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遠征軍的困境:緬甸人為何把日軍當獨立救星

[複製鏈接]

1776

主題

1806

帖子

256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mmy00210909 發表於 2013-9-10 1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42年春,重慶,黃山別墅,蔣介石的官邸。

這是一座向陽的山坡,位於嘉陵江南岸,距市區16公里,視野開闊,草木蔥蘢,站在觀景台上可以鳥瞰重慶市區。

站在陽台上,蔣介石無心欣賞眼前的美景,昨晚頭疼了一夜,現在依然精神有些恍惚,加上湖南傳來的戰報,更讓他心煩意亂: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長沙來電,日軍第三次進犯長沙,攻勢加強,我方炮彈嚴重不足。

重慶大後方此刻的物資也是相當匱乏,生活用品都實行了嚴格的配給制,更何況是槍支彈藥?薛岳現在要炮彈,政府根本拿不出來!

從盧溝橋事變至今,氣焰囂張的日軍已經侵佔中國東南沿海大部分省市,上海、南京、廣州相繼淪陷,處於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漢也被岡村寧次佔領。

去年,為了迫使國民政府迅速投降,日軍先後發動豫南戰役、贛鄂會戰、中條山大戰、兩次長沙會戰。雖然在軍事上佔有較大優勢,但中國幅員遼闊,加上全民一致抗戰和不斷取得外援,日軍始終無法摧垮重慶政府的抗戰意志。

中國人民雖然頑強地抵抗著侵略者,但抗戰所需要的各類物資卻頻頻告急,如:汽油、煤油、柴油、橡膠、汽車配件的百分之百,藥品、鋼材、棉紗、白糖、紙張的百分之九十,都必須從西方進口。

而現在,與國外相連的幾條運輸線先後都被日軍掐斷。

德軍蕩平歐洲西部、與英國對峙在英吉利海峽;接著入侵蘇聯,在坦克、飛機的狂轟濫炸下,紅軍一路撤退。由於自顧不暇,由蘇聯經過蒙古運往中國的支援物資全部告斷。

廣州、武漢、香港先後淪陷,由香港經廣州,通過粵漢鐵路到武漢的供給線也被日軍控制。

去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擊敗了駐紮在柬埔寨、寮國和越南的英、法軍隊,滇越鐵路也落入日本人手中,從越南到雲南的交通中斷。

加上出海口均被封鎖,長江上日本艦隊日夜遊弋,水路運輸更不可能!

現在剩下的唯一的交通命脈,便是從雲南到緬甸的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對國內抗戰的重要性,蔣介石是再清楚不過的。早在1938年,鑒於日軍對粵漢鐵路和滇越鐵路經常性的狂轟濫炸,外國援華的各種物資難以正常運輸,國民政府動員了數十萬民眾翻山越嶺,經滇西橫斷山脈,跨怒江、瀾滄江、漾濞江三大河流,男女老少全部上陣,肩挑手刨,克服天險和瘴癘,用8個月時間搶築了長達900多公里的滇緬公路,創造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成為當時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目前,大批的援華物資都積壓在英國人控制下緬甸的首都仰光,然後經過滇緬公路輾轉運到昆明,再由昆明運到重慶。

由於路途漫長,諸多困難,援華物資運輸總量現在已經從正常的每月35000噸劇減到不足6000噸。國內戰事吃緊,急缺醫藥、炮彈,日本此刻卻大肆發兵要佔據緬甸,切斷中國的運輸生命線。

一個月前,日本飛機襲擊了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軍事基地。僅僅一周,盟軍損失1000架作戰飛機和120艘艦船。同時,日軍迅速出兵東南亞,佔領泰國、菲律賓、馬來半島和新加坡,7萬美菲守軍放下武器,8萬新加坡英軍向3萬日本入侵者投降。

盟國的失敗,將中國的後方暴露在日軍面前。

與此同時,日軍在中國本土沒佔得半分便宜,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正在組織第三次長沙會戰,牢牢釘死日本陸軍上將阿南惟幾的部隊,保障重慶的安全;胡鏈的第18軍在宜昌堅守,讓日軍無法從長江水路進攻重慶——但日軍若是繞道緬甸迂迴雲南,從背後襲擊,國民政府就相當危急了。

