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嗯,感受下50年代農業集體化運動(組圖)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3-9-22 10: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改變農業落後的面貌,中共領導人選擇了一條農業生產關係變革的道路。首先是土地改革,然後是進行農業集體化運動。到1956年幾乎所有的農民都被捲入到集體化的洪流中。1958年在全國範圍內又展開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

  

  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根據制度變遷的形式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統購統銷政策實施以前,這是一個誘致性制度變遷階段。土地改革后,農民雖獲得了土地,但是由於牲畜、生產工具的普遍缺乏,依靠農民的獨立的家庭經營,很難完成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為了不使農業生產中斷,在中國政府的倡導下,農民進行互組合作,使農業生產互助組這一組織形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第二階段,是從統購統銷政策實施之後到 1958年人民公社體制形成。1953年之後,新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這樣使農業與工業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為了迅速實現我國的工業化,政府極力壓低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降低工業化建設的成本。與這一政策相適應,中共選擇了從農業合作化到集體化的道路,這是一個由政府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階段。

  

  舊中國是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個體農民由於生產力低下,為了維持生產歷來就存在勞動互助的習慣。中國舊有的勞動互助合作,根據一些現存的資料反映,在西北、華北、東北、東北、華南等地區都廣泛存在。舊時的互助合作特點是規模小、臨時性和不固定性。同時互助合作組織是農民自願、自發組織起來的。這一章還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互組合作運動,黨領導的互助合作運動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隨著土地革命發展起來的。這種互助合作彌補了勞動力不足的缺陷,並保證了不違農時。

  

  新中國的互助組是在解放區互助合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發展的動因:(1)土地改革后,農村的生產資料普遍缺乏。(2)土地改革后,雖然農民經濟地位上升,出現中農化傾向,但部分農生活貧困。(3)優秀互助組的示範效應。(4)互助組充實新的內容。(5)國家對於互助組的扶持。正是以上原因導致了全國解放后互助組快速發展。

  

  從單幹農民到農業互助組的制度變遷,是單個農民響應當時制度不均衡條件下的獲利機會,而自發進行的制度安排。這一制度變遷是以一致同意為前提,是在所有參與者預期新的制度安排能夠給他們帶來獲利機會,或符合他們的利益的前提下,進行新的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下,農民的經濟福利都有所提高。因而從單幹農民到互助組的制度變遷是帕累托改進型的制度變遷。

  

  1952 年底,隨著國民經濟大規模建設的展開,工業人口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業原料作物種植地區擴大了,工業用糧比過去增多。同時,土改后農民生活有所改善,農民的消費糧食也比過去增多。一方面,糧食需求量猛然上升;另一方面,農村糧食總產量增加的同時收購量反而下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不應求必然引起物價上漲,這樣便導致了糧食購銷危機。農業是當時工業化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糧價的上漲將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最終導致工業建設成本的上升。為了穩定糧價,降低工業化成本,迫使政府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從而保證糧食的收購和供應。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中國後來所實行的統購統銷政策。統購統銷制度形成以後,國家為了農產品低價收購政策,就必須強制地取消農產品自由市場,由國家壟斷市場。同時,為了確保在低價統派購條件下,農民仍然能把資源投入到國家工業化所需要的農產品生產中,就要求做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國家能夠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農業生產。實行對主要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之後,農業集體化運動不斷加速。

  

  中國在1953和1954年分別通過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導致了當時制度環境的改變,進而引起了其它制度安排變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改變了經過一個完整的新民主主義建設階段再實行向社會主義轉變的一貫思想。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就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或者說,成為過渡時期的中心任務。過渡時期總路線是當時黨所提出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安排,它是進行其它制度安排的基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對農業合作社的步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4年憲法實質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法律化,而總路線的實質是實現「一化三改」,使社會主義公有製成為我國唯一的經濟基礎,1954年憲法規定了農業集體化運動發展的方向,剔除了家庭經營繼續長期存在的可能性。進而言之,它縮小了國家對農業經濟組織形式的選擇集合。

  

