城市貧民。有人這樣說,中國很富,但中國人很窮。

  一個最富的國家有一個最窮的債主,正如一個最富的政府有一群最窮的人民,這不僅是人類的奇觀,也是歷史的諷刺。《荀子·富國》云:「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則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

  五 1720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這一年,是聖祖康熙60年執政生涯的倒數第二年;從年初起,陝西山西兩省就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直隸地區又發生地震,無數民眾陷於水深火熱的饑饉之中。

  廟堂之上,為了迎接第二年的康熙登基六十大典,王爺大臣們正計劃著慶賀事宜,但這些計劃和請求都被康熙否決。康熙皇帝發布聖諭:山陝兩年歉收,百姓有的四處逃難。這正是君臣憂勤求治之時,有什麼可值得慶賀的呢?

  在康熙的布置下,六月初四日,將河南開封等府現存倉谷二十萬石運往西安,貯倉備用;初八日,又派官員往賑地震災民;十月二十五日,再派官員往陝西分途賑濟,由各部院司官十二員分三路攜戶部庫銀賑濟災民。蘭州一路攜銀二十萬兩,延安、西安兩路各十五萬兩;將陝西所屬常平倉谷六十九萬二千石,甘肅所屬常平倉谷六十七萬二千石,酌量動用散賑……。

  也是這一年,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國醫生曼德維爾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蜜蜂的寓言》。他把人類社會比喻為一個蜂巢,把人比喻成這個蜂巢中的蜜蜂。

  無論商人、律師、醫生,還是牧師、法官等等,人們都是蜜蜂,都想不擇手段地滿足自己卑賤的私慾和虛榮,因此整個蜜蜂社會充滿自私自利的惡行:律師們的藝術是在人與人之間製造糾紛,他們對待法律,就像賊行竊前審視店鋪那樣,為的是找到可利用的漏洞,為他們罪惡的目的辯護;醫生們輕視病人的生命,只是盯著榮譽和財富;商人們在市場上賣掉摻假的貨物……每個人都在努力,滿足彼此之間的虛榮和慾望,到處都充滿自私與爭鬥,但整個社會卻變得繁榮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千百萬窮人必須拿起鐮刀和鐵鏟勞動,並從事一切其他繁重的工作。這些不幸的人每天都勞累得精疲力盡,只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皮。他們如此辛勤工作,其結果是滿足了富人的奢侈慾望。

  在曼德維爾的寓言中,「蜜蜂」實現幸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這就是平等和自由。

  曼德維爾指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普遍幸福,只有順應人的利己本性才能得到實現,禁慾主義和專制主義是摧殘人性的,強制人們犧牲自己,一個繁榮的社會就會變蕭條而貧困。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政府應當設計一種能釋放公民所有生產能量的制度結構,這種制度保護個人權利,「使財產得到神聖不可侵犯的保護,讓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優待,不允許任何人違反法律,但允許每個人自由思考」。

  也是這一年,英國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經濟泡沫危機。這場「南海泡沫」表面上是投資者的貪婪和瘋狂釀成的災難,實則是在重商主義思想支配下,政府與企業利用市場的不完善聯手推演的一場經濟騙局。孫驍驥在《致窮》一書中寫道:「正如1720年發生在英國和法國的故事所告訴我們的,有時候,政府不僅無法有效監督市場中的欺詐行為,而且還會主動把市場的水攪渾,以便從渾水中摸魚。也就是說,原本的監管者很可能變成市場的投機者甚至是幕後操縱者。如此,市場就成了權貴者『致富』的市場,但卻是普通人『致窮』的市場。」

8

主題

1163

帖子

129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9
沙發
snsnjsn 發表於 2013-9-30 19:58 | 只看該作者
如此好文,不頂不行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9: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