如果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繫,中國國內儲存的各種戰略物資最多只夠維持三個月。

外交部長宋子文也曾坦言:「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斷我賴以生存之滇緬公路,我後方軍民則無異困守孤城,坐以待斃……」

時局已經很明了:日軍之所以要向英美開戰,固然是與其在亞洲的利益不可調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英美一直通過滇緬公路向中國戰場輸送物資。日本認為只有掐斷這條最後的運輸線,中國才會失去抵抗能力,重慶國民政府就會因為絕望而投降,這樣日本就可以從中國抽調百萬以上的兵力投入到亞洲和太平洋戰場,徹底盪清歐美在亞洲的勢力。

一旦日軍佔領緬甸,切斷滇緬公路,中國的外援將徹底斷絕。

橫掃東南亞地區的日軍已經乘勝南下,侵佔泰國的日軍更是前出至泰緬邊境,對緬甸虎視眈眈,取緬甸、攻雲南、接著迂迴進四川,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

「報告!佔領泰國的日軍第15軍團先頭部隊,已經進入緬甸南部維多利亞角,直接威脅仰光和滇緬公路……」傳令官送來最新的戰況。

蔣介石很清楚,失去緬甸對中國意味著什麼。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運輸大動脈,同時保護西南後方的安全,他暗地下了決心,中國一定要出兵緬甸!絕對不能讓小鬼子踏進雲南!

「緬甸局勢已經不能再等了,我們應該立即出兵。緬甸對英國來說只是塊殖民地,但對我們來說就太重要了!」蔣介石暗自想著,英國人的態度會如何呢?目前緬甸尚在英國的控制下,儘管駐緬英軍被日本人打得暈頭轉向,但是丘吉爾這隻老狐狸會允許中國軍隊趁著戰爭擴大影響么?

美國白宮,羅斯福總統此刻也在思考著:日軍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國作戰的部隊總共才有11個師團和3個旅團,就把西方盟軍打得潰不成軍,海外殖民地紛紛丟失。而中國軍民卻拖住了日軍整整21個師團和20個旅團200多萬的兵力,倘若中國扛不住,日軍就能夠騰出手來,把半數以上的在華部隊抽調出來對付我們,到時就麻煩了。

另外,如果日本成功佔領緬甸,然後進攻印度;德國趁機攻入伊朗,然後德日兩國分頭向中東進攻,並在此會師,兩國的勢力範圍就會連成一片,那麼對盟國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噩夢。

如何保住中國,在羅斯福的戰略上變得極為重要。而且中國是反攻日本本土最理想的戰略基地——中國離日本本土很近,從中國去轟炸日本本土和從中國港口出發去日本登陸,遠比在太平洋上與日軍逐島爭奪要好得多。

英國首相丘吉爾此刻也是驚心不已,英倫三島仗著英吉利海峽,暫時扛住了德軍的進攻鋒芒,但如果日本投入更多的兵力到亞洲戰場,那麼英國根本無力保護其海外殖民地。這對大英帝國來說,後方的物資供應將會大大減少,而敵方卻能攫取更多的資源。日本現在已經對其殖民地緬甸食指大動,而英國在緬甸的駐防兵力很可能難以應付。

「為了保證歐美諸國的利益,中國一定得撐住,滇緬公路大動脈不能斷!」羅斯福和丘吉爾有著共同的認識,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蘇聯。兩國均派使者出訪,希望斯大林能對日宣戰,將日本的兵力吸引到中蘇邊境來,從而減輕印緬、亞太戰場歐美諸國的壓力。

二戰此時已經進入膠著狀態,斯大林顯然不肯吃虧:在西線戰場上,蘇聯與德國正在對峙,而日本在中國東北經營已久,尚有號稱百萬的關東軍駐紮在那裡。「英美想讓我們充當冤大頭,」斯大林暗忖,在他看來,只要不對日宣戰,日軍也不敢輕易入侵蘇聯,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對付希特勒。

「我們才不會兩線作戰,讓自己吃虧,緬甸的戰略物資都是運往中國的,中國人的事情,讓中國人自己去解決吧。」斯大林盤算著。

蘇聯人不願意幫忙,羅斯福只有寄希望於中國了,美國在不斷向蔣介石提供大量物資的同時,也要求蔣介石出兵緬甸,既幫助英國協防,也保護滇緬公路,維繫這條脆弱的生命線——只要槍支彈藥能繼續運往重慶,中國有的是人,就讓中國人死死拖住侵華日軍!

