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哈佛、耶魯畢業的一定能贏嗎?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3-9-24 2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齊格

近些日子,全台灣最注目的事是「關說」所引起的馬王政治風波。

台灣語「關說」一詞,指當官者利用職權干擾正常執法或行政活動。

馬英九身高1米78,英俊斯文,帥呆了。馬31歲時獲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還有誰比他的學歷更高?馬在本次風波中最得力的幹將叫江宜樺,33歲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獲政治學博士,我沒有找到關於他身高的數據,但從照片上看,絕對屬於高富帥一類。


再看看他們的對手王金平,相比馬和江,不在一個檔次,屌絲多了,出生於台灣高雄一個農民家庭,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后,進入彰化進德中學任教,退伍后即回到家中的食品工廠任職,從事進出口貿易的相關業務。

馬英九贏了嗎?

此場風波導致馬英九民調跌到不足10%,甚至不如大貪腐總統陳水扁的18%。馬英九即使贏得這場爭鬥,但要在其任期內有些什麼作為,那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一名政治領導人,馬註定輸得很慘。

哈佛、耶魯畢業的一定能贏?

其實這並非是個案。再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以下是我摘抄的當年中華民國時期政府要員的學歷:

翁文灝,行政院長,比利時魯文大學博士;

謝贏洲,最高法院院長,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劉攻芸,中央銀行總裁,倫敦經濟學院博士 ;

王世傑,外交部長,倫敦大學經濟博士,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胡適,駐美大使,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朱家驊,教育部長,柏林大學博士;

謝冠生,司法部長,巴黎大學法學博士;

俞大維,交通部長,哈佛大學博士;

谷正綱,社會部長,柏林大學博士;

周詒春,衛生部長,耶魯大學碩士;

關吉玉,糧食部長,柏林大學博士;  

張伯苓,考試院長,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芝加哥大學名譽博士;

王龐惠,司法部長,耶魯大學博士;

孫科,立法院長,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吳國楨,上海市長,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陳立夫,教育部長,匹茲堡大學採礦工程學碩士;

張厲生,內政部長,巴黎大學畢業;

俞鴻鈞,財政部長,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

李璜,經濟部長,巴黎大學文科碩士;

左舜生,農林部長,上海震旦大學;

陳樹人,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東京立教大學;

蔣廷黻,善後救濟總署長,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

董顯光,新聞局長,哥倫比亞大學普利策新聞學院碩士;

中國人講得是「內外兼修」,再來看看1948年民國政府駐外大使的學歷:

常駐聯合國代表蔣廷黻,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

駐蘇聯大使傅秉常,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

駐美國大使顧維鈞,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駐英國大使鄭天錫,倫敦大學法學博士;

駐法國大使錢泰,巴黎法科大學法學博士;

駐印度大使羅家倫,曾遊學於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倫敦大學、柏林大學、巴黎大學;

駐土耳其大使李迪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博士;

駐伊朗大使鄭亦同,畢業於愛丁堡大學;

駐伊拉克大使李金髮,畢業於巴黎帝國美術學校;

駐緬甸大使塗允檀,美國伊利諾大學政治學博士;

駐泰國大使李鐵錚,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倫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哲學博士;

駐菲律賓大使陳質平,畢業於東南大學;

駐韓國大使劉馭萬,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碩士;

駐阿富汗大使許念曾,巴黎法科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

駐挪威大使金問泗,哥倫比亞大法學碩士;

駐瑞典大使謝維麟,巴黎大學法學碩士;

駐荷蘭大使張謙,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律系學士;

駐墨西哥大使馮執正,哥倫比亞大學肆業;

駐巴西大使郭泰祺,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博士;

駐智利大使吳澤湘,倫敦大學經濟學學士;

駐玻利維亞大使保君建,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駐阿根廷大使陳介,東京帝國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法律經濟系;

駐埃及大使何鳳山,慕尼黑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

駐澳大利亞大使甘乃光,芝加哥大學研究生;

     當年不知道有哪個國家哪個政府的要員集中了如此多的高富帥?關鍵問題是這幫高富帥贏了嗎?沒有!



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有一個流行詞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不知道今天如何來看一百多年前這個流行詞,今天又如何來認識今天的「體」和今天的「用」?

再回過頭來說「關說」風波。

從《說文解字》,「關,以木橫持門戶也」,「節,竹節如纏束之狀」,因此「關說」,實質就是打通「關節」、搞定「關係」。

王金平不敗的原因是因為他幫別人打通了關節,今天自然有別人幫他打通關節。

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說:「中國人的倫理本位者,關係本位也。」所謂倫理,就是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處理這些關係的規則,這可是最高的學問呀。不知所謂的「中學為體」中的「中學」之意是否就是指這一中國倫理要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何必將最優秀的小學生、最優秀的中學生、最優秀的大學生送到西方去學習呢?因為從西方怎麼能學得來咱們中國最重要的倫理文化要義?這幫最優秀的年輕者滿腦子儘是西方文化要義,怎麼能在東方關係文化氛圍中里兜得轉?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幫所謂的高富帥以前贏不了,現在贏不了,未來註定也贏不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5 00: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