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前蘇聯為什麼能拿到那麼多諾貝爾獎?

[複製鏈接]

4406

主題

4492

帖子

623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大陸人對諾貝爾獎的心態是一直酸溜溜地予以攻擊,莫言獲獎總算一定程度上堵上了國人在這個問題上不咸不淡的嘴巴,因為我們一向的態度是:自己得不到的總是壞的,自己擁有的就是好的。現在有了,可以不詆毀了吧?不過,關於英語和漢語的隔閡問題、西方評委為主的問題,等等,相必長久時間內依然會被國人認為是得不到諾獎的原因。這不是我想討論的問題,因為拿出另一個例證,就可以代替我的解說,而且非常有力。

  前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在體制上具有可比性。關於前蘇聯對知識分子迫害的問題,以及學術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嚴重程度,更是毋庸交待的常識,舉世有名的李森科事件就是一例。從語言的角度看,俄語與英語的隔膜也不會亞於漢語。但前蘇聯在自然科學在諾獎領域的成績有目共睹:1958年,謝苗諾夫、塔姆、弗蘭克、切倫科夫獲獎;1962年蘭道獲獎;1964年巴索夫、普羅霍羅夫獲獎;1978年卡皮察獲獎。另外還有逃到國外的幾名科學家也摘取了諾獎桂冠。在文學領域: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獲獎;1968年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獲獎;1970年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獲獎。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又有好幾名諾獎獲得者,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

  當體制和語言問題都不是是否能夠得諾獎的主要決定因素時,人的原因就成了幾乎所有奧妙的所在。

  俄羅斯人比中國人好學

  中國人喜歡把康熙帝和彼得一世相提並論,恨不得說成中俄各自的千古一帝。但康熙皇帝老帥出征守住的地盤,早就讓俄羅斯拿走了,中國人收穫了只提當年勇的談資。比起親自出征,康熙更有名的似乎是微服私訪。彼得一世也微服,但人家那是出國扮作小學徒,汗流浹背低聲下氣學技術,跟吾皇康熙向老太太和蘇麻拉姑學宮廷鬥爭術根本不是一個路子。彼得回國后採取各種措施逼迫啃老族學習,比如不讀書的貴族子弟不許繼承土地,等等;興西學提高國民教育水平,是新政的突出內容。康熙在這方面簡直鮮見業績。到葉卡特琳娜二世時期,這位女漢子對外拓展疆域,對內高度重視母親質量提升,她辦的女子貴族學校,教育和培養俄羅斯女人在自立自強和培養下一代方面的能力。經過他們的努力,俄羅斯在極短時間內由彼得大帝之前宮廷都使用法語的「野蠻」小公國,一躍而成為19世紀在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領域取得輝煌成果的國家,舉國上下學文化。即便在蘇聯解體時期的內外交困中,俄羅斯人排隊和坐地鐵都能默默讀書,現在依然。學習真正成為了他們的信仰,而不像中國地鐵里除了打盹發獃就是玩手機。

  東正教「末日論」的激發和愛國主義激勵

  前蘇聯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東正教大國,他們認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俄羅斯人,最重要的就是看對方是不是虔誠的東正教徒。俄羅斯民族繼承了基督教(最早來自猶太教)中的「末日」觀點,認為彌賽亞將要降臨。此外,俄羅斯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東方特點的莫斯科和西方特點的聖彼得堡並立便為典型標誌。)他們不想承認自己是亞洲人,但歐洲人卻排擠它,蒙古和斯拉夫專制傳統深深植根其中,這種無根性更加劇了其民族危機感。他們還具有上帝選民的思想,認為俄羅斯人總是對的。但他們對末日的態度,不是中國人所謂世界末日前吃盡喝光的恐慌,而是要跟時間賽跑、在末日到來之前做更多事的一種追求;是使命思想和責任意識。為此,俄羅斯人為了維繫民族和國家的完整,強國和在世界上發聲一直是執政追求,更是民族信仰。從沙皇到斯大林再到普金,都是如此。於是我們看到,即便政治多麼黑暗,專制如何猖獗,生活多麼苦難,外表多麼服從,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內心都有自己獨立自由的世界:為了世界末日前的使命;為了祖國;為了不枉生命的追求等,面對流放和死亡的從容不迫與前仆後繼。誅心和御用者有之,但屈指可數,就因為內心那塊聖潔的天地。前蘇聯的諾貝爾獎集中於基礎學科和文學領域,而非當時軍備競賽激烈的應用科學領域,原因或許也因為如此——沒有功利性追求,只為純粹。

  在上述意義上說,民強、尤其民心強;精神強,才是真正的無敵。深層的方是有底氣的。有些事,表面的差異微不足道,實際上豈止十萬八千里。(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22: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