美國人慷慨地表示,願意出錢出槍幫助中國人武裝起來。其實羅斯福也在算計:只要中國戰場能拖住大量日軍,就能大大緩解西方盟軍在亞洲太平洋一帶的軍事壓力。

丘吉爾卻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既想保住緬甸,維護其既得利益,又不想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英國在緬甸統治了100多年,剛剛站穩腳跟,不願輕易退出。在歷史上,中國對緬甸有過很大的影響,如果中國人再次將勢力滲入,緬甸很可能會依附中國,興起民族獨立運動,到時候把英國人趕走,沒準會成為中國的戰略基地。

「如果把緬甸丟給日本人,我們撤往印度,以後趕走日本人,緬甸還是我們的,但若是把中國人放進來,打垮了日本人後他們不走了,豈不是麻煩大了。」丘吉爾暗算著如何下好這盤棋,同時也與幕僚在反覆權衡利弊:即便將駐緬部隊撤走,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當時駐緬英軍共約5萬人,轄英緬第1師、英印第17師、澳軍第63旅和第7裝甲旅,主力集中在南部毛淡棉、仰光和北部的曼德勒,駐防曼德勒的部隊離印度較近,很容易撤到印度,但位於毛淡棉和仰光的部隊就離印度太遠了,若是被日本人咬住,損失可能會很大。

緬甸局勢危急,英國人卻依舊在商議是否該將緬甸放棄,直接撤到印度。美國人卻極力主張英軍固守仰光,等中國出兵支援,合中、美、英三方力量打垮日本。

三方在緬甸有共同的利益,在美國的協調下,蔣介石在重慶主持召開中、英、美軍事聯席會議,召來英美的駐華武官,商量出兵緬甸的事宜。會議結束后,蔣介石在接見中外記者時發表了談話,透露了中國即將出兵緬甸的消息。

第二天,蔣介石的談話被刊登在《中央日報》及國內各大報的頭版位置上。

「緬甸之戰」立刻成為影響中國和亞洲局勢發展的新熱點,中國即將出兵緬甸的消息立刻震動了西方世界。

對中國的驚人之舉,世界輿論反響不一,英國政府則相當謹慎。

在他們看來,緬甸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印緬省」,它在戰爭中的意義僅僅在於給印度構成一道外圍屏障。為了減少傷亡,他們可以放棄緬甸,退守印度。但對艱苦抗戰的中國來說,緬甸卻勢在必守,緬甸的淪陷與否直接關係到抗戰大後方的安危。

在美國的干預下,印度英軍總司令韋維爾應邀飛抵重慶,到蔣介石的別墅商談緬甸問題。

韋維爾身材魁梧,性格倔強,曾經參加過一戰,失去了左眼。在他生氣的時候,常常用剩下的那隻右眼蠻橫地瞪著對方,因此得了一個綽號——「憤怒的獨眼公牛」。此人性格傲慢,後來被倫敦1980年版《歷史百科全書》中稱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有成就和最不幸的將軍之一。」

韋維爾初到重慶時,帶來一群趾高氣揚的軍事助手和參謀,這些狂傲的不列顛軍官從走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以一種西方人的優越俯視前來歡迎他們的中國人,並且公開把中國人口中的委員長蔣介石稱做「酋長」,意思是中國還是原始部落。

為了抗戰,蔣介石還是很真誠地歡迎並宴請遠道而來的英國客人,他身著戎裝,滿臉微笑,親自在別墅庭院的大門口歡迎貴賓的到來,第一夫人宋美齡則親自為丈夫擔任翻譯。

蔣介石顯然對即將開始的雙方會談持樂觀態度,因為大敵當前,英國人在太平洋戰場到處吃敗仗,因此他覺得這位英國將軍會對他客氣一番,並就盟國的援華物資和中國軍隊參與緬甸共同防務等問題達成原則協議。

不料會談剛開始,韋維爾就不顧起碼禮儀,當蔣介石的面宣讀了一份態度強硬的備忘錄,要求中國將「囤積在仰光的租借物資,部分轉入緬甸防務」,並規定中國軍隊入緬人數「不超過一個團」。

韋維爾的態度很明朗:我們並不情願中國來插手緬甸防務,倫敦從來沒有忘記,中國在歷史上與緬甸曾保持過的那種宗藩關係。緬甸丟給日本人,將來打完仗還能收復,中國人去了賴在那裡不走,豈不是給大英帝國製造一個棘手的問題?

