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貧富差距或使中國走上「邪路」

[複製鏈接]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司馬遷 發表於 2013-9-18 10: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江涌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貧富差距使中國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中國正在滑向權貴資本主義的特色「邪路,中國怎樣才能杜絕「無緣無故的恨」?

    著名德國經濟歷史學家弗蘭克說:「資本主義式的經濟發展,既發展先進與財富,也發展貧窮與落後。發展貧窮落後比不發展更壞」。
    英國諾丁漢大學鄭永年教授撰文指出:中國快速增長並沒有帶來共同富裕,相反,中國社會群體和地區間的收入差異已是世界「領先」的,中國面臨一個荒唐局面就是經濟增長越快,收入差距就越大。
    日本《選擇》月刊2009年6月號刊登一篇題為《中國能否堅持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文章認為,市場主義的巨大成果就是把社會主義進一步逼入了死角,共同富裕、社會福利、保護弱勢群體等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被統統拋到腦後。
    中國已經成為了可以與美國比肩的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只有切實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才能杜絕「無緣無故的恨」。

    兩極分化,不斷強化富人在財富分配中的優勢,提高財富分配份額,不僅在擠壓大多數貧窮階層的空間,而且也在擠壓中產階層的空間。
    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陸續出台了一些「提低、擴中、調高」的調節貧富差距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實踐中,因為富人群體的收入高度非規範化以及偷稅逃稅現象嚴重,使得中產階級成為稅收調節的主要對象,工薪階層成了實際的納稅主體。
    從目前徵收所得稅的情況看,中國的個稅2007年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僅為7%,佔GDP的比重為1.3%,而日本對應的比重為29.4%和2.7%,美國為45.3%和8.5%。
    在中國,工薪階層稅收佔個稅總額在65%左右;在美國,佔全部納稅人10%的高收入群體繳納的個稅占聯邦個稅總額超過70%。
    更為重要的是,出入股市、房市等資產市場的主要是中產階級,但是在股市上大資本與境外資本連手、房市市場上開發商與地方政府勾結,使中產群體的資產不斷縮水,中產階層難以穩定與成長。
    有專家認為,中產群體佔到一個國家人口的60%以上時,即進入「橄欖型社會」,社會才可能穩定。因為龐大的中間階層的存在,使窮人和富人這兩個「天然的敵人」失去了相互鬥爭的社會大環境,從而使社會得以保持長治久安。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周孝正教授指出,「中國的窮人有10億,中等的人有2.5億,高收入者大約6000萬」。而在10億窮人中,「國企改制」一下子「改」出6000萬失業工人;城鎮化與工業化「圈地運動」一下子「圈」出5000餘萬「三無農民」。
    若以一家三口計算,至少有3個多億「弱勢群體」。中國的社會結構因此而形成了「洋蔥型」(或「金字塔型」)形態,這是一個不穩定的結構因素。
    由於資本與權力交媾,政策向富人傾斜,當前中國的貧富矛盾不斷轉化為官民矛盾,兩種矛盾又互相交織,互為深化。中產群體嚴重缺失,社會分裂加速。如此,使執政的社會基礎變得越來越狹窄。
    鄧小平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曾經嚴正告誡中國黨和政府:「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算是走了邪路了。」中國正在滑向權貴資本主義的「邪路」,滑向「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的「邪路」。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精闢地指出:社會動亂「都常常以『不平等』為發難的原因」,「內訌總是由要求『平等』的願望這一根苗生長起來的。」貧富差距問題是影響社會秩序穩定的經濟根源。馬克思主義認為,蔑視社會秩序最明顯最極端的表現就是犯罪。
    現代犯罪社會學理論指出:「一個社會只是貧窮或者只是富裕均不產生犯罪,但一個社會貧富差別懸殊就會產生大量犯罪」,尤其財產犯罪乃是「貧富懸殊的自然結果」。
    犯罪率是反映各種社會問題的「晴雨表」,財產犯罪和暴力犯罪是衡量社會秩序和社會變化的重要尺度。
    近年來,中國群體性事件、犯罪率尤其是極端暴力犯罪迅速上升,大眾非常不滿。對於連續多起在幼兒園、小學發生的慘烈兇殺案,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坦承,中國社會存在深層次的矛盾,且日趨尖銳化。
    在2010年3月的作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時,國務院總理特彆強調要「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防止「沉默的大多數」成為「憤怒的大多數」,防止強勢集團欺壓弱勢群體、弱勢群體滑向邊緣群體、邊緣群體淪為暴力群體。
    至於增加警力,強化防衛,都只是治標之策,只有切實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中國才能杜絕「無緣無故的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23: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