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奇迹「第二季」:理性繁榮的邏輯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3-9-14 2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國網 2013-09-13         作者:章玉貴

  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早已被證明為八段高手的中國,在向新的發展周期邁進的過程中,亟需清理髮展沉痾,通過關鍵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根本性切換,唯有以知識為基礎,以技術創新抑或技術革命為源動力的經濟增長才是中國經濟理性繁榮的邏輯。

  9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特别致辭中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迹已經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後面的故事將更精彩。

  30年增長奇迹炫目世界

  過去3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年均9%的增長速度,放眼全世界,足以稱得上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迹。30年來,在全球經濟競爭與產業變遷中,中國將經濟規模做大到驚人的8.3萬億美元,外貿進出口貿易額從1982年的416億美元攀升到2012年的38667.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高達20498.3億美元。而美國和日本2012年的出口額分別為16120億美元和7929億美元。如今中國的出口額已相當於美日總和的80%,經濟規模約佔美日總和的40%。而且中國做大經濟規模的空間還在不斷擴大,貿易實力也在不斷增強,預計2013年底就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另一方面,中國還結合不斷增強的貿易實力,通過雙邊貨幣互換,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構築中國的全球化貿易體系。

  當然,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增長越來越吃力。在全球近十年來經濟發展黃金年份的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高達14.2%。此後隨著國際經濟與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約束與內部困難相繼浮現。儘管在此輪國際金融危機面前,中國表現出了相當高的導調水平,但應對過程中已開始呈現力不從心之勢。誰都知道,2009年9.2%、2010年10.3%、2011年 9.2%的經濟增長速度主要是依靠天量投資換來的。2012年7.8%的經濟增速絕大部分也是依靠資本驅動。

  中國經濟在依靠資本與外需驅動的增長動力日漸衰減,在國際產業轉移紅利、「入世」紅利以及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之後,一味追求高增長看來是行不通了。從先行工業化國家的增長歷史來看,中國政府的動力能力再大,制度改進空間再大,也不能改變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衰減的趨勢。中國自1980年以來長達30餘年的高速增長周期或許將告一段落。在經濟規模躍上8萬億美元台階之後,中國應該做好適應6%左右的中等速度增長的政策與心理準備。

  經濟增長是內生選擇結果

  其實,假如增長質量能夠逐年提高,即便只有6%的增速,其帶來的福利效應也會遠遠超過水分很大的8%增速帶來的福利效應。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究竟應當保持怎樣的增速才是較為理性的選擇?似乎沒有唯一的答案。包括一些決策智囊在內的學者基於30年來中國年均經濟增速9%左右的事實,認為經濟增長的底線應當為8%,或者最低不能低於7%。倘若達不到這個增速,就業將是巨大問題。筆者認為,不可無視也不可過於重視這個經驗判斷,誠然,在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依然較低的情況下,依靠經濟政策的拉動是促進就業和財富增長的必要路徑。只是包括決策層在內的市場主體都應正視的現實問題是:經濟增長從長期來看應是一種內生性的選擇,依賴於市場主體基於既有的約束條件追求成長空間的持續擴大。而從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來看,儘管適度干預是避免市場失靈的必要條件,但充分調動各有關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才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最為關鍵的環節。而回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實踐,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增長特徵是在制度創新中注重擴大市場主體的行為空間。換句話說,中國民間長期以來被壓抑的營商稟賦由於政府政策空間的解放而大大釋放出來,成為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但另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政府在推進市場化改革方面仍然是不徹底的,尤其是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已經成為經濟邁向內生性增長的最大障礙。

  中國在經濟向人均3000美元階段邁進的關鍵時期,政府在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同時,並未及時實現增長動力的切換。其結果,儘管成績毋庸置疑,但宏觀經濟風險不斷累積以及經濟內外失衡持續加劇卻是不爭的事實。如今,偏好投資和出口而消費受到嚴重抑制的增長模式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負擔。中國經濟某種程度上已進入「U」型經濟周期,其在底部停留的時間取決於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速度,也就是如何將經濟增長拉動引擎轉到消費上來。因此,決策層應當思考的不是短期的經濟增長勢頭可能下滑,而是如何通過確立以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主線的改革總體思路,來推進深層領域改革。