蔣介石的熱情一下子被冷水徹底澆滅,氣氛一時很尷尬。

等到韋維爾一出門,蔣介石的臉色立刻變得鐵青。宋美齡安慰道:「達令,同英國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美國人跟他們不一樣。」

「娘希匹!這些洋人,都是帝國主義,沒一個好東西!」蔣介石狠狠地咆哮,他擺了擺同韋維爾握過的手,厭惡地皺起眉頭。

宋美齡知道蔣介石不喜歡同洋人打交道,這不僅僅因為他們盛氣凌人、態度傲慢,還因為蔣介石尤其厭惡歐美人身上散發出的一種不討人喜歡的「羊膻味」。宋美齡立刻大聲吩咐:「來人!伺候先生洗澡。把門窗統統打開,把洋人的臭味都給我趕出去。」

此刻的日軍大本營卻有著詳細而明確的計劃,日軍決定以政治策反為主,以武力進攻為輔,雙管齊下,一鼓作氣,攻佔全緬。

日軍大本營認為,佔領緬甸對中國戰場和未來的印度戰場有著重大意義,而且緬甸的鋁礦、石油及大米對亞洲戰場至關重要。從這可以看出日本企圖以緬甸作跳板和戰略資源地,向中國和印度進攻,最後達到獨霸亞洲的目的。

日軍南亞司令部特務處也積極活動著,鈴木大佐在泰國曼谷與緬甸獨立運動組織「三十同志會」取得了聯繫,鈴木對這群流亡者慷慨陳詞:「緬甸老百姓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下,痛苦生活了100多年,現在是清算白人的時候了!日本與緬甸同種同族,共存共榮。大日本帝國決不容許白種人繼續統治緬甸,一定要還給你們一個獨立的緬甸!亞洲是亞洲人的,讓英國佬美國佬法國佬都滾出去!」

的確,緬甸老百姓恨透了英國人。1824年,英國不宣而戰,突然出兵佔領緬甸。馬克思曾指責說:「英國在東方進行的歷次征戰,哪一次也比不上征伐緬甸這樣師出無名。」自那時起,善良的緬甸百姓便在英國統治下痛苦呻吟。印度不幸已經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卻把緬甸作為印度的一個省,這樣緬甸的地位就連殖民地都不如。緬甸百姓受到英國殖民者和印度地主的雙重剝削,出產大米的六成被運向國外,英國官員甚至褻瀆緬甸佛塔和佛像,或棒打,或腳踢,甚至尿淋。緬甸百姓不堪殖民統治,1930年,緬甸革命組織「咖嚨會」起義抗英,不幸失敗。1932年起,以德欽黨為首的秘密組織繼續開展反英地下鬥爭。

緬甸百姓把獨立看得比生命重要,日本人到處宣傳,許多緬甸人錯把日本人當救星。在鈴木的策劃下,不明真相的「三十同志會」在泰國首都曼谷歃血為盟,發誓為緬甸獨立而戰。之後,他們打起獨立鬥爭的孔雀旗,離開曼谷,向緬甸首都仰光進發。

緬甸民族運動先驅分子邊走邊宣傳,所到之處,群情激奮。青年農民們紛紛放下鋤頭,拿起槍支,加入獨立義勇軍的隊列。離開曼谷時,孔雀旗下一共只有30來人,越過泰緬邊境,增加到190人,而進入緬甸到達毛淡棉后,已經擴充為一支擁有5000多人的龐大隊伍。他們喊出的口號是:「趕走萬惡的英國人,緬甸獨立的時刻到了。」「日本人是來援助緬甸獨立的。」

因此,許多緬甸人甘願為日本人做事,尤其是給日本人偵察和傳送軍事情報,這給隨後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