  上述方針政策的實施,中國農村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4年春興起的辦社熱潮,很快引發出急燥冒進的傾向。主要表現在:(1)盲目追求辦社數量,互相攀比,急於求成。(2)在盲目貪多的同時,一些地方又出現了追求大社的傾向。(3)辦社中的盲目貪多求大傾向,引發一些幹部的強迫命令、簡單粗暴的作風。 1954年秋後,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是同糧食統購統銷工作同時展開的。是年夏季,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河北省,雨量集中、持續時間長,發生了數十年罕見的水災,再加上當年旱災、霜凍災,由於受災面積較大,造成當年農業生產未能完成計劃。而1954年統購糧食的任務卻超額完成了,多購了47億公斤;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數量也在迅速翻番,然而,這都引發了一場後來被毛澤東稱為「生產力暴力」的嚴重危機。1954年冬農村出現大量出賣或宰殺牲畜的現象,農民生產積極性明顯下降.

  

  農村關係的全面緊張的狀況,是對農業合作社化進程要求過急過快的反應。中共中央和中央農村工作部對此非常重視.1955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頓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通知》,通知指出:「整頓和鞏固這四十幾萬個社,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在1955年春耕前後立即進行了對合作社的整頓和鞏固工作。全國整頓的結果,全國原有67萬個社,經過整頓鞏固下來的有65萬個社。

  

  1955年下半年黨的七屆六中全會以後,在批判右傾機會主義的推動下,各地農業合作化運動先後掀起熱潮。

  初級農業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國家是這一制度安排的供給者,它沒有取得農民的「一致性同意」。政府雖利用合作社這種農村經濟組織形式,以較低的交易成本,獲得了農民的大量的經濟剩餘,支持了重工業的發展,但是大大降低了農民應獲得的經濟福利水平。因而,初級社的制度安排屬於典型的非帕累托改進。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剛結束,人民公社化運動即席捲全國。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超英趕美的一再提前的高速發展戰略指導下,發動起來的,是「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的具體化。因此,伴隨著「大躍進」和公社化運動的推動,浮誇風、瞎指揮風、共產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也就刮遍中國大地,形成「五風」泛濫,導致 1959--1961年中國陷入糧食危機,進而給人民生活、社會主義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後果和影響。

  

  正是由於人民公社化運動給農業生產,給整個國民經濟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中共中央領導開始反思人民公社的管理體制的弊端,並調整政策糾正實際工作中的「左」 的偏差。1962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管理體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是低級形式的所有制,雖然不能再退了,但卻給「進」留下了空間,其方向是逐步向大隊和人民公社所有制過渡。因為生產隊畢竟不是獨立的一個經濟組織,在當時越大越公越優越的指導思想下,它的地位並不穩定。當時認為,生產資料基本社有制優於生產大隊所有制,而大隊所有制也優於生產隊所有制。並且認為,當生產發展,公社、大隊兩級經濟壯大后,這種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所有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將逐步向以大隊乃至以公社為基本核算的所有制過渡。

  

  

  

  

  

  (轉)

422

主題

4013

帖子

2492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92
沙發
shanren 發表於 2013-9-27 03: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hanren 於 2013-9-26 14:02 編輯

正是這些「合作化、公社化」,造成了中國農業產量在20多年的時間裡長期低迷。報紙上的宣傳、口號沒法當飯吃。農民碗里的稀粥、南瓜飯、地瓜葉子飯、城裡人那麼多年的糧食棉布食油雞蛋肉類魚類禽類豆製品類花生綠豆紅豆棗子。。。等等一切的限量憑票供應,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產量嚴重不足。1978年開始搞改革開放后,還是這些人,還是這些地,短短几年突然之間什麼都夠吃了,所有以上這些限量供應的票證都不用了,全作廢了! 說明了什麼???說明所謂「合作化公社化」的大鍋飯,害慘了中國百姓。

中國的老農,上共產黨的當算是上慘了 ------- 先是死了多少萬的子弟,幫共產黨打內戰打下了江山,可分到了天地,沒兩天又被GCD收回去了!以前哪怕給地主扛活,很多很多農民還能填飽肚子,可合作化后所有人連飯都吃不飽了(幹部除外)!再加上共產黨搞的「剪刀差」,以盤剝農民為代價搞工業化、以勒緊中國農民和工人肚子的代價來搞外援、給毛澤東謀個「世界革命領袖」的名聲! 這TMD都叫什麼事兒?
司馬南同志移民。。。美國!? 真的沒去紅太陽照耀下的北朝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1: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