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觸及到了「To be or not to be」這個人類的普遍困境,但與美國人比起來,中國人面臨選擇時似乎格外不知所措。我們想要的無非是利益最大化,但生活中的得失往往卻不能通過簡單的公式計算出來,深諳塞翁失馬傳統哲學的中國人對此再清楚不過。更重要的是如今在世的幾代中國人中,大多數是在資源和機會匱乏的環境下長大,選擇對我們來說是富起來以後才開始面對的新鮮事,我們一下子就愛上了撲面而來的自主權,卻還不太習慣把選擇之後的結果和責任一肩挑著,這或許也是隨著財富而來的琳琅滿目的世界沒能給我們帶來想象中的快樂的一個原因。
美國人剛好是相反,從選舉投票到在餐館點餐,人們在生活中的個個環節面對的至少都是兩個可能。萬聖節中前來摁門鈴的孩子就已經學會拋給你「Trick or Treat」的選擇,在紐約初中升高中時已經要按著自己的喜好順序報考九所志願學校,買保險,不同的選項看得人頭暈眼花,買個洗髮水也要在一排排同一品牌、不同顏色包裝、功能大同小異的產品中精挑細選。即使在真的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美國人也會在美式幽默中營造出選擇的氣氛,「Am I smart or am I smart?」 是人們在洋洋自得時慣用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