  以動力切換開啟奇迹「第二季」

  唯有將增長動力切換到基於技術進步的效率改進與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提高,切換到基於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提升基礎上的內需驅動,才有可能開啟中國經濟下一個增長周期。

  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的變遷史中一直佔據著很大比重。直到今天,投資依然是各級各地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依靠。例如,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0.1%。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是53.9%,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足見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過度倚重。

  不過,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持續有效增長,本質上不取決於投資或消費驅動,而取決於知識、信息、研發創新等所引致的技術進步以及人力資本增長等核心內生變數。技術進步的內生化,要求中國必須加大對研發與人力資本的投資,儘快實現要素價格市場化,提高勞動生產率。

  經濟學意義上,所謂「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本身並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力,至多只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或者說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於內生性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如果說,僅僅依靠資本品的投放就能迅速拉動經濟增長,那麼全世界最不缺資本品的國家當屬美國,而美國在前幾年深陷經濟危機時為什麼沒有啟動一攬子刺激計劃,箇中原因值得細究。按理說,美國不少地方的基礎設施早已到了大規模升級換代的程度,若是放在中國,說不定已經端出幾個「四萬億」投資計劃了。但美國經濟決策者和市場主體明白:如果沒有基於技術創新的驅動,大規模的投資只會飲鴆止渴。因此,美國這幾年在恢復經濟增長方面主要採取了「出口倍增計劃」、「製造業迴流」以及藉由美元本位來恢復金融業的活力,美國經濟也因此逐步走出低谷。

  相形之下,前幾年,中國依靠大手筆投資儘管使自己在全球衰退泥淖中率先上岸,但由此付出點代價一點也不小。揮之難去的通脹陰影、不斷推高的資產價格、日漸扭曲的經濟結構、失衡加劇的內外經濟、愈發難控的系統性風險,每一項都是令決策層頭痛的高難度命題。

  可以說,今日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複雜難題,既是以往發展模式沉痾的陸續表達,也是經濟遲遲未能戰略轉型付出的邊際成本。所有懂得經濟發展機理的市場主體都應該明白:投資之於經濟增長最多只有工具價值,經濟學意義上也沒有所謂的「消費驅動型增長」概念,至於進出口,其實是經濟體之間資源稟賦的一種互換。唯有以知識為基礎,以技術創新抑或技術革命為源動力的經濟增長才是持續有效的經濟增長。

  因此,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穩增長固然是各級各地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標指向,調結構也是適應經濟戰略轉型的基本動作,但落實到最根本的一點:是在穩住經濟基本面的同時,如何破解制約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諸多瓶頸,引領經濟邁向以技術進步為源動力的發展軌道。

  經濟研究和經濟實踐早已表明:光靠政府驅動而沒有符合要素市場價格規律的驅動,經濟難以獲得長足發展。再好的經濟政策,本身與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動力,至多是促成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推手;同樣,即便是最有資源配置力的政府,也無法取代市場的作用。如果不能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如果不能約束政府的行為,看起來很好的經濟政策最終會成為經濟危機的推手。

  可見,要創造經濟真正轉型的配套條件,掃除阻礙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體制性障礙,最高決策層就必須從關乎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決心與執行力,制定壟斷行業改革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等關鍵領域改革的時間表,徹底打破目前的權力配置格局。與此同時,應該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消除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後顧之憂;並以前瞻性的技術投入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將中國經濟由目前的不可持續、不均衡的主要依靠投資驅動的發展軌道,切換到依靠技術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規模報酬遞增的發展軌道來。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新鮮人 發表於 2013-9-15 02:38 | 只看該作者
必須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21: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